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胡世田:古镇春秋

  • 作者:王琼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13 00:10:09
  • 被阅读0
  •   公元1625年三月初三,此时正柳泛鹅黄,春暖花开。早起,努尔哈赤率兵出东京(今辽阳),浩浩荡荡,一路北上,迁都沈阳。日暮,大军行至虎皮驿,见驿城完好,设施完备,逐命大军人马在此宿夜,这里所说的虎皮驿,正是我的家乡十里河镇。

      资料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辽南驿路建立。其中,辽阳定辽前卫驿城有三座,既在城驿、鞍山驿城、虎皮营驿城。

      虎皮营驿城,距辽阳城和沈阳城各六十里。处在这两地的中间点上,由此,明代取址为驿,虎皮驿便成为连接沈阳与辽阳的重要枢纽驿站。

      大明中兴时期,这里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文献记载:明代虎皮驿城内,设有递运所,虎皮驿营台,兵营等设施。

      明万历十七年(1589)辽东总兵贺世贤和名将柴国柱曾先后屯兵虎皮驿这座驿站之城,明代辽东经略熊廷弼曾驻兵于此,以此地的险要,扼守辽沈。

      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进攻辽阳时,先进师虎皮驿,抚降之,后改修南北二门,今十里河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沈阳故宫见到过一方青石地名碑,碑上雕刻的地名“虎皮驿”正是我家乡的古称。现在那地名碑连同已出土的虎皮驿城门石额,作为文物一并保存在沈阳故宫。

      (二)古镇风貌

      来到十里河镇西南角,可见古城遗址,遗址方圆约一里之阔,高出地面丈许,几经沧桑,城内建筑及古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高高的古城旧址风霜春秋,人们俗称“城子”

      解放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视教育,政府便拨款在那高高的古城遗址上,修房建校,这便是后来的沈阳市第六十五中学。

      新建的市立中学,规模颇大。邻近十几,几十里的高小毕业生,都来考取这所初中,远近极具盛名。

      我读书时,宽阔的操场四角,仍存四座高高的大土墩。操场内也常能捡到古时火炮发射的铅弹,可见,曾经的攻城战斗何等激烈。

      追寻古迹,现在城西南角仍存一大土墩。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专人看管那仅存的古城遗迹(既虎皮驿城址)。

      出古城辽阳,驿路北进六十余里,遇一条风光秀丽的清澈小河,踏过形如古画、古里古气的木板小桥,便见一座繁华古镇——十里河镇。

      古镇西依驿城,建楼市于驿路两侧,几百米长的南北大街,商业繁华,两侧门市林立,间或胡同沟通东西,四通八达,市井繁华。临街商家,尽将自家的商号名称,雕修在商铺屋顶高高的女儿墙上。记忆中有:義兴隆、华盛号、万兴常、吉顺兴等。建筑多为晚清、民国风格,青砖青瓦,窗高门阔,古朴庄重。亦有风格中西合璧式,雕图案于墙壁上,如麒麟、鱼鸟、花卉等,栩栩如生,富丽堂皇,果然有城市之感。窗户的栅栏板上,多刻有墨字商品广告,如绸缎布匹、京广杂货等。几家特色小吃,如包子铺、火烧铺、煎饼铺等,多设于胡同口边一侧,每天早起小店主人将幌子高高地挑挂于门前,很像故事中描写的酒旗在微风中飘飘摆摆,如行走在大街便可一目了然,那香味飘荡在街市,浓浓的生活气息,宛如清明上河图。

      古镇街市的南北端,各有一庙。南门内的古庙,据老人讲是关帝庙。待到我有记忆时,南庙便只存庙山门和东西厢房了。正对着庙山门南侧几十米远,有一古井。井旁长一粗壮的大柳树,柳树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盛夏,常有三五老人树下纳凉,过往行人打水(“打水”方言既汲水)解渴,也常在树下与老人们聊上三五句,话题常是“吹嘘”虎皮驿古老的历史故事,众人无不兴致勃勃,甚而骄傲地仰天大笑。

      这大井的打水方式也极别致,人们在井口边侧支起一柱高高的三角铁架,铁架的上端吊一大滑轮,长长的一条铁链挂在滑轮上,两端各吊着一只水柳罐(其实,早已为铁制的口大座小的水桶)人们站在井沿边,两手上下交换拽动铁链,一桶水便升出井口,那端的一只桶刚好又落到了井里。这样反复,打满了一担水,挑走又轮到了下一位。这甘甜清澈的井水,不知滋润了古镇多少代市民工商,兵丁僧人等。

      庙山门坐北朝南,跨过高高的门槛,穿堂入院,两侧厢房青砖青瓦,颇具规模。那时刚刚建国,沈阳市便设市立第八中学分校于此,后沿革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再后为沈阳县第七中学,直至沈阳市第六十五中学。那时能够考取十里河初中是相当荣耀且是不易的。方圆几十里,市立中学为什么设在我们这里,现在想,那时的十里河必是沿续了曾经的历史繁荣,可见虎皮驿(十里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再后来的沈阳市第六十五中学校址,便是我前文说到建在了古城遗址上。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车向忱副省长,曾经来校视察。

      我读小学时,街市北门外的真武庙还在,古庙气势巍峨,坐北朝南。从街市北尽头望去,但见一栋整齐的青砖瓦房坐落在高高的青砖基坐上。房前居中,修筑几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入一进门洞,门洞两侧的墙壁上镶嵌黑色石板雕刻,刻录建庙时,当地士绅捐款名录。

      出门楼,迎面便是一座高大的建筑,坐落在一人多高的青砖基座上,这便是古镇的真武庙。举目望去,但见庙宽约二十几米,高约十米左右,大块青色古砖砌筑,屋顶盖瓦,皆为特制大号青瓦,两侧三垅边瓦,一扣一合。庙房脊极具特色,高高的脊顶两端,各装一神色栩栩如生的大型吻兽,相对而视。这宏大的建筑望去令人生肃穆,庄严之感。再向前走,又是几级青石台阶,拾级再上,便是庙前一片小广场,广场高高在上,徜徉左右,竟有登高俯下之感。

      进庙,但见屋内宽敞,四根二人合抱的高大木柱,立于厅中。向里望去,庙深与宽等同,令人生神秘之感。这时的大庙院落,已经开发为小学校园,操场十分宽阔。南北两侧各建有一栋十几间的砖瓦教室。古庙居东偏南,与宽阔的操场极协调,此时大庙已为老师办公场所。我们这些小学生,望着那高大的建筑,并无庙之印象,见老师,校长进出于此,便称其为大办公室。

      初春四月,艳阳高照,大办公室门前的小广场上,一颗粉杏,花开鲜艳,地面一条条青砖缝间,小草萌发,鹅黄浅绿。上课铃响,老师们手握教具课本,依次步下台阶,望着操场上我们这些系着红领巾拥向教室的孩子们,神色喜悦且又严肃,我们更觉那大办公室该是何等的庄严神圣。

      放学了,孩子们纷纷步下青石台阶,但见左侧是南北大街,右侧则见一套泄水工程。南北一溜的挡水砖墙在校门前小路南侧,直角西拐,西去几十米,坡下有一庞大古柳,苍劲的古柳支出一根粗壮的树杈。杈上挂着一口铁锈色古老的大钟。那时的信息大多要靠这口古钟传递,如果下午听到钟声敲响,小孩子们便乐得奔走相告,晚上必演一场电影,钟声低沉悠远,震动的音波几里之外尚能听到嗡嗡的响声。

      南北砖墙走到南端,来到一坡口处,那坡口正是各处水流集中下泻入河的沟口。水坡用大块青条石错缝铺成,坡上至坡底,落差足有五、六米。随青石水坡,两侧修筑了挡水矮墙,墙顶采用炉渣、白灰、三合土夯制而成。不怕水浸,十分坚固。因那青石水坡,很像农家的簸箕形状。人们便称其为“水大簸箕”。

      雨季来临,村落及大街流水,汇集水坡,顺流而下,西去入河。天一放晴,水流源源不断,我们这些小孩子便都来此玩水。赤腿光脚,站在青石水坡上,任由那清清的流水,急荡在脚脖上,分出两溜白白的浪花,须努力才能挺住站稳。水流大时,很难稳住,我们便张开双手大喊大叫,顺流奔下,一边跑,一边扶着小墙,方得站住。转身再逆流而上,虽然费力,但却玩得高兴,大家嘻嘻哈哈,你上我下,一片热闹。顺流冲来的小鱼、泥鳅,在水坡上暴露无余,我们便很容易的抓来装在瓶子里,带回家养起来,小鱼不适应瓶子很快死掉,泥鳅却能活很多天。

      一九五六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街两侧的商家,便都加入了公私合营的供销社,后又升级为完全的国有商店。但街面仍沿用了原来的集市贸易。农家三里五村,乃至方圆十几、几十,至百里,每逢一、四、七集日。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提筐挎篓,带来农副产品,有买有卖。临近春节,这喧闹的集市,愈加拥挤,无论你怎样着急想在人群中快走,万不可能。只好随着来往人流,边赏商品,一边交易,大集的气氛,热闹喧哗。古镇因是公社所在地,加之历史悠久,自然成为当时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正月里

      古镇的正月,热闹历来都从初三开始,这天,各村高跷队陆续赶来表演,人们早早的便涌向大街,等着看哪村的秧歌队先来。

      东边的鼓声还在远处,北边的那伙却已抢先赶到。这一伙接着一伙的高跷队,互不服气,大有一展才艺,比试高低之举,民间艺术本来并无评委,但哪一伙围观者众,必是水平最高的。

      但见,原来很宽的南北大街,两边早早的便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离远看那高跷队,锣鼓喧天地从村北过来,人们使劲翘起脚,抻长脖子,一边向远看迎接高跷,一边又不情愿地向后退闪开了一条窄窄的小道。两排并行的高跷队,被夹在窄窄的长街上,气氛一片热烈欢腾。只见演员们的服装红红粉粉、花花绿绿,又踩着高跷,格外醒目。

      大街两旁的商铺、机关、学校,早已彩旗飘飘,迎风招展,一片节日的欢乐胜景。

      这时见供销社门前有人高举鞭炮,离远就开始燃放,这自是迎接跷队的信号,于是那高跷两排,大步流星,径向供销社舞去。人们擦肩磨背,紧随拥去,鞭炮在空中炸响,纸屑纷飞,炮仗的烟香味冲斥大街,拥挤窄小的街道,难以表演花样,舞过一场,高跷队便径向公社大院舞去。聪明的人们早已提前拥进公社大院,淘气的小男孩爬上了屋顶,四面屋子狭窄的窗台上早已站满了孩子们。这时头跷率队举鞭进院打场,见跷队在院子里不管不顾的转圈,扩散场地,人们纷纷后退,圆圆的场地已足宽阔了。

      我那时正是少年,挤到前排,见那头跷,一套紧身黑服,胸前布料锁扣,黑腰带两条黑穗垂下,一顶黑色的软帽歪向一边,帽前两个显眼的红球饰着,戏装的脸谱,红一道,白一道,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炯炯有神。见他手执花穗短鞭,站定了跷脚,囧囧的黑眼珠正瞪着。突地见他将那手中的花鞭,高高举起。猛地一抖,那大鼓便陡然敲响,咚,咚咚!唢呐手鼓了嘴巴,瞪圆了双眼,扬起喇叭,连声演奏高调。大钹手歪着脑袋,用力对打,顿时一片热烈欢腾。再看那舞跷者,个个精神抖擞,踩着冻硬的地面,围圈一对儿一伙,走着之字步,两排互相绕着圈穿行舞动。这时又见那头跷举着短鞭,后面紧跟着舞动的队伍,绕到大鼓前,举鞭示了暗号,鼓声突然激烈。咚,咚,咚咚,扑愣咚咚,鼓手用尽全力,响如连珠。吹唢呐的憋足了力气,鼓起嘴巴,喇叭高高扬起,节奏加快,大钹急打,气氛进入了最高潮。再看舞者们,也不再穿行,只见两人一伙,俏皮扭动,扮相丑角的,伸出了舌头,从那旦角腋下翻身钻出,又做鬼脸,挤眉弄眼,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下清场、叠罗汉成压轴大戏,人们一边欣赏心目中盼望喜爱的民间艺术,精彩时,看得人们目瞪口呆,突然响起热烈的喝彩叫好声。

      演出结束,虽然化妆了脸谱,但表演者的得意之态,亦无可掩饰的流露于眉宇间,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大步流星退出场外。紧接着那村的秧歌队又舞进了大院,又是鞭炮齐鸣,又是一片欢腾、人声鼎沸。这热闹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初六。

      转眼来到正月十五,年味未尽,灯节又来,各村的高跷队又都赶来表演助兴,不再细说。到了晚上,供销社职工们自打了一伙儿地秧歌(不踩跷腿)提了灯笼,扮演的故事,更有讲究。有伴许仙、白娘子的,还有那可恨的法海和尚。有伴傻柱子娶媳妇的,追着那花旦,绕着圈出傻相,俩人逗来逗去的,乐死个人儿。也有伴小脚老太太的,戴了一顶黑色的大绒帽子,耳上挂了两只红辣椒,手拿两根棒槌。打渔杀家、跑旱船的。更有那女演员背着两只大大的蛤蜊皮,一煽一煽的,至今也不知那故事的内容。

      大街两边的门市,机关,全都彩灯高挂,照亮了街市,映红了人们的笑脸。随着那欢快的鼓乐,观赏着热闹的演出,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穿去,挤到前排。大人们也你拥我挤,翘脚抻脖只顾看那演出,真有那戏文中翘着脚,看不着,净看人家的后脑勺,这感觉竟然如此真切。

      正月十五,家乡的闹元宵,好不热闹,一直要舞到深夜。古镇,沉浸在欢乐幸福的节日灯火中。

      写到此处,我不禁停下了笔,这些60多年前家乡的一景一物、节日的欢乐场面,早已化作历史的烟云而成为童年的美好记忆。上述于古镇的描述,也只不过是我们这一代人以我的目光及记忆所及的零星片段而已,而100多年前十里河镇走出的著名画家、诗人张之汉,更给我们留下了他那个时代的家乡胜景。诗人写当年元宵节的繁华诗曰:(摘自初国卿先生,《张之汉的十里河》)(张之汉1866——1931)

      六街歌管上元灯,

      绿女红男簇几层。

      更说今宵禳百病,

      官桥柳外踱春冰。

      写清明时节诗曰:

      踏青时节丽人行,

      眉画春山翠黛横。

      何似野田挑菜夫,

      乱头粗服过清明。

      诗人的描述可见当年家乡的风土人情、节日盛景何等趣味。

      笔者不妨再摘录初国卿先生文章之一段:《十里河镇六景》是张之汉所创作的重要组诗,诗为五古,每首六句。六景分别是:松坛晴雪、杏坞春霞、荒城晚照、石闸涛声、盘山屏翠、古驿石铭,每题下有小序。如“松坛晴雪”写十里河镇北有玄武坛,坛前有数百年古松七株,冬日雪后,翠松覆雪,突若丘山,不亚终南荫岭,万井增寒。又如“杏坞春霞”写镇西南岸,高阜细路,别有一个环宅皆红杏的小村,每到春天,杏花怒放,香蔚成霞,隔溪望之,天然画本……笔者虽未阅读张之汉组诗,但览其诗题目及初国卿先生的释义引诗,也仍能感受到百多年前十里河镇醉人的山水风光和人文胜迹。如今,这些早都成为历史的记忆。

      (四)古镇春风

      今天的家乡十里河镇早已另有一番景象,古城旧址原来的教室早已拆除,代之而起的一栋五层教学大楼,矗立于校园北侧,中小学同一校园,完成九年一贯制一体教学。

      春天来了,蜿蜒清澈的十里河水,绕村东、南、西三面,将整个村镇、古城环入她波光粼粼,涓涓流淌美如画卷般的怀抱中。沿河两岸,绿柳摇曳,白杨挺拔,槐花飘香。

      古镇老街也已褪去了昔日的光彩,而代之新兴的商业区,规模宏大,人们赶集的习俗也已渐行渐远。新建的商业大厅,百货俱全,琳琅满目,临街的门市商家各具特色,日用百货、特色小吃、大型超市等,顾客盈门。

      日杂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形成规模。饭馆家家座无虚席,过往行人,居民市商,餐饮娱乐,笑声不断。入夜,霓虹灯闪闪烁烁,一派繁荣景象,我不由得想,百多年前的小县城也未必如此繁华。古镇又翻开了她新的篇章,而若干年后,于今天的记忆,是否还会有人书写呢?我不由得又笑我自己,这事儿,还用得着我操心吗?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胡世田:古镇春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3122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