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高巍:“中”的表达

  • 作者:王琼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13 00:08:13
  • 被阅读0
  •   多次去洛阳,发现当地人特别喜欢说“中”这个字。

      在中国的历史上,洛阳曾是十三朝的古都,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之一,黄河文化发源于中原大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就成为这一文化的中心。

      因此,“中”这个字,不仅洛阳人爱用,郑州乃至全河南人都在用。成为几亿人表达意愿和感情的代表。

      “中”,首先是认同,同意,可以,正好等意愿的表达。当一个人提出的想法被众人认可,觉得有道理时,于是众人纷纷说“中”。

      晚上一起出去吃饭,大家为具体地点议论纷纷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地方,于是引来大众“中”的赞同声。这里的“中”,正好符合“恰当、正对上、正好”的意思。

      河南人为何爱用“中”字?

      我觉得地理位置的“中”可能很重要。河南位于中原,气候适中,比东北暖,比南方冷,黄河打这里流过,贯穿东西。位于郑州和洛阳的登封,据说是最早出现“中国”两个字的地方。登封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中岳庙,以显其不偏不倚的地位。

      登封还有一座一千年来历史的古观星台,作为观察星象的中心场所。这些都体现了河南的中心地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中心地位,所以才成为十三个朝代的都城,作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走在洛阳的街头,朋友会告诉你,哪里是当年的“使馆区”,是外国人来华交往的官方机构。而那时的北京,还只是偏远地区的一座小城。

      洛阳的这种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民的文明素养。因为纵然只是一介草民,可他也比偏远乡下的一个大地主的眼光要开阔,正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所以,这里的人们,眼光胸怀皆非他地可比,办事儿说话更有修养。“中”的常用,正是这种修养的集中体现。

      河南人说“中”字是并不过分用力强调,发出的声音并不大,甚至如果去看说话的口型,好像都没有张开似的,那么随意,却可以让对方明确听到,或感觉。传达了认可的信息,让对方觉得亲切,善解人意,通情达理。

      然而,“中”的意思远不止于此,有时并非是对别人的想法、建议的认同,而是“先这样吧”,或模棱两可的一种模糊态度。这种态度或出于不方便明确反对,或是一时吃不准,看看再说的敷衍之意。

      这让“中”又有了不一样的一种态度,但让听者并未遭到明确拒绝,留有余地。也为日后表态者不承担责任,留下伏笔。

      当然,这种态度并非就是怀有什么不好的动机,只是给别人留个面子,给自己留下缓冲的余地,算是为人处事的一种两全的举措。因为“中”本身,讲究的就是一种四边相等的地位,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如中央,中心,路中,以表达不偏不倚,兼顾四方,两端的中立立场。

      这种“中”在人际交往,言谈举止时的作用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兼顾,不是极端;不反驳对方的意愿,却也未必认同的模糊态度。以至无论事情的成败,都不会让自己付出代价。反而处于有利的地位,可见人情的练达。

      “中”是有限的认可,并非完全的支持;这是进可进,退可退的绝好办法,所以被大家认可,采用,进而成为一种文化。

      有人说,洛阳是十三朝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可为什么如此文化底蕴深厚之处,却未产生独具地方特色的菜系,如川菜、徽菜、淮扬菜等。细究起来,地方特色菜系,往往由当地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物产和人文精神决定,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同样,河南位于中原。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兼顾,不偏不倚的地位。所以“中”就是它最大的特色。

      这里的“中”,就有包容、吸纳、整合、升华、传播的文化特色。所以说,中原菜的“没特色”正是它最大的特色,是“中”主题的最集中、最生动、最全面的体现。由此传达的文化,让人感到亲近,认同,友好,增加认同感和合作的意愿,彰显“和”的文化魅力。

      刘震云说,河南人喜欢说“嗯”,表态模棱两可,并不极端,也并不明确。也许,这跟“中”的口语化是一个意思吧。

      2023年12月28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高巍:“中”的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3122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