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周云戈:母校,白城地区 安广师范的前世今生

  • 作者:林翠华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10-17 00:05:31
  • 被阅读0
  •   叫我如何不写它

      现在捧献给有缘于原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以下以简称“安广师范”)的各位老师和学友们的这篇文字,是我于2020年撰写的一篇题为《大安师范教育》的文史资料,收在《大安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八辑》。文史资料不是文学,它是一种具体直观、或片断式的史料,是对历史上某一事件,或对某个人物具体情况的记述。突出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其价值体现在史料性和文献性。

      为什么要写它?说来当是我对母校挥之不去的情感。2011年9月,我去安广苗圃了解秋季造林苗木情况。车行原安广师范校址门前,我叫停了司机,下车后手扶大门向里面窥望,迎面那座矗立于瑟瑟秋风中的大楼,像位年迈沧桑的老人,披散着头发,凝望着远方……。于那一刻寻觅中,我的心不禁地冷冷清清凄凄切切起来,泪水不由地模糊了我的视线,耳畔又响起了往日的欢歌笑语,琅琅书声……这里是我的母校——安广师范啊!它曾是一届届学子们蓬勃青春,放飞梦想的地方。如今虽门庭依旧,人去楼空,可它还仍是我心中的母校。从那天起,我便有为了它写点东西的想法。退休后,我即被聘为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接过聘书的瞬间,便感觉为它写点东西的时候到了。

      我是个与母校有过两度亲历的人,先读高中,又念师范,与其他学友比,自是别有一番情愫。我的写作计划通过后,一番思考,便确定了按时间顺序铺陈,不做一点文学性修饰,旨在讲述它的前世和今生。确定了写作遵循之后,我便阅读史料,回放记忆,遍访知情人士,于是形成了那篇文史资料。也缘母校情深,咸仰恩师之德,感念同窗之谊,因受工作于白城妇联的学友刘桂云的建议,近日便生发出把它整理出来,以飨各届学友的念头,意在唤回母校的共同记忆,牢记它一路走来。自愧笔力不足,难以尽述其历程和辉煌,可想来也无妨,相信必有学友把他的亲历说与我听。相互讲述中,也就弥补了各自缺憾!

      始信“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道理,若如此汇集各自记忆,说不定就修出它一部母校的正史来。无须刊刻,只留心灵供奉。如此也就各自心安,岂不悦乎!

      01

      新学兴起 师范肇始

      师范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兴起及普及而发展起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大赉厅通判辛文烺的主张下,创办了第一所官办小学堂起,大安始兴现代教育。到民国二年(1913),境内就有公立小学10所,私立小学5所,在校学生达445人。其中,原大赉县9所,在校学生375人;原安广县1所,在校学生70人。而这时期的师资,多由原来的塾师和读过私塾的人来担任,他们对新知识也都陌生,基本都处于“现学现卖”的状态,这在客观上,便要求有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的师资力量来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大安早期的师范教育,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据《大安县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九月,大赉县设立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学制1年,设修身、国文、历史、算术、教育等12科,每周授课34小时,民国五年(1916年)停办。是年七月成立大赉县男子师范讲习所,学制1年。”所开课程与女子师范讲习所相同。

      在第一届女子师范讲习所的学员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鞠馥屏的学生。她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于民国五年(1916年)考入黑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女子师范。六载苦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回到大赉县,即受聘于大赉女子初、高等小学,教授国文。由于她知识广博,教学水平高,方法得力,学生成绩好,民国十三年(1924年)即被聘为校长。在这里讲她,皆因她是大安第一位冲破封建束缚,接受现代教育,并走向教师及领导岗位的第一位知识女性。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赉县建立综合性师范讲习所,学制2年。所开设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国语发音学、国语文法、小学行政及组织各科教学法、伦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等15科。

      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大赉县综合师范讲习所,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年大安最早的共产党员、抗日英烈王一川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家乡出任大赉县综合师范讲习所主任。任职期间他不但向学生讲授新的文化知识,还大讲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王一川(1895——1936年),今大安市太山镇进步村前连家屯人。1895年生于世代为农的王家。他自幼聪明,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师范。毕业后,又考入北平(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便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夏,党组织派他与吕曼如、孙筠如二位老师,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

      在教学期间,他积极向师生宣讲鲁迅、巴金、茅盾、田汉的革命文学作品,推荐《萌芽》《拓荒者》《太阳》《创造》等进步期刊,带领吕曼如、孙筠如和其他师生排练话剧。先后公演了《少年漂泊者》《鲁士孔》《军人的末路》《鸭绿江边》等大型进步话剧,在学生中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王一川的革命行为触动了统治者利益,当局者企图以“赤化分子”的罪名,撤销他师范讲习所主任职务,解除吕曼如和孙筠如教师资格。他们的行径激起了全校师生的愤怒,纷纷组织罢课、示威游行。迫于影响,两周后当局者不得不答应师生的要求,学校开始复课。同年,在大赉县选举出席省参议会代表大会上,王一川又当场揭露了某代表候选人在选举中贿选等舞弊丑闻,于是当局者决定秘密逮捕王一川。迫于形势,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辗转来到上海。“九.一八”事变后,他被地下党组织派往宋庆龄领导的中国人民武装自卫会工作。

      1935年春,他受中国人民武装自卫会的派遣,回到大赉县组建了一支有70多人参加的“大川抗日游击队”,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斗争。1936年夏天,大川游击队在辛广店(今太山镇境内)遭到伪大赉县自卫团和守备队的截击,于这年8月28日不幸被捕。1936年12月25日在白城就义。1946年4月,中共大赉县委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追认为抗日英烈。由此,可以说大安的师范教育中还有着强大的红色基因。

      而原安广县呢,它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据原大安二中(现安广中学)校长王兆铭生前讲述,原安广县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建立了师范讲习科,校址就在原安广县所处的谢家围子,即今新平安镇。学制3年,开设公民、教育、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理化等11科。六年时间,共毕业2个班,培养出50多名小学教师,解决了当时县内小学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师范讲习科招生第三期学生时,遂改为安广县初级中学。

      02

      简易师范 现实选择

      1945年,原大赉、安广两县于同时解放。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民主政府先后在原大赉、安广两县开办了简易师范教育。所谓简易师范,即附设于中学里面的师范班。虽不专业,却也有效地推进了解放初期县内教育事业的发展。

      1947年至1952年7月,先后在大赉县的辽北三中(今大安一中)附设了3期简易师范班,学制2年,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课程,所学课程,均由所在的中学教师讲授。学生仍从高小毕业生中选拔,每期1个班,共培养118名简易师范毕业生,先后被分配到县内城乡小学任教。1952年7月,又在大赉中学设立了一期简易师范班,共招收高小毕业生58名,学制2年。所开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和政治,1954年7月毕业。同年春天,在原安广县中学又设简易师范班1个,招收高小毕业生50名,学制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各小学任教。

      据大安市人大常委会已故原主任仲吉祥回忆,1958年暑期,原安广县中学一次招了4个普通师范班,从高小毕业生中招收200名学员,学制3年,所学课程与全日制初级中学一样,只是多开了一门《教育心理学》,1961年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县内城乡小学任教。仲吉祥即是那届师范1班学生,毕业即被分配到安广中心校任教,执教二年后,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8年10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大赉、安广两县合并为大安县,原安广县中学,更名为大安县第二中学。1960年,大安二中又办了1个简易师范班,从高小毕业生中招收50人,学制1年。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和初级教育理论与教法。

      03

      破除宭境 开辟新局

      随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1965年,大安师范学校成立,校址即原安广县政府旧址,今大安第六中学院内,为普通师范学校,学制2年,主要从当年初中毕业生中招收100名学生,1967年这届师范生毕业。后随“文化革命”运动的兴起,大安师范再没招生,由此陷入师范学校无学生的窘境。

      1970年,白城地区决定恢复大安师范学校,为全日制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学制2年。恢复办学的大安师范,于短时间内全力筹办了两件事。

      第一,开办中学师资培训班。这期短训班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师资力量短缺的背景下开办的。而刚恢复的大安师范,在克服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校舍严重不足等诸多困难来完成的。原大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白凤春,即是这期短训班学员。据他回忆:短训班的学员来自原白城地区的9个县市(即大安、洮南、通榆、镇赉、洮北区、前郭、扶余、乾安、长岭)。学员虽未经考试,可期学员都素质普遍较高,因他们都是“文革”前的“老三届(1966、1967、1968年)”高中生。他们于1971年4月15日开班,9月13日毕业,在校期间仅5个月,共开设了3个中文班、3个数学班、2个物理班、2个化学班、1个音乐班、1个体育班。根据当时“备战”形势的需要,每个班都按军事编制为“排”,每个排50人,受训学员达600人。

      据白凤春局长回忆,刚刚恢复的大安师范学校的主要领导有:革委会主任(校长)是段成仁,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分别是王秀文、王绳武。

      这一期短训班,分别是由关大伟、王玉学老师主讲数学;鲁智仁、庄培厚、杨雪梅老师主讲中文;林耀东、李哲老师主讲物理;陈有志、宋兆民老师主讲化学;李东征老师主讲音乐;李国清老师主讲体育。培训结束后,学员即奔赴原白城地区9个县(市)城乡中学。

      第二,接收新生入学。1970年冬,国家对应届中学毕业生实行了“四个面向”政策,即:面向部队、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学校。原大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管长林即是这批新生之一。据他回忆:当时每位同学的去向选择,分别采取个人报名,同学推荐,驻校工宣队(或贫宣队)与校革委会领导评议决定。管长林就读于原大安一中(初中),据他说:“推荐形式十分简单,以班为单位,每人发言一次。发言同学推荐谁,老师就把被推荐学生名字写在黑板上。如果下一位同学同意前面的提名,老师则在那同学名字下画“正”字的一个笔画。再有提其他同学的,老师则继续在黑板上写下名字。如此这般直到全班同学发言完毕,老师再按被提名同学名下面的“正”字个数来统计票数,当场公布计票结果,最后由学校研究来决定。那届大安师范学校在本县内共招收3个班,150名新生,学制2年。据那届留校任教的耿畔忠老师回忆,他们入学时间原定1971年3月初,最后一直推迟到4月15日,与师资短训班同日入学。

      寂静了5年的大安师范校园,一下涌入750多名学生,教室、住宿、就餐等各方面,对学校都是个巨大的压力。那时,校园内新建的教室和学生宿舍才刚动工,管长林、耿畔忠那批新生上课、住宿,都借住在原安广镇木工厂的车间里,直到新教室宿舍竣工,才搬回校园。第一学期,他们也没分科,所学也都是高中课程。

      在启动教学、接纳新生过中,完成了原白城地区师范与大安师范联合办学任务。所谓联合办学,即按上级指示,原白城师范于1971年春下放大安,与大安师范联合办学。办法是白城师范出师资,原地区教育处(今教育局)出资金,依托原大安师范校园,建设一栋砖瓦结构的大教室和两栋宿舍。从此,原大安师范更名为白城地区安广师范。这便是母校——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名字的由来。

      1972年,在教育回潮的影响下,我于那年12月末,在家乡乐胜中学参加了全县统一命题的初中升高中考试,1973年3月,我便走进原安广师范中学读高中。至今对那栋新教室和宿舍还记忆犹新——新落成的教室为砖瓦结构,褐色墙体,灰白色水泥瓦,绿色木格窗子,灰色水泥墙裙,并有三步台阶。整栋教室气势恢宏,当是校园内最气派、最高大的建筑。那栋教室正中,南北各有一个凸出的门斗,前后都是一排与墙体同颜色可推可拉的大玻璃宽边木门,中间形成一个宽敞的大厅。大厅有条左右直通的大走廊,水磨石地面,走廊南侧便是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雪白的墙壁、浅蓝色天花板、水磨石地面。大厅左右各有3个教室。新校舍正对着学校的大门,它的东偏南是原安广县政府的大礼堂,高大宽敞,西侧是个两间砖瓦结构的门卫室。院内还有几棵百年以上的古榆,树干苍劲,枝叶繁茂。

      与新教室一起建成的两栋学生宿舍,坐落在学校办公室后面,砖木结构平房。每栋宿舍各开两个门,门的东西各有三间寝室,室内都是南北相对的木板大铺。那时的条件无法与今天相比,而与150名新生一同挤在木工厂的车间比,那算是很大的改善了。新落成的教室供刚入校的师范生使用,而新入学的高中生,则在新教室后面那栋原大安师范旧教室,虽是旧房,还都是砖瓦房,条件要比各公社中学好了许多。

      1972年,安广师范又招生了300多名新生。主要面向大安和新划归原白城地区的突泉县、科右中旗和乌兰浩特等县(区)招收学生,培养的仍是中学师资,分为数学班、中文班、物理班、化学班、政史班、音乐班,共6个专业。当时根据各地中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实际,上级决定将管长林、耿畔忠他们那届学生,也改为专业培训。于是学校将两届师范生一同分为:中文1班,班主任鲁智仁;中文2班,班主任高明厚;数学1班,班主任关大伟;数学2班,班主任白凤春;物理班,班主任林耀东;化学班,班主任宋兆民;政史1班,班主任蒋维中、副班主任管一;政史2班,班主任孙典祥,副班主任程明;音乐班,班主任李东征、副班主任高佩林。1973年秋,原白城师范学校老师撤回。同年冬,首届白城地区安广师范(1970届)学生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安县城乡及红岗油田中学任教。而1972年入学的300多名师范学生于1974年暑期毕业。

      在读高中期间,我还亲自见证了1973届安广师范的新生入学。原大安市建设局副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孙松岩即是那届师范新生,据他回忆,那届安广师范主要在当时的大安、扶余、乾安三县招生,共招收240人,分中文班、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按要求,那年的招生是要经群众推荐之后,再进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因“白卷事件”的发生,一些地方都取消了考试环节,三个县只有原扶余县因提前推荐,统一考试,录取完毕。而大安、乾安两县仍继续以推荐的形式选拔学生。

      这时安广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是魏敬业、副主任是王秀文、谭成久。而这届师范生的任课老师分别是:中文班:班主任谭亚华,授课老师分别是李慕程、戴云生、唐义琛;数学班主任、授课老师是白凤春;物理班主任、授课老师是赵忠民;化学班主任、授课老师是宋兆民。

      那期间,就有两位在读师范生给我们代课,一位是化学班的辛庶人,给我们讲的是化学;另一位是数学班的张荣强,给我们讲的是俄语课。毕业时,学校从这届学生中挑选了一批优秀学生留校,他们分别是:孙松岩、辛庶人、张学文、张文、马良巽等。1975年6月,我与这届师范学生同期毕业,我回乡参加劳动,他们则走进了新的校园。

      1974年,安广师范没招生。1975年,又在本地招3个师范班,共计120人。1个文科班,1个理科班,还有1个社来社去班。乐胜中学原校长张岩一和他爱人韩玉芹,都是那期数学班的学生,1977年毕业后,他们便回到了乐胜中学从事教学工作。

      04

      书写时代 铸就辉煌

      1977年10月,中央决定恢复停止了十年的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那年,我参加了吉林省的统一招生考试。考试时间是: 1977年11月28日至29日,1978年1月中旬,接到体检通知书的考生,参加体检,并报志愿。按招生简章,我们报的志愿都是白城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3月10日接到录取通知书,打开录取通知书,则是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为普通师范,学制2年,4月25日开学报到。首届安广师范共招2个班,110名新生全部来自本地。所学课程也都是当时高中课程,校址依旧在今天的大安六中院内。

      笔者是那届师范一班的学生,班主任是高佩林,班长是邹艳杰,党支部书记是赵敏;师范二班的班主任是辛庶人,班长是金书慧,党支部书记邱淑琴。两个班的任课老师分别是:周振义讲语文、李慕程讲古汉语、王玉学讲数学、李殿才讲物理、袁成尧讲化学、辛庶人讲政治、张超讲地理。

      安广我们那届学生,在安广师范原校区仅学了一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即1978年4月25日至暑假后开学的1个月,校址便迁至安广镇西4公里——原白城地区“五.七”干校。据原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我的同学李秀的日记载:“迁校时间是1978年10月25日。”由此,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便由白城地区教育局直属,正处级建制。

      安广师范迁往新址后,原大安师范学校于1979年又恢复了原名,校址迁至今大赉乡(原大赉镇),以培训民办教师为主。1981年至1982年,共招收民办教师37名,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学制分别是1年和2年,毕业后直接转正式。至此,师范教育便完成了它在大安83年的使命。

      迁新校址后的安广师范学校,无论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校园很规整,周围是红砖砌就的院墙,正门一个对开的钢管焊成的铁大门,两边各有一行人进出的脚门。正对着大门的是一所“品”字型的综合大楼,白色水刷石墙面。主楼四层,两侧各三层。主楼一楼大厅两侧是门卫、值班室,其它房间便是教职工的办公室,主楼二、三层的封闭厅是两个班的教室,寝室都在二、三楼,4人一个房间,室内都装有日光灯,各楼层都有卫生间、盥洗室。主楼下面是个大雨达,但凡召开会议,校领导便借着雨达下的三步台阶做讲台。食堂在综合楼东南五十米处的一座起脊宽大的瓦房,它北面是三间的锅炉房,师生每天都能喝上热水;锅炉房后面,是一个耸立的供大楼用水的水塔。学校操场就在综合大楼前面,有两副篮球架,一个排球场,课间有了活动场所。

      迁新校址后,师范一班的班主任为李国清,师范二班的班主任老师为张庆华。而两个班的任课老师也发生了变化:张庆华老师讲数学,曹义纯老师讲语文,刘永刚老师讲现代汉语,赵洪勋老师讲物理,袁成尧老师讲化学,包金堂老师讲政治,由于师资一时没配齐,地理、历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都没开。

      1978年,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实行了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那年,安广师范从本地区内的大安、扶余、前郭和白城市(今洮北区)招生,共招收2个班,104人,学制二年,原大安林业局副局长刘立学即是这届学生。因学校迁新址,一切还没就绪,这届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直到1979年的3月5日,他们才正式报到。两个班的教室,一个在主楼的四楼,一个在主楼西侧二楼。

      1979年5月,白城地区安广师范来了一批新教师,他们即是1977年高考被录取到白城高等师范专科的学生。这些新老师多是“老三届”高中生,入学前多是乡镇中学民办教师,文化基础好,并都有教学经验。因安广师范师资短缺,白城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遂决定从中选拔优秀学员提前毕业,充实到安广师范教学一线。据原松原职业技术学院谭海臣院长回忆,他们是数学老师谭海臣、张晓汉、薛成江,中文老师王学峰、奚楷,化学老师潘魁英,物理老师王长敏、吴今杰,政治老师阎风珠。毕业前,谭海臣老师给我们讲了两节数学毕业辅导课,至今记忆犹新。

      迁址后的安广师范学校,相继招收了4届2年制学生。原白城市林业局局长王德新即是1979届学生,据他回忆:“他们那期共招生8个班,也缘这届学生多是应届高中生,遂将这批学生分成2个文科班,6个理科班,毕业后都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

      据原安广师范学校党委书记王振仁回忆,从1981年起,安广师范开始从初中生中招收,学制4年,这便是被人称作的“小中师”。那时中等师范学校很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要按计划给各县(市)下达指标,在全县城乡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生。现任大安市史志办副主任的周永喜,即是第二届(1982年)4年制师范生。据他回忆,中考前都要经过预选,合格后再面试,面试通过后才能参加省里统考。这种方式实行了几年后,有的乡镇中学几年也考不上一个师范生,为了确保各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有后续力量,再后来县教育主管部门,便根据每年上面下达的招生计划,按比例分给各乡镇中学。这样每个乡镇中学每年仅有2个中师名额。有限的名额在上百名的毕业生中角逐,能考取师范学校的都是所在中学的佼佼者。

      安广师范迁址后,教学条件逐年得到的改善,师资力量逐年加强,教学质量不断地得以提高。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一所集教学、办公、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楼,已明显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在这样情况下先后有了两次改扩建。据原安广师范党委书记王振仁回忆,第一次是1979年春,在原综合大楼后30米处,新建2栋砖木结构的平房,总面积1300多平方米。分别用做文化课教室,音乐、美术、舞蹈课教室。第二次扩建是1985年春开始筹建,1986年动工,1987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新教学楼位于原综合楼西,主楼四层,副楼三层,可同时容纳全校16个班学生上课。这时无论学生的学习环境,还的教师的办公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外,还建了学生理化生实验室,并配齐配全了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

      从1978年开始,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母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逐步完善,师资队伍建加更加优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加。学校呈现出活力迸发、蓬勃向上的崭新风貌。据毕业后留校工作的李秀、袁凤云同学,及毕业后经过深造又调回母校工作的于跃森、刘晶同学等回忆,那时学校秩序井然,管理严格规范,文化氛围浓厚,活动丰富多彩。老师教学热情高,学生求知欲强。在要求学生学好基础课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基本功训练和特长培养。在朗读、演讲、音乐、体育、美术、三笔字等方面教学成绩斐然,各方面都走在了全省中师的前列。在每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基本功大赛中都独占鳌头,连续多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很多外地学校来安广师范参观学习,学校也迎来它的高光时期。

      皆因安广师范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基本功扎实,多才多艺。深受白城及松原两市城乡中小学及社会各界的欢迎。那时,初中最优秀的毕业生和家长都把报考安广师范作为第一选择。正因为如此,多少年以后,安广师范毕业生校友还都以校为荣,自豪地称母校为“安大”,即“安广师大”之意。由此可见,安广师范在学子心中的位置和社会上的影响。

      据时任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党委书记王振仁回忆:“从1977至1996年,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在原校址共招收二年制师范生4届,四年制师范生16届,共培养师范生3755人。其中,二年制师范生675人,四年制师范生3080人,连续16年为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职业师范学院、四平师范学院等院校保送专科、本科生约50人。按约定大多数毕业后都回到安广师范工作。

      据李秀同学介绍,1996年吉林省对中等师范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含中等幼儿师范)。经省教育厅批准,将原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与松原的前郭蒙师合并,于1996年4月易名为“松原师范学校”。1997年7月,学校整体迁往松原。2001年,吉林省决定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含中等幼儿师范)。同年松原师范挂靠四平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院校——“四平师范学院松原分院”。

      2005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实行三校合并(四平师范学院松原分院、松原市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吉林油田职工大学),组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高职教育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202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由松原市政府管理变更为省政府管理。至此,它还是我的母校么?依旧依旧。师范人的精神,仍在它的师范分院发扬光大。

      几回回梦里……

      回眸来路,母校已有百多年历程。路虽蜿蜒曲折,脚步却一直向前……

      一个起步于师范讲习所的母校,缘何抵达今天?解读它惟是绵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还有一代代师范人的初心和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图强精神。其社会价值,实现于它对文明的一路播撒、一批批优秀学子的培养。想来,积其善方成大德!

      母校,虽已渐行渐远,可它还不时让人几回回梦里……还是那个校园,还是那个早晨,和暖的阳光,小鸟在歌唱。登临放眼,依旧诗与远方……

      附1:1978至1996年安广师范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第一任 党委书记 刘兴武 (主持工作)

      副校长 崔国安 额索令

      第二任 党委副书记 张中祥 (主持工作)

      第三任 校 长 党委副书记 张本实 (主持工作)

      第四任 校 长 宋汉文 (主持工作)

      副校长 赵洪勋

      第五任 党委书记 王家声 (主持工作)

      党委副书记 王振仁  副校长 赵洪勋 谭海臣

      第六任 党委书记 王振仁  (主持工作)

      校 长 党委副书记 谭海臣

      副校长 潘魁英 王国安

      附2:1977届安广师范学生名录

      师范一班

      赵 敏 邹艳杰 刘 晶 袁凤云 孟庆杰 王云芹 张连芳

      严 丽 王云芹 郭 威 王建英 孟庆杰 宋春梅 柴俊云

      纪玉霞 邢丽华 郑红霞 宋玉玲  张秀梅 唐淑荣 陈书侠

      孙玉贵 李 秀 李长富 李树生 于伦元 于跃森 于文祥

      隋喜海 高铁男 李凤桐 李 玺 刘广金 王国明 侯大明

      张吉安 张士财 李洪颜 孙 彬 张海林 张 福 赵 彦

      赵 深 胡玉臣 王殿军 张立新 魏吉国 麻德军 周云戈

      薛嘉旭 康文忠 谭绍明 王树才 常 忠 王雅贤

      师范二班

      邱淑琴 金书慧 田秀志 杨晓东 纪方文 刘晓平 王华梅

      黄 影 杨文霞 王春英 汤玉芝 周海江 李 文 荆永喜

      赵平生 张文国 单文军 高向福 房彦良 林树和 王喜文

      苗乃信 刘兴民 张建祥 刘淑珍 肖文喜 张景华 刘艳华

      徐士贤 李艳霞 刘秀珍 陈丽华 王东辉 彭志兰 张 发

      孙彦民 于 祥 李树春 徐庆军 刘淑梅 梁玉芬 郑宪章

      丛显军 杨 光 邵殿珍 郭绍忠 齐文焕 孙永富 李和林

      刘吉文 李成志 李长春 李立新 刘启亮 崔来娟

      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原安广师范领导,原大安市教育局领导,安广师范学校校友和我的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周云戈,大安市人,白城地区安广师范七七届1班学生,林业退休职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白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安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多发表在《吉林日报·东北风》《作家》《中国作家》《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大地》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各种年选、选刊。曾获第四届吉林文学奖、第九届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

    【审核人:站长】

        标题:周云戈:母校,白城地区 安广师范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0698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