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黎志栋||我与尖岗岭

  • 作者:赵敏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01 21:26:06
  • 被阅读0
  •   未曾有人明确向我介绍过那座小山名为尖岗岭,因此我理应生来就是认识尖岗岭的。

      在我上小学时,学校离它仅数百米远,透过北向的窗棂,我总能看到它的身影。当暴雨如注,它就像水墨在玻璃上晕开;当夕阳斜照,它便如黄昏被框架装嵌;当飞鸟掠过,它又化身作一只硕大的鸟巢。这些对尖岗岭的臆想仅仅基于我对窗户玻璃的观察,不一定关乎实际,但又切实地塑造了我心头上的尖岗岭印象,以至于后来我首临其境时仍心悬着富于浪漫色彩的疑惑:漫山青翠会否在雨天融化?明彻光影能否将黄昏短暂留下?飞鸟晚归是否仍找得到家?疑惑不好解,也无从问,凝结为心间骤起骤伏的求知欲。

      小学毕业以后,我到县里上中学。新学校占地很广,中有一隅安放着一座小山坡,大家昵称之“后山”。我初来此地,与后山并无感情,便暗暗估摸着它占地多少,谋划着把尖岗岭搬来替代之,畅想着:春日,冼太古庙前的橘红树竞绽光华,花香乘风,溢出山野,流入教室,漫过纸面,沉淀出一首首赞歌;夏时,镇州石以赤热的躯体承托住西沉的红日,同学二二三三并肩上山散暑,又三三二二齐头下山晚修;秋序,寻一段课外余暇,独个登顶,站在通天大王古庙前任秋风扫面,参透古往今来多少登高诗与不遇士;冬月,草木少摇落,林间避北风,捧一册书立于三生石旁,在万物静默之时缓缓诵读,与天地对话。尖岗岭仅此四时景致,便较后山胜出许多。

      不过,“丽山换后山”的计划最终没有施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到底没有大力神夸娥氏的伟力,但更使我甚至失掉了愚公之决心的是——尖岗岭日渐成为我生命中故乡的象征,而谁人又能把故乡带离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呢?明乎此,当初骤起骤伏的求知欲竟蕴结成为我内心深处念兹在兹的怀乡愁。其后,我每次回到故乡,无论晴雨都必定要去看一看尖岗岭。

      远远地,西麓南山寺的高大山门便映入眼帘。经过近廿载的重俢,这座古老的寺庙或已建成其历史上最大的规模。假如曾避居是寺的宋人范祖禹重回此地,亦应恍惚而后震撼。他定会兴奋地穿过山门后的蜿蜒长廊,在绿瓦红墙上寻找风吹铁马檐铃响的迹响;然后循着连绵游延的阶梯观楼访殿,在缕缕香火中获致繁花落尽见真身的清宁;最后自寺院侧门而出,沿着尖岗岭的上山主干道复行百余步,在左侧蒙密的防护林带突然漏出的十余米缺口处,回瞰南山寺的全景,喟叹道:“蓬莱清浅未可知,人世死生为何事!”某日的我似是亲耳听到过这一声喟叹,心生悲戚之余竟隐约望见范祖禹在前方孑孑而行,但很快隐没在林间。我亦无意去追扰、求证,回过神来后便继续自己的登山之旅。

      尖岗岭上大多数的山路是平缓的,并无半点挑衅登山者的意味。但它同时又决非哈腰逢迎之辈,于是在冼太古庙之后突然如骏马嘶鸣般高高昂起了头颅。登山者要想一览颅顶上的风光,无可避免地要征服那陡峭的颈项。幸而颈项虽然被鬃毛似的草木藤蔓遮掩着,但终归也砌备了石阶,筑就了石径。那石阶高低不一,参差不齐,令人想见当年修路人反复损益的气力;那石径幽曲通天,又如山神自上而下探出的长臂,招揽着游人。若你接受招揽,决意登顶,便踏着石阶上行。沿途,与你的体力渐次衰减正相反的是顽石愈见数量愈多、体积愈大、形构愈多元,直到贴着石壁绕过体大如山的三生石后,山之巅才终于近在目前。此时不妨站在镇州石上暂听八面来风的私语,再把眼波抛向远处此起彼伏的泱泱林海及镶嵌其间的片片碧水,待耳目一新后再转身轻仰视线,看那顶上的通天大王古庙正屹立在乱石之中。

      我在古庙不曾烧过香,只管流连于乱石间,自顾自得,远取山水以娱目,近援草木以共情,仰观气象以抒怀,俯察人情以悯世。而古庙或出于普佑众生之善意,却总许我避雨在檐下,纵目在堂前,分烟在炉边。两相比对,便知我为何总要登山,而古庙却一直在山上。

      古语云:“仁者乐山。”尖岗岭是也。

    【审核人:雨祺】

        标题:黎志栋||我与尖岗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6353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