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陈胜利:崂山“问 道”

  • 作者:圆圆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10-10 11:14:49
  • 被阅读0
  •   01

      2023年仲秋时节,有幸陪同安徽某高校几位领导,从合肥乘高铁,前往山东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次日一早,在青岛恒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昌金的特意安排下,我们一干人专乘去崂山一游。陈主席还说了一句幽默的话:你们此去,也是崂山“问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小时候读过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知道了“崂山道士”,隐匿山野幽居,道法无边,能剪纸成月、驾鹤成仙,还能化箸为美人……

      知道了崂山,便知道了青岛,与大海毗连,一直心仪已久。

      崂山为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唯其劳矣”,被称作“劳山”,又称作“牢山、老山、崂山、不其山、辅唐山”等,后因道家名人丘处机携弟子登崂山,感觉“老”、“牢”字意不佳,便改为“鳌山”。并有诗曰:“崂山本即是鳌山,大海心中不可攀。天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到了近代,才一直专用“崂山”。

      旅游大巴车行驰在美丽的环海公路上,海岸逶迤蜿蜒,苍山如屏叠翠,岛屿星罗棋布。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浩瀚无际、云蒸霞蔚,海与天相映、山与海相依,蔚蓝色的大海蓝得纯粹、蓝得静雅,海风轻拂、波谲云诡,惊涛拍岸、恍如仙境。好一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真是看尽长安三万里,流连往返是崂山。

      崂山尤以冰川遗迹、山海风光著称,环顾群峰,层峦叠嶂,岩壑峭壁、怪石嶙峋,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靠崖临海、形似青蛙,蹲伏在海边。传说八仙过海时,何仙姑因迷恋崂山美景,抖动了一下衣袖,一只金色的蟾蜍掉在地上,便有了这块“青蛙石”,也称“金蟾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崂山尽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磅礴气势。

      导游小唐,是崂山本地人,名叫唐翠翠,人如其名。长得眉清目秀、气质温婉,未语先笑、亲和热情,是位年轻的母亲,做导游十几年了,她让大家叫她小唐,随意一点。

      小唐知识丰富,对崂山的历史文化和地貌概况,应知尽知,了然于心。她告诉我们:这条环海游览路,全长26公里,没有交警和红绿灯,打开车窗就能看大海,对应海岸线最高的山峰,叫巨峰,俗称“崂顶”。海拔1100多米,有“一山镇海,万象归还”的说法。这条环线上有八个山门,与巨峰周围的八个山口遥相呼应,八个山门都是根据易经八卦命名的,蕴涵了道家的禅意和洒脱。

      身边一位举止斯文的“老先生”听了连连称奇,他脚穿布单鞋、身着蓝色绵布扣子的唐装,交谈中,得知他是来自河南某个山村,已七十多岁了,趁现在身板还结实,也来崂山“悟道”了。说罢,意味深长地笑了,那模样让我觉得他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乡贤”,抑或是一位独处山林的“隐士”。

      走近崂山,欣赏这自然神奇的山海风光,融合了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光辉,让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浑然天成,其人文历史、道教兴盛,空灵隽永、千姿百态,是旅游者必来之地,也是人们祈佑迎褔的最佳去处。

      02

      大巴车在一片开阔的海湾边上停了下来,引人入目是横卧在海水里的一块巨石,镌刻着遒劲飘逸的草书:“翠澜”,好多人没认出来,小唐解说,此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蔡省庐所题,翠,形容颜色幽绿,泛指青山;澜,代表大海,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用“翠澜”二字,描绘崂山的山海景观,真是匠心独具,字字珠玑。

      我对小唐说:“你叫唐翠翠,不如改叫唐翠澜有诗意、大气。”

      小唐摆摆手说:“不行,不行,名字太大了不敢用。”

      “翠澜”的对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崂山太清宫,是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有2100多年的历史,也是崂山的八景之一,北依崇山峻岭,南临蔚蓝大海。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历代皆有修缮,主要建筑至今都保留了当时的风格,现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西王母殿、东华殿、救苦殿、翰林院、关岳祠等景点,皆供奉着道教神仙,显得庄严肃穆,成群结队的游客在香炉前焚香礼拜、青烟缭绕,殿内外古树参天、名木森森、琪花瑶草、神泉飞瀑,尽显仙山碧海之灵气。

      步入太清宫,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迈入了悠远的古代,宫殿巍峨壮丽,建筑古朴典雅,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厚重、彰显着道教的睿智和结晶、凝聚着华夏的自信与豪迈。

      小唐神秘地:“大家注意了,进入太清宫有讲究,进了第一道山门,好比进入了仙界。第二道门为仪门,分为左、中、右三个门,左门代表财富,右门代表健康,中门平时不打开,是留给大人物走的。大家走左门或是走右门,你们自己决定吧。”

      我看见有人走左门,也有人走右门,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人认为财富再多不如有个好身体,所以选择了健康走右门,有人却认为先走左门创造财富,然后再走右门追求健康,要是没有财富,什么都是白搭。因此,左门、右门都有人走,就像是我们坐在某一个地方,看到那欲坠的夕阳,有人说是沉沦;有人说是进入了宁静致远的境界。

      从二进门进来,就到了三官殿。里面供奉着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三位祖先一一尧、舜、禹。尧敬天爱民,风调雨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淳朴,地不生灾,尊为“地官”,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尊为“水官”。正殿两侧,供奉“雷神”、“真武”二神,真武属水,雷神至刚,一柔一刚,正应了“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道家思想。

      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三清真神的地方,为“玉清、上清、太清”。玉清为元始天尊、上清为灵宝天尊、太清为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三位天尊也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尊神,道教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三清殿前有一泓碧水,被宫中道士称为“神水泉”,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水质清冽甘甜,是崂山第一名泉。

      三皇殿供奉着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伏羲创造了文字和占卜八卦、神农遍尝百草、治病救人,轩辕造舟车、铸轩辕剑,他们都是开创华夏文明的先祖。其中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其中有“诊病四法”的创始人扁鹊、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创建五禽戏的华佗、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还有药王孙思邈等等。大家都按照小唐的说法,每一处都燃起三炷香,右手扶着左手,弯腰颔首起来……

      关岳祠里自然供奉着关羽和岳飞,道教信奉他们的“忠”和“义”,因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江河湖海、人间的圣贤豪杰等等,都能成为其神,所以道教是多神论。我终于领悟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至简、德行天下”的经典论述。只有“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存准则,“德”是“道”的作用和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友善的品德。正是“善者吾善之,不善之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此时此刻,我倒是希望能遇见一位仙风道骨、长髯飘洒,鹤发童颜、庞眉皓首的老道士,并奢想与之交流畅谈,领悟大千世界未知的“道”意,就像是人在江湖,虽然不能左右风的方向,但好歹也能调整一下风帆……

      我左顾右盼,未能如愿。偶尔见到身边有几个头戴黑色道冠、穿着蓝色道袍的年轻道士,进进出出,不苟言笑,脸上透着一种气定神闲的表情。

      据我了解,道士穿的道袍多以黑、白、蓝,色调为主。黑白两色是道家的太极符号,也是阴阳之道的象征。俗话说,“道有九巾,僧有八帽”,“巾”是指帽子,至于道袍,是分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等级,每种颜色都与五行、五方相对应。黄色是道袍中等级最高的颜色,代表着王者的尊贵。无论什么颜色的道袍,都裁剪得十分宽松肥大,寓意包容万物,隔断凡尘,也体现了道教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

      眼下,我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他们诵经、做法、吹箫、抚琴等一些传经布道的场景,但为了道教的崇高信仰,一生青灯茕茕、形影相吊,始终耐得住岁月的寂寞,应该都是意志坚强的人!料想他们的修行,也是到了一定的境界吧。

      03

      名殿、名观、名庵、名庙,总会与古树名木相邻共存。这些古老的树木,才是鲜活的“文物”,动态的“化石”。

      在崂山三皇殿,一棵名为“汉柏凌霄”的古柏巍然耸立,与三清殿里另一棵“侧北凌霄”为邻,都是柏树和凌霄的结合。“侧北凌霄”树龄有700多年,紧挨着柏树生长的凌霄树,树龄有100多年,凌霄树从底部再分为三条藤蔓,紧紧地缠绕在柏树身上,藤缠树、树缠藤,融为一体,难辨彼此。树顶树身、从下到上,都点缀着凌霄花,苍翠与橙红映衬,花叶相拥、争鲜斗艳,不经意间,给人当成“柏树开花”的错觉。小唐说这棵“侧北凌霄”,被崂山人称为“夫妻树”,象征着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汉柏凌霄”又称“古柏盘龙”。只所以神奇,是它的树腰上竟然长出两棵不同的小树,一棵是刺揪、俗称鸟不宿,一棵是攀树而上的“凌霄”,形成了“三木一体”的神奇佳景。树高20多米、胸围近4米、需要3至5人才能合抱。为什么会是同树异种呢?小唐解释说,可能是鸟儿叼来的树籽落入古柏树里,至于如何生根发芽,至今仍是一个谜。此树是青岛市古树名木中的“老寿星”,距今有2100多年,可谓阅尽了人间的沧海桑田,历经多少磨难,已无从考证。相传是崂山太清宫开山始祖张廉夫亲手栽植,曾两遇雷火袭击,依然生机盎然,2013年入选国家“百株传奇古树”,是太清宫的镇宫之宝。

      三官殿二进院和三进院内,有数棵山茶,其中三官殿大堂两侧的山茶最引人注目,又名耐冬、海石榴、玉茗花、曼陀罗树等,树龄400多年。为南方常绿树种,冬春开花,故名“耐冬”,为青岛市市花。传说是明代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的岩岛上移植过来的,每当北方飘雪的季节,这棵山茶却千花绽放,像是落下一层红色的雪。旁边还有一棵白牡丹,高过行人、艳丽多姿。当年蒲松龄来崂山,每日与牡丹、古树、山茶相伴,便让他产生了灵感,于是,白牡丹和红山茶在他心里幻成了美丽的女子,与一书生演绎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中红衣花神名为“绛雪”,“绛”是红色,意为红色的雪。

      三官殿门前两棵参天的银杏树,长势奇特,是崂山的银杏之冠。一左一右分立在大门两侧,周围有许多子树,围绕着粗壮的主树,像是一群儿孙守护在一位老人身边,因此,银杏也被称为“公孙树”。这两棵银杏的树龄,都有1000多年,相传宋代初年,名道刘若拙亲手栽植。小唐说:“自古银杏树分公母,这两棵树都是公树,只开花不结果。暗示道士出家,不能娶老婆、生孩子。”

      小唐告诉大家:中国的道教基本上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正一派道士出家与否都能结婚,崂山的道士属于全真派,全真派在婚娶方面有明确规定:出家的道士不得结婚生子,还要不食荤食、不饮酒,强调了全真派的个人修行和精神净化。

      难怪刘若拙当年只栽公树,不栽母树,其目的分明是在警示道教的清规戒律,不可逾越。

      来到三官殿西侧的门外,见有一棵老榆树,树干盘曲,形似龙头,树荫遮盖几亩地的面积,为崂山树种、树冠最大,故称为“龙头榆”。树龄有1300多年,为唐朝名道李哲玄亲手栽植。我瞥见此树的“龙头、龙尾、龙背”皆有手摸的痕迹,像是有意为之。果然,小唐兴高釆烈地说:“大家到此不要错过机会,摸摸龙头,一世不愁,摸摸龙尾,一生不悔,摸摸龙背,长命百岁!”

      自然,游客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摸树,我也走上前,禁不住伸手欲摸,同行的朋友谢君拉扯我一下,悄悄地说:“你就不要摸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能摸?”他笑而不答。因他皈依佛门,研究佛学,我自然要缠着他问个水落石出,他小声地对我说:“这可是‘榆’树呀,你没听说有‘榆木脑袋、榆木疙瘩’吗?人要是‘榆’了,还知道愁和悔吗?”

      我一听恍然大悟,竟不住自嘲地说:“幸亏我没摸,就是摸一下,也算是‘大智若榆’吧。”

      朋友谢君回了一句:“你说的也对,这就叫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那位河南来的“老先生”一直就在身边,也许是听了我们的对话,始终站在地上不为所动,他对摸树没有兴趣,只是对“龙头榆”的文字解说看了又看,然后,自言自语地从嘴里蹦出几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知他老人家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04

      “龙头榆”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雕刻着“逢仙桥”三个字。传说崂山道士刘若拙,被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为“华盖真人”,一个雪后初晴的早晨,他在此遇见一位老人,交谈几句后老人便离开了,刘若拙想到还没问老人从哪里来?要干什么?只好沿着雪地中脚印寻找,只找到了两只脚印,再也找不到第三只脚印了,至此,刘若拙幡然醒悟,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后,便在此刻石,以证此事。蒲松龄知道了,把这个故事写进了《聊斋志异》里,倒也增添了几分神奇。

      有人说蒲松龄在崂山观海时,幸然目睹了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象,才让他创作了《罗刹海市》。让今天的刀郎又火了一把!

      来到他的著书亭,小唐指着西边一面围墙说:“大家看一下,这就是当年蒲松龄小说里写的,‘崂山道士’穿墙而过的影壁。”

      看着这条长方型的一块普通墙面,竟不住让人浮想联翩。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是他汲取不尽的创作源泉,也滋养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文笔。道教敬奉神仙,而他姓蒲、名“松龄”、字“留仙”、号称“柳泉居士”,也算是与道家有缘了!他写的《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郭沫若曾撰联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有一年夏天,蒲松龄偕好友游崂山,传说关岳祠就是当年他借住的地方,一天晚上,他坐在石凳上,抚腮凝神,抬头向上,天上皓月当空;低首向下,海里明月在漾,情景互动,美不胜收。恍惚间,他见一道士穿墙而过,定睛一看,原来是送夜宵的道士从一扇门里进出,道士的影子被皎洁的月光反射到墙面上,制造了“穿墙而过”的幻影,这便是《崂山道士》的创作背景。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王七,是富家子弟、吃穿不愁、闲日无聊,却心血来潮,要去崂山求仙问道。

      于是,王七辞别妻子,刻不容缓,一路直达崂山顶。寻觅几日,终于见到了一位仙人,并拜其为师、欲学道术,仙人问他,学道要吃苦,能否坚持下来?他表示可以。其实,王七是凡人眼拙,看不出仙人几番试探他,让他好好修炼,不要偷懒。他随仙人住了一些日子,自然是受不了学道的清苦,即使仙人以法术暗示他,他也弄不明白。但仙人最终还是传授给他“穿墙而过”的仙术。王七心中暗喜,他牢记口诀,兴奋不已。下山之前,仙人再三叮嘱他说:“天机不可泄露,你回去之后,千万不可炫耀,只管一心修炼,否则,就不灵了。”

      王七回到家里,屁股没挨板凳,就向老婆吹嘘自己学道成功,会穿墙术,能穿墙而过,可以随手盗取别人家的金银财宝。老婆似信非信,便要王七现场演示一下,王七口中念念有词,连续几次穿墙,却怎么也穿不过去,倒是把脑袋撞得头破血流……

      王七虽然以失败告终。而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却从飘渺的传奇,成为一个地域的坐标。加上历代帝王的青睐、方士名道的云集,让崂山逐步成为寻真问道、修炼归隐的圣地,使其自然山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陡增了奇妙的仙境……

      我倒是觉得道士“穿墙而过”、仙人“踏雪无痕”,都是仙踪可见,仙颜难寻,只能是神话传说,因为它违背了科学理论,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启示人生,不能好逸恶劳、骄奢倦怠,若是心中有德,才能涵载万物,世事无捷径、必须要付出,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偶然想起了《道德经》里那句精彩的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你了,你就不是你了”。

      05

      崂山虽然被浓厚的道教氛围所浸润、但那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便是“秦砖汉瓦”的瑰丽景观,不仅蕴涵着深刻的大道千秋,也氤氲着浓郁的诗书气息,让历代文人骚客如约而至、纷至沓来,就在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闻名遐迩之前,远在江南的李白,早已来到崂山寄情山海,直抒胸臆了。

      读过唐诗,尽悉李白。这个酒肉穿肠,诗情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崇尚“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仙,他要是不来崂山,他就不叫李白了!更不会自称自己是“谪仙人”了。

      天宝年间,李白到了崂山,耳闻目睹、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诗,将“海上仙山”的风韵,表达的淋漓尽致。现刻于崂山太清宫游览区、蟠桃峰石梯的北边,是当年李白畅游崂山的登临处,被称作“太白石刻”,由青岛市书法家高小岩所书。诗中写道:“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人称范文正公。在游览太清宫三官殿后,留下了“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元代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观赏崂山的山海奇观后,留下了七绝《咏劳顶》:“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

      蒲松龄的《白云洞》,写出了他对人生的志向和追求:“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一去白云留。愿叩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候。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怎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全真派道教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养生学家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多次来崂山讲道传玄、宏阐教义,留下了几十首描写崂山的诗词。其中一首《无题》的石刻,引人注目:“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

      现代名人闻一多、郁达夫、康有为、沈从文、郭沫若、贺敬之等等都钟情于崂山。郁达夫留下了“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迟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贺敬之留下了“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在太清宫众多的摩崖石刻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唯美的诗句,也有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圣谕、近代康有为的真迹等。让崂山有了灵魂升华的支撑、超凡脱俗的气质、辽阔高远的意境、返璞归真的通达,触摸一下碑刻,思绪翩跹,真是看似无声亦有形,道尽悠悠崂山情。

      小唐告诉我:描写崂山的诗歌始于汉代,有资料可查的共有1300多首。可见其文脉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这些诗词、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加上山与海与道的奇异结合,赋予了崂山独特的魅力。让崂山再添一份清雅和神秘。无不烙烫着山海的印章,散发着历史的味觉,彰显着岁月的记忆……

      06

      青山本是道人家,况此仙山近海涯。

      崂山不愧为“海上道教第一名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始皇访仙、郑玄讲经等等,都与崂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被传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备受帝王将相、名道高僧,心驰神往。于是,才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佳话,才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才会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小唐告诉我们:崂山虽然是道家的发祥地,但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同样渊源流长,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尤以“崂山道士”让人津津乐“道”,孕育了道不尽的风物传说。

      身在崂山,触景生情,想到闲暇之时,我也曾翻看过《老子》和《庄子》的书,知道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引人入胜的境界、经久不衰的魅力等等,但对书中多义性、抽象性、兼容性的词义词组,百思难解,扑朔迷离,自然是走马观花,不得要领。对道教的了解非常肤浅。脑海里始终停留在故乡大别山、那些道士们的印象,不知道他们属于道教的哪个门派。我曾经认识一位道士,外出时,怀里都揣个小罗盘,当地人称“先生”。他有不少徒弟,幼小学道、以道为生,会测生辰八字、遴选黄道吉日,看风水、做法事、画桃符、驱鬼神,选阴阳之宅、能超渡亡灵,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他自然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老子、庄子。也深谙道教的九字真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又名“六甲秘祝”,他曾经告诉我,“只要是学道,常念这九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

      去年回故乡省亲,还和他不期而遇,当我问他有关佛教、基督教、道教的口头禅是什么?老先生随口拈来,说佛教是“阿弥陀佛”、基督教是“上帝保佑”、道教是“无量天尊”,还有“救苦天尊”,这两句口头禅,无论是道士居士、隐士术士,均可念诵,道教认为,经常念诵,便可随身应化、救拔众生,积功累德、逢凶化吉。

      道教属于中国的本土宗教,借鉴了佛教里的元素,它的神秘感,除了玄妙、神仙之说,还有在黄表纸上用朱砂画的“天书、道符”、嘴中念念有词的“秘咒”、“口诀”等等,都期望与神灵沟通、拯救天下苍生、治愈人类痛苦,明显带有迷信色彩。

      唐明皇为什么奉老子为李家的始祖,说是开元三十年,唐明皇熟睡时梦见了老子的画像,便想到要顺应天意,逐将年号改为“天宝”。后来,唐朝的道士,在崂山竟然发现了老子的象形石,惟妙惟肖,神奇自然。于是,天宝七年,唐玄宗便册封崂山为辅唐山,传说修建太清宫时,杨贵妃还用私房钱赞助。

      由此可见,老子成为道家的始祖,与唐朝皇帝的大肆推崇,有一定的关系。盛唐时期,道教被视为国教,国民对道教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小唐说:“大家来崂山旅游,不祭拜一下老子的铜像,等于没来。”

      老子的露天铜像,位于太清宫的后山、老君峰下、俯瞰太清宫,面朝大海,与道教传统、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小唐告诉大家:铜像是根据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老子像制作而成,并借鉴了孔子所赞“老子犹龙”而设计。用了339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铜像高50多米,总用铜为150吨,耗时4年,于2016年建成,堪称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旁边是老子的坐骑石牛,雕刻得栩栩如生。铜像上的老子面部,采用龙的形象特征,额头硕大、眉骨凸现、两眼深邃、目光如炬,面容清古,左手食指指天,右手食指指地。

      我问小唐:“老子的手指指向大有讲究,肯定有什么玄机吧?指天又指地的,究竟代表了什么?”

      小唐却说没有具体的解释,是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的。各人理解不同,有人说是“开天辟地、唯道独尊,天地造化、阴阴为本”;也有人说是“上有苍天、下有大地,天地不可违”;还有人说是“天地之间、道法自然,做人要正直、心地要善良,人在做、天在看”。

      我明白了,无论怎么说,都诠释了道教文化的高深莫测,真善美的哲学意境,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享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影响深远,其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孔子也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才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言,因为是道家的创始人,又被古人称之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了道经和德经,分为九九八十一章,意为九九归一,符合封象的解读,表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后九九八十一,九九归一又回到无极状态。

      仰望着老子的铜像,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在心里默默地背诵着他的格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以水喻道,万物因水的润泽而生;水以柔弱的品德不与人争。再以水的包容认知“七”善,方能悟出人生的处世哲学,那就是慈爱、诚信、低调、宁静、灵活、自然……

      崂山“问道”,“道”为何物?窃以为:“道”就是来自老子、庄子洞悉大千世界而撰写的著作体系,是顶级的辨正哲学、是最高的处世真理,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崂山过往,寻觅道教仙踪,是一场心的修行,贵在开窍心智,倘能问道、悟道,知道、论道,修道、得道,学道、成道,才是人间正道,也不枉此行。

      感悟最深的是:老子为什么能够在2000多年前,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如此博大的胸襟和情怀,撰写了富含哲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训语、箴言,该是何等伟大的气魄!惊天地、泣鬼神,是天意所为,归之于道吗?

      07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随意在一张关于崂山的宣传页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千好万好,不如青岛”。

      返回的路上,我让小唐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小唐侃侃而谈,说是明朝有个叫胡峄阳的教书先生,天赋异禀、才华过人,精通道家理论、酷爱研究《周易》,晚年时,根据地理和风水形成的结论,悄然为崂山人留下了“大欠不欠,大乱不乱,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天机”。后来为了纪念他,有人为他撰写了一幅对联:“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如今,这幅对联仍挂在胡家的祠堂里。

      崂山三面环山、偎依大海、气候温润,山崖岬角之间,构成了多处海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里很少发生大灾大难,最适宜人居住。周围都是上亿年的花岗岩石,地质结构相当坚固,从未发生地震和泥石流,靠山吃山,崂山有绿茶、药材、水果、矿泉水等;靠海吃海,崂山是闻名天下的海鲜之乡,海产品极其丰富,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当地民风淳朴,崇尚修心养性,人道即是天道,在此修生养息,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么好的地方,谁愿意离开呢?

      小唐说的很精辟、逻辑性强,不愧是干导游的。大家的兴趣都被她吸引了,表示了对她的赞赏。她也情不自禁地笑了,一脸的阳光灿烂。旋即,她又神秘地问我:“你说,住在海边的人最怕的是什么?”我张嘴便说:“是怕捕不到鱼,没有收入吧?”她摇摇头说:“大海里面的宝贝多着哩!我们什么都不怕,就怕台风!”

      如果把崂山说成是道士成仙的地方,你会认为这是民间传说。但“崂山能镇台风”却不是传说。

      小唐告诉大家:从她记事起,这么多年,每次台风来袭,几乎都与青岛擦肩而过,或者是绕过青岛溜走了,比如2014年台风“麦德姆”,真是山呼海啸、来势汹汹,可是快要靠近青岛的那一刻,却突然转向了。你说神奇不神奇?记忆中几乎所有的台风,都没有给青岛带来一些伤害,这才有了“千好万好,不如青岛”这句话。

      车里的游客听了都唏嘘不已,有人说这是崂山道士的道法强大,能够撼天动地!也有人说是崂山人的善良,赢得了上天的眷顾,让玉皇大帝有意呵护。小唐听了只是微笑不语。

      我则认为,这是崂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优越性,守护着青岛的一方平安。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岛人,拥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优越感,海边出生、海产滋养、海景怡情,海浪撩人……如此美好的伊甸园,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多么羡慕不已呀!

      同小唐的交谈中,我知道她住在崂山脚下那片红瓦石墙、错落有致的渔村里,她是个地道的渔家姑娘。和丈夫是一个村的,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每天睁开眼睛,就是蓝天、白云、绿树、大海,诗意的生活着,非常幸福,渔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可惜我这次没时间光顾,她嘱咐我下次来崂山,一定要来渔村做客,村里有多家民俗、农家乐、渔家乐等,吃、住、玩一条龙,她说的很真诚,还同我加了微信。

      我冷不丁问了她一句:“你们会担心日本的核污水吗?”

      小唐严肃地说:“怎么不担心呢,日本向大海里排核污水,肯定会祸害我们美丽的家园,当年,日本鬼子也曾践踏过崂山,先辈们都奋起反抗,可如今怎么办呢?村里人都在为这事纠心哩!尤其是老年人,祖祖辈辈都与大海为邻,眼看这清澈的海水被污染,海鲜也不敢吃了!搁谁不生气?”

      我看到小唐柔和的目光里含着一丝愤懑,大有旧仇未报又添新恨的意思,她气鼓鼓地说:“日本真是坏事做绝,排一次不行,还要排三十年!

      同车的那位河南“老先生”,听了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旁边一位年轻的游客也气乎乎地说:“砸别人的锅,自己也将无锅做饭,吹灭别人的灯,自己也会前途无光。”

      他们的话,亦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然而,日本政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核污水排入大海,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假若有一天,核污水污染了这片海洋,美丽的崂山还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我真不敢想象。也许是我多虑了,因为我从网上看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预测:说是根据海洋的属性和规律,日本排放的核污水,有可能遭遇海水倒灌,最终流回日本。并且,日本政府的一意孤行,也遭到了三分之二国民的强烈反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不可违!有评论说,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政府高官辞职谢罪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我似乎悟出了老子的那段话:“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好在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审核人:雨祺】

        标题:陈胜利:崂山“问 道”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10532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