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拾杏核(散文)

  • 作者:丫头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0-08 16:29:08
  • 被阅读0
  •   我村近山沟,山环水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包产到户后地被家家户户种到边缘还嫌不够。夏收有早晚,还没等碾完场,附近成群结队收完麦子的塬上人,就浩浩荡荡地冲来我村后山去拾杏核卖钱,这大大增加了村里人的紧迫感。山里杏树特别多,运气好了一个人一天能拾上半蛇皮袋杏核,无论是干了卖杏核还是砸了卖杏仁,都能有二三十块钱的收入。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人都被塬上人逼着起早贪黑不肯浪费一天时间,也好赶紧收完麦拾杏核去。农村人朴素的愿望无非山河共有,只要你勤快就是了。大家都想把光景过到人前头,你追我赶。

      拾杏核,是渭北丘陵地带夏收结束后勤快人干的一项副业。就是搜罗漫山遍野,把山杏树的果核捡拾回家,晾晒后卖钱贴补家用。这是小时候暑假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勤工俭学劳动,也是一年里农村人接受大自然无偿回馈的好机会。

      杏树属经济果木,木质柔韧耐磨可做家什农具,果实“杏”是北方常见水果之一,含糖、蛋白质、钙、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口感酸甜,生津止渴。褪去果肉,带坚壳的籽种叫杏核,去壳的果仁叫杏仁,可药用亦可食用。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可疗治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我村地势低,四周环山,山上多杏树。

      每到春来,总少不了杏花这信使。据说杏花象征少女的慕情和娇羞,想来这漫山红遍也许曾成就过几段好姻缘。关于杏林,不得不提建安三神医之一的杏林董奉。据说他虽不似张仲景、华佗,有流芳百世的典籍,但江湖上仍流传着他“杏林春暖”的传说。相传董奉自幼学医,技艺精湛能妙手回春。董奉免费看病,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在山头上栽种杏树,等来年杏树成熟,他又拿了杏子换粮,用以赈济百姓。较之医术,他的医者仁心更广为流传。董奉逝世后,人们便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尊为杏林。即所谓《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我村往期是否曾出过名医已不得而知,而今文化人倒是不少,户户有教书先生。想来先祖藉了资源优势,独享"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雅韵,避一隅杏坛读书习文,大抵亦是令人神往的。

      少时我关心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每到夏收父亲带我们翻山越岭拾杏核得来的乐趣和收获。山水一程,而今仍觉历历在目。

      记忆最深的是只要听得收音机预报“明天全天关中西部阴天有雨”,晚上睡前父亲准会叮嘱母亲第二天早点做饭、准备干粮,他要带我跟妹妹拾杏核去。这一夜我和妹妹必定激动地久久不得入眠。

      第二天天不亮,就听见母亲拉风箱的吼吼声和往铜水壶里灌水的咕咚声。收拾好干粮、水壶、鋬笼和蛇皮袋子,父女仨换上耐磨的旧衣裤,我们就赶早向深山进发了。

      远离村落,初夏的山林非常幽静,燕雀在头顶的树枝间来回飞舞,弄得露水不时滑进脖颈。没膝的蓑(suo)草在眼前铺排开一个油油的绒毯,那绿色被太阳光照得明丽起来,伸手拨弄,顶尖的露珠就会顺着草茎滑落,留下一道透亮的印痕。矮草刷着湿漉漉的脚踝,在布鞋面上留下沾着泥土的印痕。父亲在前面开路,胆小鬼妹妹走在我俩中间眉飞色舞。

      大约走出五六里路程,我们才到了一处山脊,父亲将手搭在前额朝下张望了一会儿,就带着我们奔向远处罐渠边一簇杏树。父亲得意地说这里是他早就侦查过的,我俩将信将疑。谁知近前,那一簇一伙的金黄果然把我们都惊到了。但见罐渠两边的杏树上挂满果子,有金黄的、有半红半黄的,还有半黄半绿的。黄的通透,红的娇羞,绿的青翠。那些杏子们或三五成串、或独占鳌头,似宝石似珠串,个个在夏阳里顾盼生辉。摘一颗凑近鼻翼,沁心的甜鲜瞬间窜入喉咙,让人垂涎欲滴,小撮一口,味蕾便被唤醒,生出满满的津液来。背阴处树上杏子繁盛,向阳处只零星缀着几颗。父亲告诉我们,杏树喜光耐旱抗寒,春天花期最盛时他已留意到这里了,现在向阳处已落果了。父亲先把挂满黄色果子的杏树摇一摇,再走近看,果然满渠金灿灿一片,活像一条缎带沿高处铺排下来。罐渠两岸成熟的山杏已然滚落到地势低矮的渠中间,堆积起厚厚的一层且杏肉已变软。我跟妹妹兴奋地冲进那金黄里,把双手伸进杏堆里,一颗接一颗剥出杏核,直到双手握不住时才把满把的杏核扔进鋬笼里,父亲也不例外。如此循环往复,我们从罐渠慢慢往下退,被蜕过籽的杏皮小山一样堆在眼前。每到这个时候,父亲都会给我和妹妹讲故事听,讲他16岁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接见时的激动、讲红卫兵大串联一路的见闻,也讲三国故事和水浒。父亲看出我跟妹妹较劲比谁手快时,就会起身拉近枝条,摘几颗红里透黄的鲜杏塞给我俩品尝。这一处杏核拾完已到中午,顺着罐渠下到河道颇费周折,河谷湿滑,父亲把鋬笼摁进落叶和湿土里,一步一步向下探路,指点我和妹妹当心,一不留神就可能人仰马翻滑到沟底去。好容易才能找到一处干燥地午餐。这时候,糊到指头上的杏肉早已结出了珈,一抬手带来甜丝丝的味道像彼时的心情。趁午餐功夫确定下一个目的地,吃完干粮父亲把杏核收集起来驮在背上,我们又开始兴冲冲地翻山越岭,奔向下一个去处。

      太阳下山前,找一处平坦的地方,父亲帮我们打包一天的收获:用带午餐的笼布包好刚摘下的鲜杏,郑重其事地放到妹妹的鋬笼里,好带回去全家吃;分一些干净点的杏核装到我的鋬笼里,以鼓励我替他分担负累;其余的杏核全收到蛇皮袋子里绑扎好扛在自己肩上。回家的路总是轻盈的,父亲会用最短的时间估算当天的收获,也会计划着过一阵去附近集市卖完杏核给妹妹买双塑料雨鞋,给我买一支钢笔,给家里添置几件像样的农具或其他。我跟在父亲身后,眼见蛇皮袋子里杏核上粘稠的汁液一点点濡湿他的肩背,那汁液混着父亲的汗水,顺着衬衣的后襟一滴一滴地滑落,在地上留下匀称的褐色斑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渭北地区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顺利推行,农村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向土地要收成,只要你踏实肯干就错不了。这种自信让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我村养牲畜、种烤烟,家家户户早出晚归,好像慢吞吞的生活节奏都要被耻笑。我家也不例外,父亲已半脱产做了民办教师,有了些许工资,母亲已学会了喂牛、犁地。常听父母说娃们总会长大,新房子也会很快盖起来,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奔着接下来的好日子一步一个脚印。

      跟父亲拾杏核是每年暑假最快乐和有成就感的事,我丝毫不感觉苦和累。

      又是三两天连阴雨刚过。记得那天一早天放晴了,阳光明媚。父亲去晒麦场转了一圈,回来让母亲抓紧时间做饭,说场面太湿没法晾麦子,他带我们拾杏核去。我和妹妹为这个暑假迟来的“创收”机会雀跃。

      霁雨初歇,太阳像憋了很久似的,突然就光芒四射。我们沿西沟一路进山。到杏树林要穿过一处草滩,荒草几乎要盖过我和妹妹头顶,父亲在前面用镰刀开路,我跟妹妹紧随其后。大约用了半个多小时时间,我们才汗流浃背地穿过了那片草滩。刚近杏树,父亲回头说了声“歇一会儿”就蹲下了身子。他示意我把蛇皮袋子在树下阴凉地铺开,可还没等我展开袋子,父亲就倒在了我脚下。吓得我和妹妹大呼小叫,父亲说头晕躺一会儿,便不再作声了。和妹妹把父亲挪到树荫下的袋子上,我心跳到了嗓子眼。妹妹瞪大眼睛盯着我,我的视线也丝毫不敢离开妹妹,怕一不留神她哭出来。暑湿随着阳光照射一浪高过一浪扑面而来,四周弥漫着暴晒后旷野的草腥味。远处崖头上乌鸦的嚎叫淹没了近处鸟雀的叽叽喳喳,我感觉头皮发麻,好像每一根头发都竖了起来,脑子一片空白。我强迫自己一遍一遍回忆清楚刚才的来路。刚回过神突然看见妹妹望了望我,蹲下身抚摸起父亲的额头,我看见父亲脸色苍白双目紧闭,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亮晶晶地。正六神无主时,我清晰地看见妹妹的手在父亲的鼻翼处停了下来。我厉声喝斥她站起来,她怯怯地靠过来说“我想给爸喝口水。”我俯身过去,看见父亲的喉结来回动,我跪下去试图把父亲的头抬高一点,可怎么也搬不动。我跪在地上抬着父亲的头,妹妹把铜水壶凑近,水沿着父亲的耳根流到了我的膝盖上。父亲哼了一声说没事,躺会儿就好了。把父亲放回原处,我和妹妹坐在左右。阳光从树枝的罅隙里漏下来,在杏树下亮起斑驳的光点。鸟雀从一个枝头跃向另一个枝头,抖落的杏子打在身后的草丛里沙沙作响。我人生第一次体验了恐怖和无助。我既不敢盯着父亲苍白的脸又不敢盯着妹妹惊恐的脸,就装作镇定地起身把我们拾杏核的鋬笼和干粮挨个整理一遍,问妹妹要不要吃干粮。看见妹妹眼里转动着泪花巴望着我,我别过脸说“没事,爸累得很,睡一会儿就好了。”四周吵杂得很,虫动鸟鸣,叽叽咕咕,一点不像以往父亲带我们出来时安宁。我心里生出些埋怨,第一次感觉山里一点都不好,抬头只能望见巴掌大的天,看不见山顶也看不见河谷,更看不见出路。我盯着脚下的土地,抓起一把黄土放在眼前,那掺杂着落叶的土里隐约有小虫子在蠕动,凑近鼻翼,泥土的芬芳和着生命的气息扑鼻而来,我突然心里踏实了起来。

      约莫一小时后,父亲微微睁开双眼,他双手搓了搓脸,坐起身喝了口水,说自己好了。望着父亲些微有点红晕的脸,妹妹哇地一声扯开了嗓门,哭着要回家。我望着父亲不敢让眼泪滚下来,因为我从来没有从这张坚毅的脸上看到过不安和无助。父亲摸摸妹妹的头,说他刚才可能是中暑了,现在没事了。父亲果真好了起来,他带我和妹妹又翻过了一个个山头,我们又满载而归。

      太阳下山前,我们赶回了家。远远地就看见母亲已在村头候着了,父亲嘱咐我俩回家后谁也不许提中暑的事。

    【审核人:凌木千雪】
        上一篇:往事难忘

        标题:拾杏核(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3679.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