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胡铭: 做个“同步”人

  • 作者:邓雪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5-28 10:49:51
  • 被阅读0
  •   5月27日,“同步”生日。

      之前,白夜主编对我说,你写一篇关于“同步”七周年的文章吧。我说,我专写“同步”的就已有七八篇,再写也没有新意了。白夜不放弃,还不停地将我的军,你是“同步”中的“老人”了,随便选择一个点去写写。我一想,与“同步”相伴是我的乐趣,再推辞似乎也说不过去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步”亦然。好在白夜执着坚守,好在众文友鼎力相助,展现出了现在的一片天地,很多人见证了“同步”的风雨和辉煌。在无以数计的文学平台中,我不敢说“同步”是独领风骚,但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无论是人员数量、作品质量,还是社会知名度,都是打得出去叫得响的。

      在桐城笔会上我讲到,“同步”难道仅仅是个文学平台吗?不是,它是我们“同步”人的家,是我们自己的园地,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褒奖与批评同在,取长与补短共存。事实也便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的去留,也决定了平台的前行方向和生命价值。

      何以有如此好氛围,何以有如此凝聚力?关键在于人!大家为文学而来,为文学而聚,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说的是,这只是个前提,登台以后就看我们自己表演了,所展示出来的既是个人作品,也是个人学品。

      当今文坛,跟现实中的不少领域一样,都会有清有浊,我们恐怕很难做到有力地铲除污浊,但至少可以让自己的这一湾水保持足够的净澈。清溪与浊流的对碰,历来有之,也不会停歇,最终的胜负,自然取决于整个的阵容和势力。

      “同步”宗旨不变,理念不失。近年分别举办全国文学大赛和出版散文选集,都是一种纯文学行为,没有任何杂念和目的,正因如此,“同步”才备受青睐。

      文学与商业联姻,我不持异议,但须守住文学的原味。军人出身的企业家王怀东先生,有着较深的文学情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同步”,出资百万扶持其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幸事,在幸事之下我们也应该深度思考,“同步”如何造血?“同步”如何前行?相信白夜及编辑团队会倾心倾力,相信广大作者会献计献策。

      “同步”有两个栏目自开办以来一直很火,一是《绿潮》,二是《军绿》,理念与群体的相融,才更加富有生命力。《改稿会》一栏也颇有创意,深得不少人喜爱,但这需要更多人的理解、支持,也需要一种勇气,包括作者与评者。我曾写过《我看“改稿会”》一文,文中虽有不妥,但至少是真诚的,更是推崇这个栏目。

      文字,没有界限,在不同人手里会码出不同的方式,在不同人眼里会闪现不同的韵味,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文章的各自特色能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吸纳和借鉴。

      “同步”共有六个群,作者达数千人,有著作等身的文学大腕,有成就斐然的专业作家,更多的是钟情文学的草根作者。尽管存在个人学识的差异,作品档次的差异,但这丝毫不影响自己情绪,不影响整体氛围,因为大家都同样捧着一颗对文学的诚挚的心,都同样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只是距离远近不同而已。当然,无论什么人,心中得有尺度和标杆,以确保不迷失方向,以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作品。

      “同步”人讲和谐。一篇文章推出来,很多人积极点赞、鼓励,即便是批评,也是充满着善意,这是对写作者莫大的帮助。平时“同步”各群的言语交流,更显温馨,既有文学的探讨,又有人性的关爱。大家乐在其中,惬意不已。

      “同步”人重情义。“同步”分别在马鞍山、合肥、安庆、桐城等地举办了不同规模的线下活动,尤以桐城笔会最为风光。刘灭资先生拖着行动不便的双腿,由妻子相扶赶赴现场。丁建设先生抱重病,也绝不改变其原定计划。远在北京的杨军先生怕耽误相聚,提前一天于夜间踏上文都的土地。还有很多感人的事例,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是笔会亮点,更是“同步”精神,简单以“文学的魅力”是无法概括得了的。

      “同步”人乐奉献。笔会的筹办工作异常繁杂,谋划要细,安排要实,干劲要足。几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杨平、吴新生、陈大联、孙红兵等先生的亲力亲为,忙得焦头烂额也在所不惜。孙仁寿先生、胡静女士为主持好一场上档次的文学晚会,不得不连续数日线上彩排。活动结束,这些人长吁一口气,悬着的心得以放下。

      “同步”人守规矩。微信群是敞舒胸怀、表达情感之地,可一旦言辞过度,则会适得其反。但“同步”有着自己的规范要求,不得转发其他链接,不得出现涉政治或其他负面言论等,这即是“同步”纯粹之所在。广大作者自然是拥护并遵守,共享一片清气。

      几年前我撰文《文学不是一个人的事》和《再谈“不是一个人的事”》,从多方面阐释文学的群体性、社会性。文学从不孤独,孤独的只是个别人的心态。文学是一场大戏,我们都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卒,尽管可能有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我,甚至不可能瞧见我,但我,的的确确来了,并在奔跑,同行的还有一批又一批人。能浸润其中,足矣。

      “同步”广受纸媒关注,推出的很多文章都被报刊采用,可见“同步”的影响力在扩大。记得2019年我的《六户人家》由“同步”推出,《作家天地》杂志社郭翠华主编见到后,当即在该刊转载。那时郭老师并不认识我,只知道这是“同步”的一名作者。

      跨入“同步”门,即为“同步”人。这块芳草地上,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心跳,还有我们的呐喊与希冀。

      做个“同步”人。真好!

    【审核人:雨祺】

        标题:胡铭: 做个“同步”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6326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