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何而来?死后又回归何方?
谁都知道自己是母亲十月怀胎艰辛而生,精心养育而活。死后如灯灭,入土为安才是归宿。
子女皆为父母所生,子女性格却各异,智商又有所不同,反应速度快慢又有区别,一奶同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现象又做何解释?有人说,伸出你的五指还不一般齐,有长有短,何况人哩?可是手指的长短是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完成它们的任务。兄弟姐妹可都是独立个体,做事情可以自己完成,怎能与手指的长短做比较?科学的发展,各种检测身体机器的问世,我想答案应该是大脑、小脑及各思维神经的不同,造成是否聪明及反应的速度不同。有了上述的不同,在生活中的运势及机遇又有着不同,就是双胞胎也会出现同时生不同运的状况。
国学书籍是经典,“易经”是经典之中的精华。“易经”难学难懂,全靠自悟或高学者讲解。自悟也好,讲解也罢,听懂了或看懂了,就知其深意,再读“易经”,就很容易。可越容易的东西,内涵越深,越读变化越大,自悟或高人讲解已发生变化。有的人研究几十年一辈子也弄不懂,所以读“易经”在容易与不易中悟其变化而变化。
人处于天地之间,每天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生活,人的来路与归路与自然界和人的精气神有关联。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将天比做父亲,将地比做母亲,这正是“易经”中所提到的乾坤。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象力,都会做梦,情景有时很虚,有时很清晰,其实这可都归于人的第六感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的看似很虚,却变成了现实。有的实实在在,一晃都成了虚的,化有为无。这虚虚实实,实实虚虚都是“易经”中讲到的万事万物的变化。
人从哪里来与易经有何关系?看似无关,其实人的出生及以后的生存和“易经”所讲的道理分不开。“易经”中讲的“道”有三种,那就是“天道、人道及地道”。我的理解是人处于中间位置,那就是上顶天,下立地,才能站的稳立的直。顶天要有毅力和精神,立地要有稳重与德性。人即然处于自然中的“人道”,就说明人来自于有“德”有“精神”的“道”。“易经”中还讲凡事都有阴与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以我理解即然人都来自“人道”,来时带的“德”与“精神”是不是也有阴阳之分?肯定不会相同。有带的多,有带的少,甚至有没带或者说有其它东西将“德与精神”掩盖,这可能就出现了是否聪明和人性的不同。人性不同,他(她)们的格局就不同,这就应该叫性格。以我的理解,性应该指本性,也就出生时带来的“德与精神”的多少与好坏。格应该是规则和自律,遵守格局才不至于出格。往往有些人是有性无格或有格无性,追求不了完美,但不能无底线,无规无矩。
做同件事情各人有各人的思考,站的高度与立场的不同,所思考的结果不同,也许有的走进死胡同,恰好受到保护。也许觉得有问题,自己用点时间返回,也算是醒悟。也许未进死胡同,但路很窄且也能通过,对上述几种类型人也许是好事。大机遇可能已伤失,也许是最好的选择。有的越走越顺一路向前,大机遇把握在自身,觉得高高在上,抬头昂胸,不屑一顾。可路途却不是一路平坦,也有坑洼之处。正如“易经”提到的阴极必阳,阳极必阴,万事不能太过,太过就有变化与损伤。若遇路途坎坷不平处,没有躲过摔脚,此类人若起身再向前,前途如何?自思自虑。若摔脚起身困难,心性定会大变,随心性而走。看似都是自身的所做,我想这与自身的性格、思考与周围环境变化有关。智商高聪明,观事物反应快,再配有好的“德性与精神”,跟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抓住机遇。返之肯定有所坎坷难行,机遇难求。自己的运势好与赖,也可以理解成上天所安排,看自己随环境变化的程度而调整所安排的规划。
人,即然从“人道”来,死后还应该回到“人道”上去。肉身入土为安,是这辈子的归宿。回到“人道”上去的是啥?以我理解应该是常说的“灵魂”。灵魂的解释就是“精神、思想、情感、人格、良心”,将好的东西带回“人道”,让更多新生人有更好的“精神与德”,以后生活有更好的路径而行。若是将丑陋的的东西带回,陋规陋习会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