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杨光:冬令二则

  • 作者:家开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12-06 17:50:50
  • 被阅读0
  •   故事一

      嗨,看看那棵银杏树——采石行

      第一次乘车穿越城中隧道,这不算长的采石区九华隧道年初通车又封堵,如今通畅。我在车上给小天孙发视频,双休日、小天孙在家“写作业”,陪伴的任务归属他爸爸。

      “说走就走”是我和夫君对采石行的一贯态度。骑行,步行,公交行,一晃儿几十年。退休后的近几年,反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去采石,首选出租车。

      出隧道,车行滨江银杏路,隧道穿过的小九华位列左侧,右侧是沿着长江边兴建的滨江公园,正午一点,车速真快,我一人置身后排车座,左顾右盼,飘飘欲仙。夫君与司机聊天,出租车新一代换成了电动款。噢,不久前曾随作家协会采风团去公交公司,大公交也是新能源。

      转眼车至采石矶公园东门口,我刚离身推开车门,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就拉门落座“请送我去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噢“师专”,这地方我熟悉,是我退休前的就职单位,我仔细打量小伙子,二十出头,比一般大学生成熟,像是一名教师。

      “今天的采石,游客都会是啥样的人?”这便成为我和夫君的话题,娴熟地先是扫码手机再是出示身份证入园,入园后观察游客,讨论继续。

      “这是一队大学生”!我说,说这话时,我眼前浮现的是大学群里出现的一张张泛黄照片,照片拍摄在1980年,四年制学业,第三个年头,书本之外彼此交集,学业转向事业,入学时遭逢集十年考生为一次的高考,少部分成立了家庭大多数经历了社会实践,来采石,对话江南岸自然物语,风景即心情。抛向群里的有两人合影,有三人,五人。那时我在与夫君恋爱,他已经是中学教师,就职马鞍山市第一中学,校址采石矶公园内太白文化园。

      记不得1980年有多少个周末,我一人走采石,没留下照片。我是周六下午放学才只身离校乘火车,赶夜路,进入有门(现在的北门)的公园境内再走几百米的黑黢黢的林荫路,去找心中的那个他。到了我要找的银杏树旁,便是“目的地”到了。他,在与不在,并不重要。因为没有电话没有通讯没有邀约,他也不确认我是否“来”,什么时候来?!

      我的“这棵”银杏树长在太白文化园。太白文化园长有许多银杏树。滴翠楼旁的这棵是我心心念念的。它长得最高大粗壮,据说有三百多年。它没有像市东郊濮塘的那棵“千年银杏”早早被保护“圈养”,而是被文化,置于圣地,自由自在。我突然觉得也许就是它在庇护这方神圣。我没有感觉到它的爱,因为它没有多余动作似乎也没有表情!但是它的可靠是不容置疑的。

      今天,穿行山路我与夫君同行,我与他专程来拜访这棵银杏树。目的地明确抵达迅捷。进入文化园大门,我便急急奔跑到老银杏树旁。仔细打量,发现今年依偎着老树的有一株小树,头顶上也有相似的叶子同样的金黄发亮。银杏树旁的滴翠楼二层游客禁入,而这座楼当年是一中的教师宿舍。滴翠楼二楼西侧一间就是夫君当年的单身宿舍,他教历史,擅长书法,书香满室,小屋布置的简洁典雅。那年,我来了、这小屋就是我的临时居所,推窗就能看到长江,关窗依然可以听到鸟鸣,环处圣洁而又美好,他则另室择居,另一位教体育的孙老师回市里的家,钥匙交给他。现在想来,他们还是都知道我会来。既疲倦又满足的我常常是很快香甜入梦,第二天一早便匆匆离去,学校在芜湖,学业不能耽误,礼拜天还要刻苦“读书”。

      “这是一队”,清一色小虎队;“这是一队”,花姑娘。时逢周六,一路走来也有衣着环保志愿者服人士的草坪聚会,也有身背小画板的某培训机构的儿童群聚集,“散装”的还是大学生。天孙今年八岁,他不喜欢来采石,风景单一山路十八弯,略显单调。女儿喜欢采石,也许是听了太多我们讲的相关故事。这里的铁树是她出生那年移植来的,如今已长成十几米。可惜她如今是医生,太忙,双休日加班,不能随行。

      无论是谁,只有走近这棵银杏树,才算是得到了这方水土的滋润。银杏树因为离滴翠楼太近,曾被砍掉一根枝桠锯成一截截成为砧板,夫君也分得一块成家后还在使用。滴翠楼有两层楼,木板是隔墙,一家一间,厨房公用在楼侧,卫生间隔的更远。当年我作为“同事恋人”被“各家”厚待,这家邀约那家招待,印象深刻的是那晚“世界杯足球赛”,夫君迟迟未露面,我在邻居家等了很久,招待我的是白果(银杏果),让我想起远在东北的父母,东北多银杏,白果是美食,一晚上都是“家乡的味道”。如今明白,忍耐与期盼,滋生珍爱,一切都是银杏树的安排。

      立冬已经多日,时令“小雪”。清晨,窗外有人说“北方,早就下雪了”,这消息让我有了新的念想。我定居的江南诗城,比“农历”时令要迟,虎年年头二月下了一场大雪,虎尾估计见不到雪,观叶正当时。采石,“看看那棵银杏树”!这是今天来采石的诱因。

      采石,从夫君高校毕业被分配在采石一中,生活在采石矶太白文化园至1982年搬迁,一晃儿又过去了四十年。年年,邀约银杏树。

      此刻,站在路口,那条落满落叶的小路上,还留着过往的脚印。阳光下,草地上,那个被拉得长长的背影,早已不是当年。采石矶落雪即封园,说是为了游客安全。我跪行祈福。内心深处等待一场雪,就像在等远行未归的自己。更难得的是,在雪里等到另一个人,可以牵手在落雪天一起走,很容易就白了头。

      我的他尘世诞生在冬月大雪时令,我的女儿降临人间是腊月小寒——整个儿冬天都是为我而生!

      且听风吟,静待雪落。赴一场与冬天的约会,等一场雪,慢慢从心里落下。时光飞逝,四季轮回。感谢有你,感谢陪伴。

      银杏树,不老!前世今生,你看得仔细看得分明。感谢,人生中最长情,唯有陪伴!见到你,就该收心冬藏了。

      故事二

      百年银杏游侠谪仙——生日献词

      2022年,67周岁,12月15日,你的生日。外人喊“上海女婿”,组织核定身份“美国侨眷”,婚姻四十年。“红”也好,“黑”也罢,彼此交集,我似江湖游侠,你是我眼中这方水土的谪仙,银杏树下,一段情缘。

      著名的采石中学,校址设在采石矶头(现名“李白文化园”内),紧邻谪仙园。你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在这里当教师,教历史,初中、高中。学校设在城市远郊,交通不便,单位领导为你安排了一间单身宿舍,在“滴翠楼”二楼楼西。那是1980年,你25周岁,滴翠楼一墙之隔,便是谪仙楼,“谪仙”即唐朝诗人李白。

      那年,我依着这株百年银杏树,浓荫下,望着你指挥学生排练大合唱,身着一袭白衣,风度翩翩,那又是怎样的排练场噢,太白园内“清风阁”。你不停地回头朝我微笑,惹恼了那群少女少男,以至很久以后,心直口快的青姑娘说,当时,她们“正暗恋”,望向银杏树下“那位(注:我)”,“评论区”炸锅,长得“并不好看耶!”

      你是《少年文史报》特约笔者,你是市历史学会理事,你的“音乐导入”历史课被评为省级优质课,你的书法荣获“全市教师书法比赛”一等奖。长江流经、古树呵护,你在校园活泼泼成长洒脱脱成才。人生没有彩排。几十年的日子,如年轮镌刻,同步古银杏。

      此后的四十年,成为生命仪式,你一年一度,邀约银杏树。绕树三匝,每年许下一个愿望,靠着大树,脚踏地、面朝天。

      不言不语,银杏树默默生存。你亦不多话,举起手机四下拍照。树与你,两不相厌。一阵风起,我放开歌喉,一如你指挥的那班少女少男。身边冻龄少女仅我一个、委身银杏,你也从不孤单。“长得并不好看”的我,频频出镜,竟也飘飘欲仙。

      百年银杏,据说是李白亲手种下的那棵千年银杏的“后生”,“房前屋后”,只为相伴。遭贬谪,仙无怨!

      我上海有家,少年始离沪漂泊,迁徙四方,居无定所,曾用名“侠”。那年外婆去世,阿姨指着楼上亭子间对我爸妈说“那屋给小侠留着”,上海四川北路。后来父母迁居海外,我也没有留在亭子间。远游必归,百年银杏树,从此驻足。人间历练,牵手即百年。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时,我正在皖东务农,受益于平素热爱读书写字,报名应试,一举中第。四年学制,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安徽当涂一中,距采石矶数十里,农田大埂,不通汽车通火车,绿皮慢车,每晚一班,铜陵到南京,途经“当涂”,“采石”。我的单身宿舍八平方米,在当涂一中平房区第一间,清晨东边窗口望去,来来往往都是挑担子的菜农,横穿校园去街头。思念滴翠楼旁那株银杏树。此校园到彼校园,比菜农的路远。

      距离产生美,牵挂即多情。与千年古树同城共生。我誉你“谪仙”,自诩“游侠”,得道飞升转身市民为“谪”,老而不死曰“仙”。谪,贬斥,无贬义;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恋上一座城,爱上一个人。我本游侠,你得道成仙!“谪仙”,“游侠”已私定终身,选择在采石古银杏树旁“筑巢”。无所谓“离多聚少”,心安之处即故乡。

      1982年,采石中学整体搬迁。古银杏树,枝繁叶茂,谪仙园拓展。此去经年,探望拜谒这株古树,我与你必是牵手同行。

      四十年,来来往往多少人,这株树,这个园,你守着我,我护着你,这一方神圣,植根心中最柔软处,两厢情愿。

      生日快乐!相伴走近古稀之年。

    【审核人:雨祺】

        标题:杨光:冬令二则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5177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