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跳跃的诗句

  • 作者:方烟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0-15 13:54:30
  • 被阅读0
  •   跳跃的诗句

      ——评现代诗《敲》

      现代诗《敲》藏道之自然,隐佛之因果,附儒之文雅。其用词凝练,意境含蓄,形象生动,诗画合一。其动感十足,文字跳跃,拉远了诗的意境。母亲慈祥无私伟大,故写母亲的诗文多如牛毛。而诗人着墨不多,寥寥数句,如窜动的火苗,令读者惊艳。诗中有画,几幅画面,凸显诗的韵味。读之欲罢不能,读后余味无穷。深深的怀念,淡淡的忧伤,诗句的空灵,读后绕梁三日。

      “敲一只空碗/成片成片的庄稼就长出来”。由“空碗”跳跃至“庄稼”,读者很容易联想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者也跟着诗人去想,空碗、米饭、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从而拉远诗的意境。而“敲”与“长出”,这些动感的词语,构筑了相关又相隔很远的画面,留足空白让读者思考共鸣。再想想,碗的瓷白与庄稼的绿,增强了诗的色彩,渲染诗情画意。

      “敲一只指环/密密麻麻的针脚就长出来”。此句读者容易联想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指环”实指“顶针”,诗人用“指环”更符合诗的语言。顶针是女红的常用物件,一般戴右手的无名指,便于将针顶入衣物。尤其是厚厚的千层底,没有顶针,针是很难刺穿的。夜晚,母亲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缝补衣裳或拉着千层底。一幅勤劳母亲的画面跃然纸上。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女红,而是用密密麻麻的针脚代替母亲的辛苦,这样用诗的语言给读者留下足够空间,也进一步强化了诗句的跳跃美感。

      “敲一扇旧窗/斑斑点点的烛光就长出来”。由“旧窗联想到烛光”,诗人仍在怀念母亲,想到烛光里慈祥的母亲。母亲的一生就消磨在旧窗的烛光里,“蜡烛成灰泪始干”。由“旧窗”到“烛光”到母亲,思维的跨度很大,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旧窗“、“烛光”这些画面本身就有着诗情画意,使人浮想联翩。

      整个第二段仍围绕一个“敲”字,大好时光在“敲”的过程慢慢流失,所以我“不敢敲”。“隆冬时节/我不敢再敲了“。隆冬已至岁末,万物萧条,不敢敲;“我怕成片成片的雪花长出来”引起太多的伤感, 不敢敲;“我怕密密麻麻的白发会长出来”,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怕母亲的白发长出来,不敢敲;“我怕斑斑点点的泪痕会长出来”,由隆冬的萧条,到白发,终究伤感爆发,点点的泪水脱眶而出,长出斑斑点点的泪痕。“雪花“、“白发“、,看似没有联系,却由白色串联,易使人产生伤感,从而就有了“泪痕”。“再敲下去/我怕惊醒了天堂的母亲”,终究点明主题。该诗的主题就是,寄托对母亲的哀思。但全诗除最后一句均没有提到母亲,所以最后一句为诗的眼睛。

      两段由“敲”贯穿一体,高度概括了母亲的一生,全诗洋溢对母亲的思念。“成片成片的庄稼“相对“成片成片的雪花”,写的是春夏秋冬、岁月更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春生夏长,到隆冬萧条,预示母亲由青春到年老经过的岁月。文字不多,引发读者去想象,而诗韵无穷。“密密麻麻的针脚”相对“密密麻麻的白发”。诗人对母亲最熟悉的就是晚上做女红。母亲就是伴随“密密麻麻的针脚”,由青春年少,逐渐老去,生出“密密麻麻的白发”。岁月如梭,不觉产生淡淡的忧伤,感怀人生苦短、岁月易逝。“斑斑点点的烛光”相对“斑斑点点的泪痕”。母亲如蜡烛,为儿女为家庭燃烧自己,直到油尽灯灭。燃烧的蜡烛,本身伴随点点泪痕,不知是有感生活的辛酸,还是对时光流失的无奈。诗人的“斑斑点点的泪痕”是对母亲的无限思念。这些前后呼应更显诗的完整。诗文不长,诗人只用了数个画面,时空跨度大,留有足够空间让读者思考、想象。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味去创作诗的美感。

      琴诗书画,都讲究空白艺术,切忌太过充实。有空白,给他人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细细品尝,余味无穷。诗句的跳跃也是如此。没有跳跃,就缺乏诗意,充其量就是散文而不是诗。“敲”,匠心独运地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的思想去填补。而其跳动的诗句,围绕对母亲的哀思,使得诗意缠绵,慢慢细品,诗韵悠长。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跳跃的诗句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392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