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水浒的妙处

  • 作者:方烟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0-22 00:07:28
  • 被阅读0
  •   在写作艺术上,水浒有诸多妙处,如刻画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你欲罢不能,描绘社会动态既有传奇性又有现实性,等等。

      就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段文字,施耐庵这样写道——

      “(鲁提辖)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郑屠)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味觉)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视觉)

      “又是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听觉)

      这段文字,一般的读者读了后,一定是狠狠地一拍大腿,大喝一声道:“他大爷的,好!”这是说打得好,让人一泄疾恶如仇的痛快。境界高一点读者,读到此处,不免沉吟一番,再读,连连赞道:“好啊,好啊!”这是说写得好。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水浒这段文字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打破感官的局限,使之联合起来,将自己带入现场感,也让文字的艺术效果明显地凸显起来。

      说到妙处,我们常说好在。伟人说,水浒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让人民知道有投降派。这是革命的不彻底性。于是,掀起一股全国人民“评水浒,批宋江”的浪潮。

      若说水浒一整部书,我以为,它的妙处不止于叙事和描写,也不止于宋江做了反面教材。它更不是农民的“逼上梁山”的思想,而是每一个梁山好汉被迫反抗前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勾勒出宋朝的政治腐败的社会环境。朝廷腐败,官官相护,权钱勾结,必定让一个社会黑暗,这样的环境下,越是底层的人民,日子越是过不下去,每一个人的活着都是悲剧。即使像武松这样一个在县衙任都头吏员,也投诉无门,最后步入杀人的田地。

      说武松杀嫂。他的嫂嫂潘金莲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悲剧人物,不能用一顶“淫妇”的高帽子强戴在她头上。潘金莲原来是张大户家的使女,张大户垂涎于她的美色,张妻发现后,张大户强行把潘金莲嫁给长得“三寸丁矮树皮,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郎。潘金莲样貌长得虽不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肯定是一个尤物,谁见了都心生欢喜,又有一手好的针线手艺,哪里愿意嫁给武大郎这样的男人呢?但潘金莲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不能。

      潘金莲的命运,换做今天,她完全可以不嫁给武大郎,即使嫁了,完全可以离婚。但在宋朝,除非男人犯过法,否则,女人是不能离婚的。潘金莲勾引武松不成后,出轨委身于西门庆,被武大郎发现后,王婆给她出一计:“若想和西门大官人做长久夫妻,就得杀了武大郎。”憋屈的潘金莲,她有选择吗?她必须赌一把。

      当武松从郓哥、何九那里得知哥哥被害的由来后,他找到县令,要求将潘金莲、西门庆、王婆他们捉拿起来。西门庆虽说原来是破落地主,但这些年钻营也赚了不少,在县里也是头脸人物,还混了个政协主席也难说,在县令的眼里心里,他比武松的份量要重得多。县令二话没说,就说这都是你武松的怀疑,没有证据,这个案子办不了。武松只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兄长雪耻,叫来何九和街坊邻居,在武大灵前逼迫王婆、潘金莲交代罪恶,然后杀了大嫂。随后,又去狮子桥酒楼杀了西门庆。

      水浒的这段故事,台湾有一部电影拍得好。在武大郎灵前,潘金莲声泪俱下,她没有忏悔,而是控诉,她向那个时代控诉,也向武松控诉,控诉他们使她不幸。她活得尴尬,活得窝囊。其实,武松又何尝不是和潘金莲一样呢?

      当潘金莲不满于她的婚姻的时候,时代在沉默,衙门在沉默,法律在沉默,于是她不再相信一切,更不寄希望于一切。当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时候,对武松而言,时代、衙门,法律不也沉默吗?他们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才有了一个毒死丈夫,一个杀死嫂嫂的结局。手起刀落之时,哪里还有无辜之人呢?武松,潘金莲,哪个不是充满了悲剧,而这悲剧的背后,又是谁做了推手?

      如果潘金莲和西门庆私会没有被武大郎发现,他们可以偷偷摸摸下去,就不会有潘金莲毒死丈夫的结局了。如果潘金莲在丈夫发现后,就不再和西门庆苟且了,武大郎也不至于死。武大郎死后,如果县令接受了武松的诉求,由官府捉拿潘金莲一干人,武松也不会杀人,就不会上了梁山。但没有如果。

      也许有人会说,武大郎就不该娶潘金莲,就不该有老婆,潘金莲就不该偷情,不该毒死丈夫,武松也不该杀死嫂嫂,那就没有悲剧发生了。是的,他们都应该忍气吞声吧,但劝他们忍气吞声,是何其的不够厚道,不够善良呢!他们忍了,水浒一百单八将都忍了,那梁山就安静了。

      水浒一百单八将他们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各尽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被逼,那是走投无路。他们杀人后,我们很奇怪地竟然不认为他们是犯罪的,我们还替他们鼓舞,后来发现,我们不是为暴力欢呼,而是为悲剧怒吼。

      我不知道马雅可夫斯基有没有读过水浒,也许,他不用读过,因为一切警示世人的字句,都是血泪凝成的。他说:“当社会把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不要忘了,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

      我以为,施耐庵之所以写水浒,是因为他真正懂得文学是代表人们的良知的。一部水浒,充满了对腐败的宋王朝以及不公正的法律无尽的失望和鄙视。是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恶意顺从,那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做了暴民,那这个国家又有什么前途呢?

      少不读水浒,是怕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读了之后,跟武松他们一样冲动吧!可施耐庵的用意却不在此,他是告诫后人,想要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除了必须有公平公正的法律之外,谁也不可以权欺人,不可欺弱凌强,这是根本。

      我认为这是水浒的妙处!这妙处,虽然领悟得让人疼痛,但总比让悲剧循环发生的好。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水浒的妙处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4155.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