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校园趣事
文章内容页

潘小平:阳光洒满小院

  • 作者:潘小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5-23 18:06:40
  • 被阅读0
  •   1974年9月,一个秋雨霏霏的日子,我只身一人来到淮北,走进没有校园的大学校园。它当时的名字还叫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只有一座四层楼,孤零零地站在相山的南坡之上,全校也只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而在我们到来的一个多月前,中文系的六位老师才刚刚到位,他们是:陈献芝、丁梦周、张克哲、单光启、裘荣棠、曹英莉,作为中文系草创时期的元老,他们后来被称作“六大员”。

      所以丁老师几乎可以说是我进到大学后,第一眼就见到的老师,但他不爱说话,不像单老师那样爱说爱笑,和学生打成一片。他总是静静地站在一边,静静地听别人说话,偶尔说上一句,也是声音低绵。他的个子很高,但不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那种,而是像古代的书生,文弱、羞涩、寡言。我当时就觉得,丁老师的气质和当时的社会氛围,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现在想来,就是因为这些。

      所以如我的张牙舞爪,肯定对丁老师不太亲近,我张扬的个性,与单光启老师的性格更接近一些。当学生时,我就敢在课堂上,对着单老师大喊大叫,有一回让我气急了,他甚至说你以后出去了,不要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更大声地回过去,我说我是你的学生,难道还辱没你了吗?

      而对待丁老师,我很多时候是小心翼翼,看见他过来了,我赶紧避到一边,让他过去。他笑一笑,走过去了,看着他的后影,我松了一口气。

      那时候,我不知道丁老师是一个书法家。

      知道他是书法家并且名气很大,是在我留校当了老师以后,我到市里去讲课,发现淮北很多单位的墙上,都挂有他的书法。虽不是龙飞凤舞,也有好多字我都不认得,但即便这样,我也仍能感受到他作品中有别于一般书法的地方,那是无所不在的书生意趣和文人气息。

      那时候的丁老师大约四十多岁,早早就有了白发,不过因为头发茂密,看上去反而更加沉稳和儒雅。就是这时候,我接到了给丁老师的书法专题撰稿的任务,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电视专题片的写作,在此后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我为几十部、二百多集专题片和纪录片撰稿,这也可以说是个起点吧。

      至今记得那是个上午,大约八九点钟,我穿过一片低矮凌乱的民房,去往丁老师的地震棚。1976年夏天,唐山发生大地震后,学校大规模统一搭建防震棚,把学生都集中进去,时刻准备有更大的地震发生。教工们是自建,我去过很多老师家的防震棚,大都七拼八凑,东倒西歪,得过且过的意思吧。丁老师的防震棚外面,却扎了一个篱笆小院,远远看去,生机勃然。我到的时候,扁豆和丝瓜都正在开花,扁豆花紫盈盈纷纷碎,丝瓜花金灿灿照眼明。秋光已经老熟了,爬满藤蔓的篱笆墙上,有一种肆意弥漫的葱茏。

      后来这些花朵,反复出现在专题片的画面上。

      我走进篱笆小院,小院洒满了阳光。丁老师已经迎了出来,微微笑着,似乎也没说什么。他身后是干燥整洁的防震棚,远处是著名的相山,秋风荡漾的一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5年前后,学校决定组建艺术系,丁老师被抽调到筹备小组,不再给中文系上课,不久又出任艺术系主任,见面的机会就渐渐少了。再后来我调出了学校,来到了合肥,虽不常见面,但有关他的消息,似乎比在淮北时还要多。省书法协会的办公室,就在我办公室的隔壁,到访的书法家如果知道我是从淮北出来的,一定会和我说起丁梦周。他们说你丁老师要是在合肥,成就和影响力肯定大不一样,终究是偏居一隅,可惜了!我不这么看,我虽不懂书法,却深信历史和时光的力量。历史和时光可以淘洗一切,包括浮光和浮华,金钱与市场。丁老师的书法,远离喧嚣和尘念,沉潜于书写的本身和本意,经岁月淘洗,时光淬炼后,定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审核人:雨祺】

        标题:潘小平:阳光洒满小院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xiaoyuanqushi/1973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