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流年】神遇“竹林七贤”(散文)

  • 作者:快乐一轻舟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7-29 22:20:50
  • 被阅读0
  •   看见“七贤台”三个字,我蓦然一喜。

      七月十三号下午五点多,太阳西斜,微风送凉,我和夫人一起,走出宝泉峡崖天下园区黄岩根民宿,向左而行,在“丹霞天路”散步。

      “丹霞天路”,在太行山宝泉峡的崖天下园区,是开辟在重峦叠嶂之上的散步道,宛若一条巨龙,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人在路上走,极目望四野,峰峦嵯峨,形貌各异,起伏连绵,雄奇险峻,丹崖壁立千仞,如刀劈斧削。俯视峡谷,谷底沟壑纵横,河流蜿蜒,宛若游龙,构成大拐弯形态的“曲峡”地貌,蔚为奇观。人在路上走,蓝天似乎触手可及,白云在脚下缭绕。此路取名“丹霞天路”,实在恰如其分。

      “七贤台”三个字,镌刻在一座木门门匾上。门顶,斜坡攒脊,干草苫就。门柱,是两根深棕色圆木。大门,简单至极,质朴至极。“七贤台”三个白色大字,被简单质朴的大门衬托得特别醒目。

      门旁有一块标牌,标注着:“宝泉·七贤台”。下面,有一大段文字介绍,其中有曰:“竹林七贤,纵情山水,对酒当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常结伴游于林间,寄情山水,纵酒欢歌,经过宝泉,被这里的山水形胜所吸引,便在此隐居游学。”

      大门就在路边,从大门进去,山崖平台之上,茂林修竹掩映之中,有草屋两座,亦有两座凉亭,凉亭之间,有连廊和凉亭,顶上也苫着干草。

      恍恍惚惚,仿若看见“竹林七贤”正在欢聚。年龄最大的山涛,帅气逼人,气宇轩昂;阮籍,正青眼看朋友;嵇康,正在抚琴奏乐;向秀,正手捧一本《庄子》诵读;刘伶,正袒胸露腹,手捧酒碗,摇摇晃晃;阮籍的侄子阮咸,正举着大碗,“咕咚咕咚”饮酒;年龄最小的“小鲜肉”王戎,正忙活着给各位兄长斟酒倒茶。琴声悠扬里,时不时传来声声长啸。

      真想赶紧走进去,与先贤们把酒言欢,也顺便向他们请教学问。定睛一看,一串铁链,挂着一把铜锁,铜锁紧锁大门。才想起,时间尚早,景点还不开放,只能隔门而望。实在有些遗憾。

      遗憾是遗憾,到此一游,赏心悦目之余,能神遇“竹林七贤”,不也是幸事吗?

      当年,“竹林七贤”的活动区域,应该就在现今河南境内的太行山脉。有嵇康的《琴赋》作证:

      “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磪嵬岑嵓。亘岭巉岩,岞崿岖崟。丹崖险巇,青壁万寻。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蒸灵液以播云,据神渊而吐溜。尔乃颠簸奔突,狂赴争流。触岩抵隈,郁怒彪休。汹涌腾薄,奋沫扬涛。瀄汩澎湃,蜿蟺相纠。放肆大川,济乎中州。安回徐迈,寂尔长浮。澹乎洋洋,萦抱山丘。详观其区土之所产毓,奥宇之所宝殖,珍怪琅玕,瑶瑾翕赩,丛集累积,奂衍于其侧。若乃春兰被其东,沙棠殖其西,涓子宅其阳,玉醴涌其前,玄云荫其上,翔鸾集其颠,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竦肃肃以静谧,密微微其清闲。夫所以经营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愿爱乐矣。”

      这一段,首先对太行山中雄奇险峻的山势进行了铺排描写:“丹崖”绮丽,山峦盘纡,参差嵯峨,悬崖陡峭,壁立万仞,云蒸霞蔚。其次,对其中的瀑布溪流进行了铺排描写:瀑布飞泻,溪流奔突,汇成河流,激流澎湃,顺应山势,蜿蜒曲折。再次,对山中珍宝美玉蕴藏丰富进行了简单描写。最后,对山中的环境进行了概括描写:树木繁多,清泉流淌,鸾鸟翔集,山风送爽,环境优美,清幽恬静。其中的“放肆大川,济乎中州”,就明确点名了地域。而“丹崖险巇,青壁万寻”,正是“丹崖天路”取名的历史渊源。如果没有许多次丹崖绝壁极目远眺的细致观察,就不可能有这么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

      从“竹林七贤”生活的魏晋时期,至如今,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八百年。有人考证,当年,“竹林七贤”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在嵇康的寓居地当阳市——也就是如今的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就在修武县境内。云台山到宝泉峡的距离,只有不到二十五公里。“竹林七贤”到此游览,把酒言欢,吟诗作赋,切磋学识,交流思想,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其实,他们是否真的到此一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造景观“七贤台”,足可以让我穿越时光,遇先贤于万寻丹崖,纵玄想于白云之上。如此一想,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幸甚至哉”!

      紧接着上面所引用的文字,嵇康又写道:

      “于是遁世之士,荣期绮季之畴,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周旋永望,邈若凌飞。邪睨昆仑,俯阚海湄。指苍梧之迢递,临回江之威夷。悟时俗之多累,仰箕山之余辉。羡斯岳之弘敝,心慷慨以忘归。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慕老童于騩隅,钦泰容之高吟。”

      很明显,这一段,是借古人之名,写他们七个人的纵情山水,啸傲山林。

      魏晋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王权,其斗争残酷暴虐,不但民不聊生,文人也深受其害。文化精英们夹在其中,被迫站队。今天身居要位,也许明天就人头落地,即使身在朝堂,也噤若寒蝉,如履薄冰,只能听王命而动,而不能有个人意志,因而,满腹才华,无法施展。所以,大多数文人们被迫出世,崇尚老庄,痴迷玄学,纵情山水,借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宣泄心中苦闷。“竹林七贤”,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七人,不畏攀登之苦,走进山林,就是为了躲避官场倾轧,欣赏大好山川,同时,祛除长期积压的苦恼和郁闷,求得灵魂的清静和安宁。也正是因为他们曾经在这里纵目远览,醉心山水,才给这一片壮丽山水平添人类文明的沧桑和厚重,让我这一介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又饱餐一顿历史文化大餐。

      第二天早晨,我和夫人又步出黄岩根民居,向右漫步。走不多远,就到了“刘伶醒酒台”。

      层峦叠嶂之间,万丈丹崖之巅,一片不规则的三角形平台,面积大概也就是几十平方米。这块平台,也许就是当年刘伶长醉不醒的一方宝地。

      刘伶,魏末,做过建威参军小官僚。司马氏执掌国柄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召见他,问他治国良策,他对以“无为而治”,司马炎极为失望,大手一挥,把他逐出朝堂。被罢官之后,当权者还对他严密监视,他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为了自保,他只好佯做癫狂,放浪形骸。经常赤身裸体,连衣服都不穿。天天大碗喝酒,终日酒气醺醺,常常沉醉不醒。

      在“竹林七贤”中,他是最嗜酒如命的人,也是以醉酒为自豪的人。他曾专门写了一篇赋,名字就叫《酒德颂》,上来就写道:“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他“幕天席地”四字的灵感,是否就来源于这座平台?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唯酒是务”,是他对那些“贵介公子,缙绅处士”的道德指责反击力极强的回怼。

      他还写道,对方越是“怒目切齿,陈述礼法”,他越是“捧甖承槽、衔杯漱醪”,畅饮大醉,醉而酣眠,眠而不醒。

      一块几十平方米的石崖平台,足可以安放一介醉酒之躯,但是,他惶惑郁闷的灵魂,又何处可以安放?

      “刘伶醒酒台”标牌里收录进一首诗,叫《刘伶醒酒台》,是明朝万历年间任辉县知县的纪云鹤到此一游时所写。这首诗,回答了我的担忧:

      “天地虽云大,无如此石安。

      酒香浮雪浪,酣卧抱晴峦。

      鹤梦松梢稳,鹰博谷口滩。

      华胥高枕后,宇宙一后看。”

      他的意思就是,这块石头,不但安放了刘伶的醉酒之躯,也安放了他的灵魂。

      也是啊,一醉解千愁,酒醒之后,犹如一场华胥梦。

      黄帝曾梦入华胥仙国,梦里的华胥仙国,举国和平,万民安乐。“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黄帝既寤,悟然自得”。

      黄帝一场梦,就可以让他“宇宙一后看”,治国迷惑顿然纡解,那么,刘伶醉酒醒来,不也同样可以“宇宙一后看”,万愁随云消吗?

      看起来,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再往前走,走到骆驼峰附近,路旁又竖着一块标牌,上面有“不群台”三个大字。

      “不群台”之名,源于《晋书·山涛传》,说山涛“少有气量,介然不群”。他曾站立此处,凝望“另山良久,感叹自己身世,如另山孤悬”。

      另山,应该就是指的附近的骆驼峰。在峡谷底部,从峡湾杏树坪码头方向仰望,形似骆驼,故名骆驼峰。从游龙半岛方向仰望,又像一尊弥勒佛,醉卧于山水之间,憨态可掬,故名醉酒弥勒。而站在“不群台”上看,它是嵯峨高悬的一座孤峰,在群峰之间,宛若一把孤剑,直指云天;也宛若一堵铁壁铜墙,巍然矗立;更宛若一位伟丈夫,昂首向天,独立不群。再往前,走到骆驼峰的正西面,又仿佛看到一本巨书的书脊,孤本巨书,顶天立地,横亘在峡湾转折处。

      山涛少年丧亲,养成了孤独性格,家境贫窘,又促使其不得不发奋读书,立志图强。因而,少年时即展露才华,卓尔不群。可是,四十岁才入仕途,最初担任河内郡里的主簿、功曹及上计掾。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从底层官吏一步步做起。正始年间,预料到司马懿要灭曹篡权,恐怕伤及自己,丢弃官符,隐居山林。

      “不群台”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他弃官隐居期间。他由孤零零一座山想到自己孤独无依的身世,想到在乱世之中犹如飘萍,至今仍无所寄托,自然悲从中来,感叹良久。

      但他又是个不甘于被埋没的人,所以,在他的从祖姑山氏——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母亲——斡旋之下,司马氏王朝要启用他,他慨然应允,由基层官吏,一路飙升,直到吏部尚书,最后授为司徒,位列三公。为官三十多年,官德甚好,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西晋立下不少功劳。辞官以后,家境清贫,七十九岁,寿终正寝。

      “竹林七贤”中,他是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官运最发达,并很好实现了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及人生价值的一个。他曾经推荐很多贤能之士出山做官,辅佐司马氏朝政,也曾出于好心劝嵇康出山,没想到,却在嵇康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嵇康的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把他推向了尴尬处境,给后人留下了他太看重名利仕途的坏名声。

      其实,想一想,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高,就高在读了书有了知识可以做官。几乎所有的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做了官,才能“达则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做不上官,或者仕途受挫,只好退而求其次,“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的最好方式,就是做隐士。做隐士,家境贫穷的,只好躬耕田亩;家境富裕的,可以醉心山水,乐而忘归。

      “竹林七贤”在太行山到处游逛,醉心山川美景的那段时间,就是仕途纷纷受挫看不到前途何在之时,只好隐逸山水,啸傲山林,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倘若时来运转,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很可能被“招安”,投身仕途,谋得一官半职,让自己活得体面,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生活逻辑也真的是照此推进,后来,在司马氏政权的一再威逼利诱之下,或者,在个人主动谋取之下,“竹林七贤”中的四个人——阮籍、山涛、向秀、王戎,都入朝做了官,其中,山涛最为官运亨通。剩下三个人,嵇康,坚决与司马氏政权势不两立;阮咸,与其叔叔嵇康一样,放浪形骸,耽于饮酒;刘伶,痴迷老庄,嗜酒如命。这三个人,不是被司马氏政权弃用,就是自暴自弃,只得将隐士做到终老。

      由此看来,山涛面对骆驼峰的良久长叹,油然而生的“不群”之念,是睹物思情,悲从中来。也从反面证明,建功立业的理想,在他的心里成了一根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冷眼看天下,只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伫立“不群台”,为山涛感慨万端之间,峡谷对面,两座山峰之间,先是红彤彤一片,然后,一轮旭日,从山凹之间,缓缓升起。旭日的灿烂光芒,照射着崖天下园区,连绵山峰,陡峭丹崖,连同孤悬的骆驼峰,不群台,都沐浴着灿烂朝晖。

      在灿烂朝晖沐浴之下,天色大为明亮,山色大为清亮,我的心,也愈加阳光灿烂。却又暗自叩问:此刻,此处,倘若山涛也在,邂逅如此辉煌灿烂的大好韶光,他是悲莫悲兮声长叹,还是拥抱旭日心灿烂?如果“竹林七贤”都在,他们又会如何?

      现代诗人海子,是个悲观主义者,二十五岁,就以自杀告别了世界。尽管如此,他也曾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乐观诗句。他心里涌现这八个字的时候,肯定满心阳光灿烂。

      在阳光灿烂里,山涛和“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也应该阳光灿烂吧?

      离开“不群台”,往回返,又走到“刘伶醒酒台”,却听见“呱呱呱”的乌鸦叫声,在清晨寂静的山巅之上,特别刺耳。抬头望去,一只孤鸦,栖息在干枯枝头,仰头向天,继续“呱呱”鸣叫。山崖密林里,还有“呱呱”之声,彼此呼应。

      妻子嫌它叫得太难听,又觉得不祥,挥手赶走了它。

      她不知道,唐朝之前,乌鸦是一种能预言吉祥的神鸟,如“乌鸦报喜,始有周兴”就是明证。唐朝以后,乌鸦主凶兆的学说才出现。凶与吉,都只是人类的一种臆测联想,与乌鸦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倒觉得,悬崖之上,乌鸦鸣叫,说不定,就是为刘伶——为“竹林七贤”的所有人招魂呢。

      比“竹林七贤”年长的曹魏政权的开国君主曹操,就在其《短歌行》里咏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首诗里,曹操是以“无枝可依”的乌鸦,比喻散落民间的贤能之士。他宣示自己有“周公吐脯”之心,求贤若渴,希望“天下归心”,天下所有的贤能之士,都能真心归附自己,共同完成统一天下振兴魏国的大业。“竹林七贤”,在曹魏时期,大部分是有枝可依的“乌鸦”,司马氏篡朝之时,才变成了“无枝可依”的“乌鸦”。

      倘若“竹林七贤”也曾经在此听见乌鸦鸣叫,喜乎?悲乎?大概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

      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下午初稿

      

    【审核人:站长】

        标题:【流年】神遇“竹林七贤”(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7952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