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宁可威:曲径通幽处,走进蔡家宅

  • 作者:李艳清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04 23:16:43
  • 被阅读0
  •   5月的海南是炎热的夏季,天空水洗一般湛蓝。从三亚出发的作协采风团,驶向海南的中部——琼海博鳌。

      大巴车路过分界洲岛的牛岭隧道后,细细的雨丝静悄悄的划过车窗。

      一路上,坐在我身边的三亚作协主席唐精蓉女士,一直强调,此次行程中,一定要去蔡家宅看看。

      雨中,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通乡公路,一路导航驶向蔡家宅。路边是刚刚收割的水稻田,收割后的稻杆还在水田中立着。没有稻杆的水田,灌满了水,有的等待着插秧,有的已经插上秧苗,一根根,柔弱着随风摇摆。正是海南水田插秧的季节。

      路途中,不断有车辆对向驶来,我们乘坐的大巴,都会停靠窄窄的路旁,任路旁的树枝拍打刮碰着,才能交错而过。我疑惑着,在这个连一条宽广的公路都没有的小地方,会有什么奇山怡景?但看到往返的车辆,我感觉,里面应该有景点可去。不知道是怎样的一座蔡家宅在等待着我们。

      赶紧打开手机百度,知道前去的蔡家宅,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位于琼海市博鳌镇莫村村委会留客村里,是一座中西合璧青砖彩墙的大宅院,尤为气派,别具一格。蔡家宅建于1934年,是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共同建造的一个建筑群落,占地数亩、豪华壮丽。四座建筑风格相似,坐东南、向西北,其中以蔡家森住宅规模最大。2006年蔡家宅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我一直相信,华侨的历史,一定是可歌可泣的人生之路。如同通向蔡家宅的崎岖之路一般,并不是坦途。为了生计,远离故乡的人,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方可踏上这前途未知的坎坷之路?

      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1886年出生于万泉河下游河畔的博鳌留客村,有三兄弟,幼年时父亲不幸病故,一家几口的生计全由母亲一个人辛苦维持。因为穷困,童年失学的蔡家森,12岁就做“碰公粿”(海南米糕),顶在头上,沿街叫卖,维持生计。15岁那年他随乡人从村头的万泉河码头出发辗转琼山潭口下海乘坐帆船开始了下南洋的生死之旅。当时与他一起乘船的乡亲有18人,经过十多天的海上航行,有的中途遇风浪落水,有的生病死在海上,抵达印度尼西亚时仅有3人存活。蔡家森,无数下南洋中的幸运儿。但凡经历过生死大难的人,一定是天降大任之人吧?

      初到印尼举目无亲,蔡家森先是在印尼望加锡一家荷兰人开的食店打工,后来又到安汶省一个叫都亚的小镇,这里与艾力岛是一海之隔,物产丰富经营落后。有着天生经济头脑的蔡家森,眼看那些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海产品和木材等,他想要是有船将这里的物产运出去卖,再从外面运进生活日用品带回来卖,肯定是能赚钱。他先是做些短途少量的物流交易赚小钱,厚积小资本,但他想要赚大钱一定要造船。蔡家森雇人搬来巨木,凿空木材做成木船,起初他的小木船来回于都亚镇和艾力岛之间用作载客和海产品贸易流通,但他并不满足,稍有积蓄后开始制作大型机木船。购买木材和海产品,运至东南亚乃至欧洲各地贩卖。由于当时在印尼从事海产品和木材生意的人还不多,加之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蔡家森凭借智慧、吃苦和诚实守信使他的生意日渐红火。时至四十不惑之年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华人富商,从一只小木船起家发展到拥有十多艘铁船的大型船队,还在艾力岛办起杂货店,慢慢建起整条街的各类商铺。在艾力岛发达后蔡家森又回望加锡投资兴建当地最好的客栈酒家和海员俱乐部,还买断了都亚至艾力之间的海上航运专利权。

      蔡家森牢记中国古代“达则兼济社会”的人生信条,事业成功后慷慨回报社会,热心华人社团服务。为了在印尼传播中华文化,他带头组织捐资在艾力岛开办华文小学,入校学生达200多人,接着又兴办华文中学,为保证教学质量他又联系物色家乡文化贤能前去印尼担任校长。中国抗日时期他在印尼带头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战,他在印尼住处开辟蔡家墓园,幕碑上都刻上“世居留客,海南琼州”,以示后人不忘祖根海南。1934年,蔡家森四兄弟回乡留客村合力新建一座建筑群体,四座城堡型建筑风格相似,其中以蔡家森豪宅规模最大。豪宅建成后,察家在从印尼携大儿子回乡完婚,在房前荷花塘畔大摆酒席大唱琼剧钟鼓乐之,全村父老乡亲前来喝酒观戏祝贺一时传为佳话。蔡家森豪宅兴建八十多年来有着一路传奇色彩,曾先后有日本兵、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部队安营扎寨驻守,解放后又一度成为朝阳乡之粮所,直至1982年才落实华侨政策归还蔡家。至今蔡家森家族后人仍侨居香港和印尼各埠,改革开放后其儿孙后代曾陆续回乡寻根,住祖屋怀念先祖恩德。

      一直下着的小雨,在我们打开车门的时候静悄悄的停了下来。大概是不忍打扰我们了解蔡家宅,为我们的参观,给与的关照吧。

      蔡家宅,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占地600多平方的老宅,正在修建中。大门口两个碑文告知了这座宅子的不凡。一座是2004年琼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蔡家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有“海南侨乡第一宅”美誉的蔡家宅,由蔡家森四兄弟共同建造,建成于1934年,包括4座宅院,建筑面积共2645平方米,其中以蔡家森的宅邸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蔡家宅,在我心里的分量不断加重。我知道此次一定会不虚此行。

      院外正在青砖铺地,草坪点缀,椰树临风。雨后的景色无比清新。前面是入海的港湾,湾中停靠着一艘古色古香矗立桅杆的木船。我在想,这艘木船不会就是仿造蔡家森当年闯海下西洋的船只吧?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当年历尽艰险,惊涛骇浪深邃斑驳的如烟痕迹。

      只有一人高的青砖黛瓦的院墙已修建完毕。进入大院后的小桥流水,清澈无比,让炎热中行走的我,感觉到些许的凉爽。古树参天,据说树龄已有800年。枝繁叶茂,根系盘剥。仿佛告知来访者,它才是这座宅院的见证人。山丘上的小路,如蜿蜒流淌的小河,曲曲弯弯,给人以温馨感。每一个台阶都在告知来访者,只要努力攀登,前面等待你的必是美妙绝伦的佳景。山丘过后,便是蔡家院宅。

      踏进宅院,看到的是个封闭式的天井,仰头一望,二楼的雕花围栏绕天井一周,透出奢华和富贵。天井两侧有横廊楼阁多间,四周有厨房、柴房、卫生间、浴室、猪舍等。蔡家宅的天井采用海南民居的“空天院”设计,讲求“天生来水”,房屋的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合理,屋顶设有排水的“鲤鱼嘴”,不管下多大的雨天井都不会积水。建筑墙面上的雕花也细致讲究,牡丹花插在瓶子里的图案,象征平安富贵,因为大宅经常受到山贼的侵扰,牡丹花的背后还刻有交叉的戈和戟,有守护保卫之意。蔡家宅的攻守防卫功能也很强,二层设有枪口、通风口和瞭望台,可以有效防范山贼。四通八达的骑楼、古色古香的中堂、异域风情的琉璃围栏、古朴精致的木质雕花,蔡家宅不仅保留了海南民居的风貌,还兼容了西洋建筑的特点。

      “公道守信千古业,婆言勤俭万年兴”的家训如今仍悬挂在蔡家宅的中堂。家训是蔡家的立家之本,也是世世代代的蔡家人坚守的为人处事之道。

      蔡家宅寄托了落叶归根的蔡家先人对故乡的眷恋。不仅承载着蔡家后代的乡情,也是海南华侨文化的代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喜欢到处流浪,离乡背井的民族,中国人,是不肯轻易离开故土的。而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侨,当年是隐忍着怎样的不舍和无奈,才迎着惊涛骇浪,而背井离乡的呢?而这些用生命为代价,破浪前行的人,有多少人可以衣锦还乡,首富一方,让后人称颂,流芳千古的呢?

      这里一定是远方在外拼搏的家人,低头赶路时,停下来,休憩身心,等一等疲惫的内心和灵魂的地方。也是远行之人整理行囊,不断成熟,眼泪在眼圈打转,脸上不断微笑的地方。更是他们寄托相思,调整方向,再次出发的起跑线。

      蔡家宅的崛起,又一次说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正是这些以血成墨,书写人生的华侨,用世世代代的行动,把中华民族精神,传播海外。让中国人,顶天立地,站在世界之巅。“华侨”的称谓,已在我心中驻留。再次回眸望去,远望豪宅,我蓦然感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建筑却是凝固的音符,气势恢宏巍然屹立在故土之上,永放光辉。敬意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离开蔡家宅,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新生的稻苗,摇曳着。我多想停在稻田边,静静的聆听稻子拔节生长的音律。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宁可威:曲径通幽处,走进蔡家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8345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