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黄淳:莲花石,“挑灯”传风骨

  • 作者:李艳清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04 23:12:13
  • 被阅读0
  •   江津城长江北岸连接一片重重叠叠的巨石,其形宛如出水莲花,古名“莲花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莲花石不是天天可见,多数时日江水漫涌,莲石不见踪影,唯有寒冬水枯时,才会偶见莲花石真容。居住江畔多年的老人讲,这样的年份也不多,十年二十年才遇一次。古人因莲花石露水少,便与来年收成好坏联系了起来,于是便有了“莲花石出兆丰年”之说。即石出之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莲花石难得一见,能见到莲花石,也是幸运之幸运。2007年3月4日,我有幸见到了莲花石出。

      (登石观景游人)

      那天是元宵节,我登上港航快艇,朝几江航道北侧的莲花石驶去。迎着风浪,伫立船头放眼四周。北岸,马骁山绵延起伏,中渡街依山傍水,一列绿皮火车从成渝铁路奔驰而过。南岸,鼎山高峙,几江城区幢幢高楼错落有致,大桥横越把江南江北连为一体。此时,宽阔江面一览无余,几水环抱江津城尤如一张弯弓,迎面而来的莲花石恰处弓顶。隐约浮现的莲花石如中流砥柱,迫使从西而来的长江水由此折转滚滚东流。

      近观莲花石,若大几块礁石凹凸相连,宛若绿波清流中绽开的一朵巨大玉莲,那一片片石台如碧波相映的莲瓣,清凌凌的江水在莲瓣间静静环流,长长的青苔丝在石隙流水间飘逸晃动。

      (游人登石揽胜)

      莲花石上已有游人登石揽胜,有的在观看石间题刻,有的在拍照留影。登上莲花石,俯身细看,莲台上有前人留下的一些题刻。这些题刻,有的完整无缺,有的残破不全,有的没入水中,清晰可辨的也有几处。

      其一,“重庆市江津县文物保护单位,莲花石枯水位题刻,重庆市江津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三月公布”。

      其二,“犍为官焱森,民国廿六年春,治军,几水游,此誌”。

      (文物保护单位,莲花石枯水位题刻,一九八七年三月公布)

      查资料得知,官焱森,四川犍为中城镇农家子弟,体魄强健,小名“官大脑壳”,嗜好书法;辛亥前曾参加保路同志军,辛亥后从军,不抽鸦片不贪财,1938年升任第29集团军67军161师中将师长,曾驻军江津。抗日战争时期,官将军参加过随枣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名将。后来,他对国民党官场腐败不满,辞官回家。解放犍为时,他亲自开城门迎接人民解放军。其女儿官坤元,随父亲在江津读书,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47军141师423团政治处宣传员,首批赴朝参战,1951年6月26日,在朝鲜大同里遭敌机袭击,英勇牺牲。其儿子官常治,抗战时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加尔各答对日作战,1949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党校、上海市党校工作。

      莲花石古有跳蹬石、挑灯石之称,曾被誉为江津“八景”之一。石出之年,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前往一睹奇观。也有文人墨客观石之后,感慨颇多,诗兴大发,并邀石匠凿刻了下来。

      莲花石上有三十多处题刻,曾载明代《重庆府志》的有两首:其一,“喜见挑灯石,还同伊阙州。谚云传父老,间显出公候。自有神龙护,旋为水府收。题名书岁月,莲石镇清流。”其二,“此石之生,其名挑灯。凡或出水,百谷丰登。士必荣达,喜莫不增。谚云实证,振古已鲁。惜哉窄狭,难伍来朋。”

      莲花石,从其水中形状而言尤如莲花,取名莲花石,这理所当然。莲花石瓣间,水流相隔,从此石瓣到另一石瓣,需小心跳跃而去,又取名跳蹬石,这也在情理中。莲花石另有一名,叫挑灯石,这就有些费解了。

      古代,夜晚照明多用油灯。碟形器皿内倒入适量灯油,中间放置一根灯芯,为使油灯保持一定亮度,需要适时用针或簪挑动灯芯,这叫“挑灯”。一年四季,江风习习,在江心莲花石挑灯照明肯定不行。为啥要取名“挑灯石”,想必另有缘故。查阅“挑灯”之说,古人有很多挑灯之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唐代诗人岑参《邯郸客舍歌》:“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宋代词人秦观《次韵公辟闻角有感》:“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

      南宋诗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那许武日则躬率童仆,耕田种圃,夜则挑灯读书。”

      夜里挑灯,无论是挑灯数钱,还是挑灯穿针、挑灯看剑、挑灯夜读,都表明挑灯者为有理想之人、有抱负之人,是不辞辛劳、甘愿吃苦、勤勉作为之人。这正是华夏民族勤奋精神之具体表现。取名“挑灯石”,也许就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崇尚这种精神,传承这种精神。

      江津设治历史悠久。东汉末,江津为巴郡江州县属地。蜀汉章武年间(公元221-223年),江州县析出部分地域设置乐城县,其县城治所在江津油溪与龙门之间的长江江畔,“为今县境内置县之始”,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设县治31年后,即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乐城县被撤消。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江洲县迁江津僰溪口设置,先后名江洲县、江阳县。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江阳县治从僰溪口移至现在的几江半岛。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城地处长江要津,而改名江津县。其后,江津与内江、温江齐名,曾为巴蜀经济最发达的“三江”地区。

      (江津出土文物画像汉棺)

      江津不仅经济发达,秉承“挑灯”传统,也曾有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南宋御史杜莘老(唐代诗人杜甫十三世孙),公允无私,正直敢谏,清正廉明。明代工部尚书江渊,崇礼忧民爱国,其功德万世流芳。清代民女江蕙,自习天文,绘南北扇,描万象星。清末联圣钟云舫,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以泪和墨,以血染纸,一气呵成天下第一长联。白屋诗人吴芳吉,拓白话文新诗先河,诗言志,忧民生,满腔热血图报国。共和国元帅聂荣臻,投身革命,戎马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力主研制“两弹一星”,筑牢坚不可摧的国防钢铁长城。还有在江津求学、从江津走出去、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为国家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那十几位挑灯夜读者。

      (江津古代部分文化名人画像)

      “莲花石出兆丰年。”古代农耕人家,靠天吃饭,年年企盼有好天气好收成。一年之计在于春。莲花石出正值初春,而且一、二十年才一次,古人对莲花石出,寄予莫大期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细究起来,莲出必丰年,似乎有些牵强。因为,江水涨跌是由上游水量大小、流域积雨多少所决定。水枯石现,是因青藏高原冰雪消融较缓与成渝两地春雨偏少所致。春江水少,当年是否会降下恰如其分的雨水,普照恰如其分的阳光,让巴渝农田稻黍丰收,这的确是一件很难断定的事儿。近十余年间,莲石未出,有风调雨顺之年,也有旱涝光顾之年,农村收成也未必减少许多。其实,种庄稼,关键在人,选育上好品种,辅以保收措施,莲花石出不出,照样也会有好收成。如果没有“挑灯”精神,该出种时不出种,当治塘堰时不整治,应抗旱时不抗旱,需排涝时不排涝,即使莲花石出,也未必能获好收成。古代如此,当今也是如此。

      今人看莲花石,既有科考价值,也有艺术价值。论科考价值,它有助于长江水文研究,有助于航道辨识。说其艺术价值,可从残存的题刻之间,揣测历朝历代有何轶闻趣事。近观前人酣畅流利、风骨犹存的石刻书法艺术,也可品味前人严谨的诗文风格和借景言志的写作技巧。

      莲花石见证历史,见证几江两岸多少悲欢离合。明崇祯年间,有巴蜀名妓谢秋芳在津寻郎不着,登石投江殉情的凄惨传说。洪水泛滥,有无数船工搏激流战险滩,倾覆江心撕心裂肺的惨烈场景。还有1949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江津后进军重庆,在此驾木舟冒着枪林弹雨抢渡长江,突破国民党守军负隅顽抗,9名烈士血染江河、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等等。

      (江津双拥广场雕塑)

      正因为莲花石见证历史见证未来,古往今来,才有不少人向往它,欣赏它。重庆直辖后,莲花石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了国家法律保护的范围,也提升了莲花石的考古价值与文物档次。

      莲花石半没水中,映衬江景,也是长江上游的一道奇观。江津人以及过往行客多有赞誉之词。

      江津人、明代工部尚书江渊的《江心砥石》描述得尤为仔细:

      老龙脱骨当鸿濛,六丁移下冯夷宫。

      屹立中流作砥柱,百川倒障皆朝宗。

      想当神禹工疏凿,波涛奋卷风雷恶。

      巨电斫断驱山鞭,乾坤从此开啃腭。

      江心砥石激奔湍,砥柱中流障百川。

      每视低昂觇水候,还将出没验丰年。

      根同海底千寻玉,形比峰头百丈莲。

      一自神功疏凿后,独留万古镇风烟。

      明成化年间,江津籍进士、甯州刺史曹邦化也有一诗赞誉莲花石:“原是华山十丈花,何年移植几江涯。浮沉世态知多少,引得游人日泛槎。”

      从现存资料得知,莲花石由36块大小礁石组成,如全都露出水面,面积约800多平方米。石上刻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初的题记38处,诗词47首,以及1987年3月江津县文物公告。最早的题记,凿刻于南宋乾道辛卯年(公元1171年)。此后至今,800余年间可考证的出水次数不足二十次。

      江水渐涨,前些天水浅能见到的题记已没入水下,那些千古佳句不能一睹为快了。登船离石之际,难免有些依依不舍,不知下次水枯石现是何年,不知还能不能重返莲石赏奇观。

      看如今,江津城已渐融入重庆主城区,迈进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江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西公路长江大桥、外环长江大桥、鼎山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早已连接两岸,城市轨道交通已通达滨江新城,一江两岸宜居宜业山水园林城市正在加快发展。

      (江津滨江新城一角)

      (几江长江大桥,莲花石在其桥下)

      几水弯弯莲花石,连着过去,也连着未来。江津莲花石,“挑灯”传风骨。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如能伫立江心,再赏莲花,一定会心旷神怡、遐想翩翩,也会为生活在这一时代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黄淳:莲花石,“挑灯”传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8344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