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冲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 作者:刘德惠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7-04 15:24:56
  • 被阅读0
  •   冲动在人生的经历中是很特别的一笔。冲动就像一股巨浪,难以预料会有什么结果。当年去延安插队很大的成分源于一时的“冲动”。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很有必要” 的最高指示。消息一经播发就迅速掀起一场到农村去插队的高潮。

      北京城内锣鼓喧天,游行队伍走街串巷高呼当时最时髦、最响亮的革命口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校门口贴了一张大大的通知,“上山下乡动员会在五楼阅览室召开”。仔细的看了看相关内容,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怀揣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走进五楼阅览室,坐在那里听上山下乡的动员报告。

      报告的内容很简单,先讲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号召的伟大意义,然后介绍了延安当地的一些情况和对知青的相关政策。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的思想很单纯,不会分析也不知道去做什么样的分析。“高涨的革命情绪”让人的思想固化在一个点上。毛主席的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毛主席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

      那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样的逻辑。一旦产生相悖的念头,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对毛主席不忠的罪恶感”。

      会散了,我赶紧骑着自行车回家恐怕自己的革命热情落在其他人后面。父母都上班去了家里没有人,自己决定去延安插队。于是拉开抽屉拿了户口本直接去龙潭派出所办了迁出手续。

      短短的五分钟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一名北京的学生变成了陕北的农民。

      实事求是的讲“去与不去”都是自己的选择。当时并没有“哪些人可以不去,哪些人必须得去”的硬性规定。我们班有五十一人,选择去“延安”插队的仅有12人。里面既有家庭出身好的,也有家庭出身不好的。我选择了去,很大成分是当时那种革命热情带来的冲动。

      后来,每当谈起这件事,家里家外的人都会说我那时候“脑子进水了”。我不愿意辩解,因为任何辩解都改变了已经形成的事实。

      假如事情发生在正常的年代,面对影响自己一生的大事情一定会想一想慎重行事。

      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不是必须得去?

      二、到农村去干什么?是安家落户还是劳动锻炼?

      三、农民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再教育等等。

      就是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连想都没有想,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不会去怀疑领袖的号召?满脑子都是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历史上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只有既定的事实。

      来到下乡的村子犹如回到了原始状态下的农耕社会。那里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路,只有村民走出来的羊肠小道。那里没有报纸也听不到广播,听到的是鸡鸣狗叫。村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就是老黄牛拉着的犁耙。

      村子远离公路,在那儿永远听不到汽车的声音,看不见过往的路人。寂静的村庄,最动人的画面就是那窑洞里吐出的袅袅炊烟。

      太阳撕开夜幕,生产队长就敲响挂在树上的铁板,噹、噹、噹的敲钟声是村民生产劳动的集结号。一天就这么开始了。太阳落下的时候,大家便扛着农具往回走。

      人们不怕天黑,怕没有钱买煤油。只有光线很暗的时候人们才会点燃用墨水瓶改装的油灯。短短的灯芯燃烧着微弱的火光。

      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生火做饭都是必须的。

      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家从1965年起做饭就使用煤气灶了。没想到插队时做饭用火竟成了生活中一道难以越过的砍。

      在我们进村之前,生产队事先组织社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柴火放在窑洞门口。柴禾很快就烧完了,我们要自己到沟里砍柴禾。对我们来说砍柴是陌生的。在那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山沟里可砍伐的树木随处可见。我们即没有老农的生活经验,也区分不了林木的种类。到了沟里什么容易砍就砍什么。当地有一种“漆树”是不能砍的,人的皮肤接触后就会“过敏”,我们不认识它,树被砍倒了,身上起了大片的红斑,奇痒无比。

      柴砍好了,运回去全要靠人背。背柴是件痛苦的事情。用细细的苕子把砍下来的柴上下捆紧,再找一根粗细合适的树干插在捆好的柴禾中间,用来做背柴的支撑点。肩扛着捆好的柴禾,顺着山路艰难的向上爬行。柴禾很沉,人往山上爬,柴往身下坠。肩膀被压得很痛。有时真想把它扔了。没办法,扔了它明天就揭不开锅,只能忍着疼痛往前走、歇一段走一段直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我们才从沟底下爬了上来。看着离村子越来越近,心里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一名女同学因过度劳累突然晕到在地上……。

      时局的变化总是突然的甚至是捉摸不透的。插队的第二年以后出现了招工潮。当年那些发誓在农村“战天斗地一辈子”的人,突然变了,变得“灵活”起来了。他们要尽快的逃离农村,逃离下等人的苦日子。他们要重返城里做城里人。

      从北京到延安插队时没有说“哪些人,有什么情况不能去”,而要离开插队的村里,招到工厂或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却增添了不少“限制”条件,最没有人性、最不公平的是看“家庭出身”。非“红五类”是不能被招工或推荐上学的。因为他们都有坏人之嫌,泄密之嫌,是不可靠的。

      该走的坐着汽车走了,留下的在黄土地上继续劳作,继续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只能认命。当又一次招工的消息刮来的时候,大家心情很平静,完全是一种听天由命的状态。

      招工的单位是县级的五小企业(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化肥厂等)和危险程度比较高的煤矿和水库。在我们那次录用的五十多人中,家里不是资本家、小业主出身的就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从家庭背景上看都属于“可以再教育的”对象,不是可依赖的人。

      面对这种区别对待的招工筛选,我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的冲动,开始怀疑人生的未来,怀疑未来的出路。工作表现好坏在这个“天平”上是不对等的。尽管内心质疑这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但又不敢声张。

      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社会重回正轨被压抑许久的闸门终于打开了。几经努力考上了大学,才有选择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

      岁月慢慢流逝,自己选择的路总是要走下去的。生活轨迹的改变不仅是一次生活状态的改变、而且也是对以前生活方式的修正。修正之后的路是一条新路,路虽不平坦,但总有希望在向你招手激励你前行。

    【审核人:雨祺】

        标题:冲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6633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刘德惠刘德惠
      • 会员等级:文学状元
      • 发表文章:27篇
      • 获得积分:665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