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史聿元:走进延安的时光

  • 作者:断欲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4-30 20:21:28
  • 被阅读0
  •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晃离开母校西安政治学院已经30多年了。回眸30多年前母校用延安精神激励我们学习的情景历历在目,第一堂课学习延安精神的历史内涵,第一个座谈会讨论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参观领袖故居感到延安精神的搏大情怀,第一次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感受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的盛况,第一次瞻仰“四八”烈士召开党小组会的情景,第一次在南泥湾参加生产劳动体现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如今回想起来犹如一幅幅清晰的画面静静地在脑海中闪现。

      那是1990年8月下旬,我乘火车转汽车来到西安政治学院,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几天后,得知学院要组织我们90级秘书班学员到革命圣地延安教学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延安是我仰慕的地方,它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辉煌而壮丽的篇章,凝聚着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铭刻着一代开拓者的丰富智慧和宏伟业绩,蕴藏着中国的民族之魂——延安精神,令世人瞩目,万代敬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全部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概括,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的精神;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革命同志一律平等,亲如手足的精神;民主团结统一,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等等。概括起来说,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终于盼到了10月12日这一天,我带着憧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延安,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红色地标”星罗棋布。透过厚重的黄土地和斑驳的岁月印记,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一份份回忆。走进延安,探寻红色记忆,聆听苦命故事,感受信仰力量,重温延安精神,共忆峥嵘岁月。越走进延安,你就越加不可思议。那是一代领袖居住的窑洞是那样的简陋质朴:土炕、木桌、木椅、油灯,实在再简单不过了。可是,那里的窑洞实在不平凡而又伟大,毛泽东在土窑洞里挥毫写出了卷卷雄文,周恩来在土窑洞里谋划战胜群魔的方略,刘少奇在土窑洞里为党的建设深思熟虑,朱德在土窑洞里部署着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略。如此,我们的领袖才能从简陋的窑洞点燃真理的火种,点燃中国革命的火种,点燃中国的希望!那个土窑洞里闪烁出的《论持久战》的光辉,照亮了中国的夜晚,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天空,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当我们来到中共中央第一个驻地凤凰山毛主席故居时,却远不及山本身壮美,也不及其山名的华贵和浪漫,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农家四合院。正面中孔石窑,与两厢六间瓦房组成一个四合院,院子里还保留着当年房东磨面碾米用的石磨和石碾。卧室里一盘土炕,炕上放着两个行军箱,地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取暖用的木炭火盆,陈设简单至极。就在这里,是一代伟人在这陈设简单的房间里,伏案疾书,指点江山,书写出一部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解说员告诉我们:当年毛主席居住期间写了许多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16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使我更加敬仰一代伟人高瞻远瞩、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伟志向,堪称世界一绝。这些论著不仅体现了全党的智慧,而且倾注了毛主席的心血。当解说员介绍说:毛主席为了写《论持久战》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两眼布满了血丝,饭也吃得很少时,我全神贯注的听着介绍。

      那是1938年初的晚上,值班警卫员走进毛主席房间,给主席办公桌两头各放了一支蜡烛。他有意把点蜡烛的动作放得慢慢的,想瞅个机会劝毛主席休息。可是毛主席的眼睛根本没有离开纸和笔。警卫员没有办法,只好退了出来。已经半夜光景,警卫员送来夜餐。看见毛主席还是不停地写着,就轻轻地说:“主席,吃饭吧。您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吃完饭,睡会儿吧!”“你们先睡吧,我等一会再睡,工作没有搞完,睡不着啊!”毛主席说着话,手中的笔仍没有停下来。警卫员见毛主席还无休息的意思,就用恳求的口气说:“主席,您身体不好,像这样熬夜怎么行啊!吃完饭,还是睡睡吧!”毛主席这才抬起头看着警卫员,微笑着说:“好,我吃过饭马上就睡。”警卫员以为这回工作做得有效了,二话没说,把门轻轻带上,高兴地回到自己屋里等着。过了一会,他估计毛主席吃完饭可能已经睡下了,就去收拾碗筷。谁知推开门一看,毛主席还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写着。桌上的饭菜,一筷子也没动,早都凉了。警卫员很失望,只好端出来热了热,又给毛主席送去。这回,虽然毛主席答应警卫员“就吃,就吃”,可是当警卫离开后,他依然又埋头于写作之中。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像这样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工作的事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但主席在生活上更是十分俭朴,和大家一样,每天三钱盐、五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毛主席为了节约煤油,晚上办公考虑问题时,总是把灯芯拧得很小,继续写作时,再把灯芯拧大。主席的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但给周围的同志很大鼓舞,就连采访他的外国记者也深受感动。美图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中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一座永恒的丰碑,一段不朽的传奇。窑洞里、油灯下,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世界上最小的作战室里,从容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革命战场。窑洞简陋,油灯如豆,却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明了中国革命的航程。

      毛主席在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志丹县、洛川县等地的住处也都是极普通的窑洞、极简单的陈设。然而,就像巍巍宝塔建在嘉岭山上、清清延水源自天赐湾一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诞生在延安的这些土窑洞里。

      在毛主席故居前,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陋宝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在这样一块质朴的土地上,就在这样的山峁上,那座延安宝塔,竟然成了中国革命的灯塔;那一排土窑洞,那一排土窑洞灯光,成了中国革命的光芒;那南泥湾的头能挖走中国的黑暗;那延河的流水竟然能迸溅出天安门前国庆的欢乐!那舞动的腰鼓竟能敲打出中国的喜悦!那小米喂养的枪杆竟能打出一代江山!这块土地,这块皇天厚土,竟然能创造奇迹,竟然能让世界惊奇,竟然能让历史熠熠闪烁!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每到一处,都被一代伟人铸造的延安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就像压在山下的地泉,喷涌出来便成为崖巅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每位共产党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汹涌澎湃的大海,日夜奔腾不息,恰是千帆竞发,万船远航;又像那剑锋入云的高山,顶天立地,不屈不挠,堪称宇宙大厦的顶梁之柱。延安教学实践活动,时间虽短,印象深刻,效果极佳。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壮丽山河。高举旗帜、高瞻远瞩、继往开来、开启新征程、迈向新时代的时刻,开展“不忘实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正是对延安精神的一种诠释。作为一名军休干部,要时刻守初心、担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审核人:雨祺】

        标题:史聿元:走进延安的时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6107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