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张和敬:别开生面的一次聚会

  • 作者:孟芹玲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0-08 11:09:01
  • 被阅读0
  •   近年来流行聚会,有同学聚会、战友聚会、老乡聚会、亲友聚会等等,不一而足。叙叙离别之情,谈谈家长里短,其乐融融。从内因看,人皆怀旧;从大环境说,社会安定,岁月静好,有此条件。

      同学聚会,从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直到研究生,乃至留洋时的同学,但以中学、大学同学聚会为多。战友聚会,从一个班、一个排,到更大范围,以一个车皮拉去的或相互搭档过的,尤以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感情最铁。

      今年春季,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既非同学,也非亲友。而是五十年前我在农村大队文艺宣传队时的伙伴们。

      1968年秋,我从中学回到家乡农村当回了农民。次年,按照大队的要求,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主要是为本大队的社员演出、娱乐、做宣传。到1972年初我去外地求学,宣传队不久后解散。前后三四年时间,队员从十多人逐渐发展到二十多人,除排演了一台歌舞表演之类的节目外,还打造了一场淮北梆子戏移植的《红灯记》,在周边的十里八村颇具影响。因为我在学校时就参加过文艺宣传队,有过一定的实践,所以在大队文艺宣传队中,我负责笛子伴奏、编写节目,以及准导演之类的角色。

      参加工作后的几十年来,因诸事繁忙,有时回家乡时间有限蜻蜓点水,与当年宣传队员中的多数人都很少有接触。退休之后,萌生了请大家一起聚聚的念头。我的堂妹张彩和原来也是一名宣传队员,后来远赴新疆谋生,而后又从新疆调到江苏徐州工作,对于宣传队的聚会更是积极,热情很高。她原先提议就在我们村(一个农村的小集镇)的饭店安排,我总觉得这样有点张扬,担心别人议论。咱既不是建国前拿枪杆子打天下、解放后衣锦还乡的“石光荣”,请全村人吃“猪肉炖粉条”,以示感恩;也不是腰缠万贯的大款,可以一掷千金、大肆显摆。更主要的是,放在村里安排,请谁不请谁是个大难题,一个村的人不是亲邻也是熟人,还有很多关系不错的朋友,甚至从小到大的玩伴,总不能贴个告示,说明我只请宣传队的人,那岂不是更蠢。

      经过斟酌和商量,决定放在县城安排,癸卯清明次日(今年4月6日),选择了县城一个不错的酒店,由我们兄妹做东。当年宣传队的队友,共来了14人,加上本大队在县城工作的老乡作陪,计22人。一厅两桌,便于互动。十分圆满。

      聚会由我主持,我在祝酒词中说的第一句话是: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一转眼都变成了两鬓苍苍的老头、老太,当年只有一两个人结婚成家,其余的都是自由人,如今基本上都是儿孙满堂。50年后再相聚,真是恍若梦中。第二句话要说的是,当年我们的宣传队是活跃的、团结的、有成果、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受大队的委托,我们挑演员、组乐队、编节目、搞排练,很快就拿出了一台歌舞、小戏、三句半、对口词、表演唱为内容的节目,如独唱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看到你们总觉得格外亲”,表演唱“看看拉萨新面貌”“老两口学毛选”,以及一些结合农村尤其是本大队情况自编的节目等,农闲时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农忙时下田参加劳动,休息时现场为社员演出,以鼓舞士气。后来,又移植《红灯记》,用皖北梆子戏(与河南豫剧相近)的曲调演绎,深受老百姓欢迎。大家同心协力,相互帮助和支持。主要演员没有任何架子,不像现在的明星大腕,想见一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都很困难(此处有笑声)。其他演员更是任劳任怨,分配什么角色,都毫不讲价钱,而且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记得有一年冬天受邀请到山区演出,饰演鸠山的吴成方大概是一时忘了台词,就大喊一声:“来人呐”,两个身穿白衬衫黄军裤的“日本兵”应声而出,寒冬腊月,北风刺骨,在舞台上站的时间长了,上下牙直打架,但两名演员依然挺胸叉腰地站立着,直到戏演完,没让观众看出破绽。那个年代,除了在大喇叭里听听“样板戏”,偶尔能看到露天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方式,所以,大队宣传队有了一点名气后,周边十里八村的人邀请去演出,北到大庄,南到马庄、梧桐、许岗子等地,每到一处,村干部都把我们安排到条件较好、讲究卫生的家庭招待,房东也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款待大家。晚饭之后,在临时搭起的戏台或土台子上,将汽灯挂起,锣鼓家什一敲,便会吸引很多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议论哪个是李铁梅、李玉和、李奶奶,哪个是鸠山。大幕开启,社员们看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全体宣传队员虽然辛苦备尝,但也感到十分荣光和自豪。而且,上台表演的实践,增强了每个队员的自信心。最后要说的是,当年大家都很年轻,尤其是男士,喝起酒来三两四两小意思,七两八两也不在乎,现在年龄不饶人,今天的聚会不劝酒、不攀比、不炸罍子,大家尽情地喝,但确保不喝醉、不出事。说罢带头向大家敬酒。

      接着是彩和致辞,彩和对此次聚会期盼已久,因此兴致极高,由老公陪同、两个亭亭玉立的女儿专程开车送来,且帮助照相、录视频,全程保驾。她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话 ,然后再次敬酒;再接着由当年的宣传队长、李玉和的扮演者王召军代表宣传队员讲话,畅叙了当年的友谊和别后之情。而后第三次敬酒,众人响应。

      宣传队员多具才艺,宴会上王召军清唱了京剧选段“临行喝吗一碗酒”、豫剧《朝阳沟》选段“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彩和更为激动,一口气唱了三段“曲”与“歌”,包括豫剧味的“什么是幸福”。还有赵克银,当年饰演群众角色,但他是个有心人,偷偷地将别人的唱段记得滚瓜烂熟 ,至今还能演唱几十年前的一出小戏中的唱,一字不差。受大家感染,我也唱了一段京剧传统戏选段。

      宴会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并合影留念。很多人在席间表示,我们虽然已是七十岁上下的人,个别人已是“80后”,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的寿命长了,正所谓“七十小弟弟,八十有的是,九十不稀奇”,期盼过几年再聚。话虽如此,但细数当年二十多名队员,已有两名拉板胡、二胡的乐手过世,“叛徒王连举”也走了。“李铁梅”远赴新疆给娃带娃去了,“李奶奶”、“磨刀人”、“田慧莲”均因家事或身体的原因,未能参加。所以,这次聚会的成功组织实属不易。另据了解,时隔50年,当年的宣传队员,大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离土离乡,到县城生活的居多,再次印证聚会在县城举办的决策是正确的。目前仍在我们家乡那个村生活的,仅有五六人,其中王召军,当年是初中毕业生,后来在本村的学校当了教师直至退休。其余几人日子过得总的也不错,至少衣食无忧。

      大家合影后,依依不舍地分了手。

      “月是故乡明”,人愈到老年,愈思念家乡,想念年轻时的朋友。我退休以后,虽然时间相对宽裕了,但居住地也由合肥变为上海,与家乡距离更远了。等过了八十岁,回老家的次数恐怕会越来越少,但不知下次相聚将会在何年?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和敬:别开生面的一次聚会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10463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