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韩春:文龙在天续华章

  • 作者:浩泽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29 16:04:05
  • 被阅读0
  •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一位淮河岸边的十六岁少年,因为逃避饥饿而只身一人北上闯关东,在那里从苦力干起逐渐凭借自己的天赋文采和辛勤耕耘,在完达山下文名鹊起,从一名军垦农工蝶变为国营大农场宣传部长,最终又返回淮河畔,当上副县长……你觉得这是一个“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励志传奇吗?

      昨晚,友人告知周文龙老先生驾鹤九皋仙去,享年八十一岁,我心不禁顿沉九渊而哀,多么罕见秉性正直的官员,多么情操出众高尚的君子,多么执着追求完美的诗人,多么祥和可亲的不老少年,就这样龙归昊天了吗?

      我和周文龙先生年龄悬殊十五岁,曾为淮南市宣传文化系统同侪,但此生交集不多,然而因周先生源清流洁、冰雪操守,一生无意官场显荣而苦心执着营建诗词苑囿,我一直对他心怀敬佩,时常念兹在兹。

      我和周先生第一次正式交集大约是在1994年,当时他从凤台县副县长调任淮南市文化局副局长,而我当时担任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文教卫体科副科长,某次我和他一起接待省里来人,感觉他话语不多,表情凝重,似乎内心有所郁结,我感觉到一位副县长调任市文化局长,虽然从“县官”变为“市官”,但这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是不值得羡慕的,因为文化局当年就是管管半死不活的市属演艺单位,是清水衙门中的清水衙门,真的是一锅清水,连油花也难见漂浮。再后来周先生升职调任为市文联党组书记,除了耗费心血爬格子挣点不入眼的润笔稿费外,没有任何权力带来的黑灰收入,真的是杨柳青青的清官,江水澹澹的廉吏。此后因我个人主动调离宣传部门,再也没有与他有工作交往了。直到30年后的今年7月夏日某天,我才在“晟博文化传媒”再次与他重逢,他已是耄年老翁而我也是花甲过五了。

      我和周先生再相逢归因于李某艳女士,挚爱文学的八零后李某艳二十多岁即投拜在诗名遐迩的周先生门下,成为其终身敬服不渝的女弟子。她极富才华,头脑聪明,韧劲超常,事业心重,从创办幼儿园到开设文化传媒,都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她曾向我学习书法国画,因此她在她的传媒公司里为我设立工作室,邀请我去做书画和文化艺术直播,退休五年了有这样快意人生的事我当然歆然而至,正好把我所钟爱的传统书画和文史哲在这新兴平台上加以操弄。李某艳嗣后又联系上了她的恩师周文龙先生,请他为传媒公司邀请几位主持、舞蹈等方面的人才加盟直播,数日后周先生带着几位当年专家级的属下来到晟博传媒,这样,时隔三十年后我与他重逢了,他也对我有记忆,抚今追昔我们相谈甚欢。午宴后他们谢绝了一切娱乐安排,我就跟车送各位打道回府,最终一站是送周先生回凤台县,在车中我得知他是从北大荒返回凤台县的,让我顿觉他的人生之路不同凡响,非同寻常。

      1959年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怀揣父亲从北大荒寄给他的三十元路费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北上广袤无垠的松嫩平原,离乡背井以逃避被饿死的天灾人祸,也算是闯关东的另类版本吧。然而到了北大荒军垦农场才明白现实并不如憧憬那样美好,因为父亲得罪了资历很老的科长而被打了成右派,政治上宣判了死刑,其结果不光是政治上遭受压制和人格歧视,更可怕的是肉体的摧残甚至消灭乃至祸延子女诛连近亲。本来少年周文龙是心怀梦想不仅想着来到父亲身边不光能吃饱肚子而且还能在兵团子弟学校继续学业,但是一见父亲的惨境,梦想顿时破灭,父亲泥菩萨过河自保不暇,哪有能力庇护儿子?得不到庇护的少年周文龙为了活命不得不当起童工苦力挣口粮。然而小小少年没有沉沦绝望,他不仅在同残暴不公的命运抗争,同时也在筑梦文学,艰辛苦寒的北大荒更有景色壮美、诗情画意的另一面,加之遇到了被流放农场的丁玲等文学巨擘,从而开启了少年至死不渝的文学诗歌梦,从此他刻苦自学不辍,在超强沉重的黑土地劳作之下同时在北大荒这片诞生过无数脍炙人口小说和美丽诗篇的神奇土地踏寻前人足迹,在瑰丽炫彩的诗词世界里勤奋耕耘,在收获稻米麦子大豆高粱的同时收获了诗词文章的不断发表,诗名文誉鹊起,靠着手中一支笔逐渐令人刮目相看,从一个来自安徽省凤台县的瘦弱且受人歧视的右派子女到被誉为“完达山下一条龙”,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内心强大和异禀天赋。上世纪后期随着极左路线的覆灭,开始了政治拨乱反正和经济改革开放,他不仅脱离了荆棘路步入人生坦途,而且凭借人品、才气、能力,不仅跃为人中龙凤,而且备受重用,当上了一个诺大农场的党委宣传部部长,金光大道就在脚下,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达紫香盛开的人生路阔步前行,潜龙出渊、人到中年的周文龙前途未可限量。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此时周文龙却做出了一个宛如高速公路掉头返程的决定,1985年他毅然挂冠而去,契妇将雏从白山黑水返回淮河岸边,原来他是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一条熟悉的淮河总在他心头流淌,在人生即将步入更大的辉煌之际毅然归去,重新投入故乡的怀抱,“二人转”翻唱为“花鼓灯”,或许是正应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那句沿淮谚语,或许是走过那么多炎凉,经历那么多彷徨,一声亲切的乡音,总在心头激荡。这里面有没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情性?我感觉到他身上独具陶渊明风骨。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周文龙回到父母之邦凤台县,三年后市县根据他以往的级别、职位和当时的能力、实绩等综合因素任命他为凤台县副县长,凭借他出众才能和从政经验,他在这一新岗上干得风生水起,诗词创作也进入了全新境界,他不仅自己“独乐乐”而且更致力于“众乐乐”,启洪荒之力推动祖国传统诗词文化发扬光大,再绽放璀璨,他接任了硖石诗词学会会长一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后来虽然力辞会长但是仍然承担理论版编辑直到去世,期间他苦心孤诣,培养新人,壮大队伍,心传手教,提高造诣,把一个个小伙子小姑娘从小白培养成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的诗词新一代、新新一代,几十年风雨诗词路坚韧不拔走来,他从中年才俊步入夕阳醉美,身后留下漫长延展至今的坚实脚印,那脚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无论世事变幻几多,硖石诗词学会如不沉之舟始终航行于滔滔淮水,在他殚尽全力下至今共编印出《硖石诗词》超过50集,汇集编纂诗词选集50多部,协会队伍从起初几十人壮大到五百多人,同时他继北大荒写下难以计数的壮丽瑰奇的诗篇又在淮河岸边续写华美新章,二十多年累计出版4部诗集2本散文集和1部人物传记,成果赫然可羡。2016年周文龙先生承担了中华诗词学会开展的当代诗词大典安徽淮南卷编纂重任,刺血为墨,燃脂为灯,披星戴月,劳心伤神,终于推出两大厚本淮南卷,在全省九个市中第二个完成了繁重编纂任务,这其中周先生不光组织指导,奔走联络,更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焚膏继晷,呕心沥血,用干了多少水笔芯,敲击了多少次键盘?唯有晓日星月知道。据说他为了筹集出诗词刊物的费用,进入自己单位的仓库倒腾旧报纸杂志卖钱,满身灰尘,咳嗽声惊动巡视保安被误以为是窃贼而控制,后保安听说这位扒拉垃圾的男人竟然是市文联党组书记怎么也不敢相信。

      在车中我自然和周先生聊起往事,因为当年他刚调入市文化局任副局长时,我虽然在市委宣传部文教卫体科任副科长主持工作,负责联系文化文联部门,但是我很快就调走了,所以和他交集有限,了解甚浅,因此此次交谈使我对他由衷敬慕。原来他是一位闯关东的少年,他在北大荒一边拓荒一边创作时候我尚在襁褓之中。等到我成为少年学子后也是逐梦文学,曾读到一部描写全国各地十万转业军人汇集北大荒开垦农场的小说《雁飞塞北》,作者叫“林子”,至今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心中一直充满对北大荒的憧憬,若干年前我在旧书摊又买到了这本小说,看看书尾印制时间是1964年。在车中我试探着问周先生知道这本小说否,他当即说当然知道,因为小说里描写的就是当时他所在农场的生活,他同时纠正我:作者叫“林予”而不是“林子”,呵呵,纠正了我十几岁至今五十年的错误,不是他,我恐怕执迷不悟到底。这样一来,我和周先生聊得更投机了,小说里的人物、场景、情节都是他当年经历过的,什么“水泡子”“草甸子”“刮大烟炮”“康拜因”“东方红履带拖拉机沉入水泡子”等等,他太熟悉不过,甚至很多场景他都在场,很多事件他都参与,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那就是以后多拜访他与他聊个尽兴,把这位当年闯关东少年的传奇经历尽量挖掘出来,写作成书,岂不美哉!

      当我们把周先生送到他在凤台县淮河大桥下的硖石诗词学会所在地时,他邀请我们进入院落和他的办公室歇脚,院子里是他精心种养莳弄的菜蔬,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是他在创作和工作之余的修心养怡成果。三间灰砖平房,门头上挂一匾额,上书三个苍拙有力的镏金字“临淮阁”,进入办公室,里面朴实简洁,学会成立几十年来所有已出会刊全部穿绳整整齐齐挂在墙上,墙上还挂有许多镜框,陈旧的桌椅,就像进了遥远年代的农村大队部一样,一近看那些照片就让人肃然起敬,原来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先生在任职凤台县副县长时接待陪同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照片,那时的他年轻而充满朝气,但是和现在一样,面部平和纯净,没有一丝官僚骄矜傲气和戾气,就像一位中学老师,谁都可以和他随意说话。看着照片我心里想周文龙先生原来应该是有不止一次的机会在政界更上一层楼的,但是他不恋庙堂位尊而痴情于文学圣殿,一心投入创作和诗词事业的振兴,这种清流人物在当今权力、金钱、美色和物质充斥一切的世界里是凤毛麟角难得一遇的。我们从办公室里出来再参观他的菜圃,刚进院子时就是满眼绿意盎然,赏心悦目,现在再看就更觉墒垄有秩,品种精心配搭,精耕细作,长势喜人,看了还想看,对心情极富治愈,不像好多园地或浇水不济,或少肥萎黄,或草旺菜弱,或虫害严重,看了让人心里难受,不想再看。这当然是周先生精心种养莳弄打理的结果,他种菜像为官、创作和管理协会一样,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极精微而致广大,种菜技术应该是从北大荒带回来的,也是北大荒精神在淮河畔的植根发扬。在创作、管理之闲暇他沉醉于翻土、莳苗、施肥、浇水,乐此不疲,物我两忘,培育出嫩黄青绿,姹紫嫣红,确实在收获了菜蔬瓜果的同时获得了身心愉悦的效果,不失为老年养生、延年益寿的佳方,也把这个小小院落打造成世外桃源了,以至于某位前市中级人民法院女院长参观此园后不胜佩服羡慕,连声称赞这是退休好生活:“这简直是赛过活神仙嘛!”。

      辞别周文龙先生时他提锹挖了一大抱绿葱送给我们,也是他的一片芹意,我们也就带着他青白分明的馈赠返回。我当时存下念头:在适当时候我还想再来,与他聊北大荒,聊《雁飞塞北》,聊他在松嫩平原黑土地的生活、成长、经历、创作、传奇等等,这位上世纪五十年代闯关东的饥饿少年,这位二十年前的县令诗人,这位现今的灌叟老圃的故事如果成书,一定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长篇小说。

      然而我的想法尚未变成做法,友人就告知他就突发心脏病住进CPU了。他一位正县级领导退休待遇应该是可观的,不差钱一般不成问题,但是因为他常年资助好几位大学生等原因,他的家境清寒,日子清苦。友人告知说诗词学会没有公开在群中告示但是在私下小范围为老先生捐款,我虽然对诗词没有投以时间精力,不是学会成员,与他交集仅仅不过二次,但是这么多年来念兹在兹一直在内心思忖他,敬佩他,因此就通过友人转了200元,由衷希望他迅即康复,尽快再与他面聊挖掘他的故事,但是却不承想不过数日他就遽然龙归昊天了,惜哉痛哉!

      当年那位少年,曾在淮河中流击水,在激浪如雷中,登上大禹神鞭劈出的孤岛西峡石,摩挲辩识宋代摩崖石刻碑文,立于石头砌就的慰农亭远眺长淮要津的源头和流向,攀爬千年皂荚神树,摘取皂荚送母亲洗衣去垢,在命运的重压下又离乡背井奔向位于四千公里之外的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之间北大荒,当时并不是追寻诗和远方而去的,仅仅是为了活命,但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火堆里”的北大荒在原始荒蛮中也有着冰雪世界和原始森林、火烧流云和油亮黑土、旭日朝霞和野花似锦、无边草甸和水洼如镜、星星点灯和帐篷篝火、铁牛轰鸣和稻浪翻滚……最能激发人的诗情画意,周文龙与生俱来的灵气和对美的向往追求被这片神奇土地激活了,滔滔淮河培养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毫无悬念地在北大荒植根发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人到中年再返故乡,三江水与淮河波相和,完达山与凤凰台相映,再吟动听旋律,再谱崭新篇章。然而就在这个初冬之季,先生却遽然而去,文龙欻然归天,何其痛惜!愿周文龙先生天堂无虑,续写华章,再创美篇,快意永远!

      我相信天堂将因为文龙的到来而更加美丽祥和。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韩春:文龙在天续华章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11861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