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陈德丰:赓续传统价值皈依 ——再向革命圣地延安行引发的思考(散文)

  • 作者:网三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0-12 15:13:34
  • 被阅读0
  •   延安,令我魂牵梦绕,心向往之。仲秋时节,重游圣地,

      缘于曾经的央行宣传职业情愫:寻觅传统的价值皈依。是的,植根历史,中国革命最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活剧曾经在这里演绎;感恩造化,曾经的贫瘠之地成为先进思想的硅谷和传统精神的富矿。

      驾车陕北,重回延安,亲近圣地,再读历史。这对与之阔别30载,两鬓飘雪的我,可谓荣幸之至,百感交集。下车伊始,我和家人顾不得鞍马劳顿,赓即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生活、工作过的窑洞……至今枣园、凤凰山、清凉山、杨家岭、王家坪等,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革命前辈戎马生涯的故居,留下了成为历史见证的大量革命遗存,记载着洋溢延安精神的感人故事……今日重温、追思、缅怀,我尽力用“心”解读这部无字的大书,从中感悟艰辛,汲取力量,接受洗礼,寻觅皈依。

      在简陋的枣园窑洞,毛泽东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整顿党的作风》等代表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经典之作,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此前我曾经疑问:历经长征磨难的共产党人横跨1O多个省,怎么唯独在延安扎下了根?在窑洞里我找到了答案:一张木条桌,一把竹藤椅,一根压稿子的铁条儿,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烽火岁月。我仿佛又看到了伟人点燃一盏桐油灯,站在历史的至高点,通宵达旦地构思革命战略的伟岸形象。

      在中共“七大”会址,“延安精神”的录相片里,我看到了毛泽东种地、周恩来纺线、朱德拾粪……的典型镜头,每每如此,一般热血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了头系羊肚白毛巾,手敲安塞腰鼓的陕北汉子扭秧歌高唱《东方红》的壮阔场景;仿佛看到了清凉山上,毛主席登机去重庆谈判挥手之情景;仿佛听到了王家坪外军民一起搞纺线比赛的嗡嗡纱响;仿佛听到了八路军将士为保卫延安而浴血奋战的隆隆炮声。

      在“鲜花开满山、遍是牛羊地”的南泥湾,我看到了延安精神鲜活的写照。当年蒋介石叫嚣“攘外必先安内”,调集数十倍于八路军人数的王牌部队,对延安进行全面封锁,企图把红色政权扼杀在延安。在缺衣少粮的紧迫形势下,三五九旅官兵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倡导,进驻南泥湾屯田垦荒,历时两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陕北江南”,为抗战和反封锁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踏上延安这片热土,我看到了“小米加步枪”铸成延安精神的神奇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把革命从窑洞推向了中原,把胜利的火种从延安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中国!

      党史告诉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取得全国胜利,在长达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延安。历史的眷顾与青睐,成就其在中国近代史不可替代的地位——延安舞台上演的历史活剧,曾经既上牵江山社稷,又下连黎民百姓;既事关中国的前途,也牵动世界的命运;既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沿袭,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演进、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的塑造;既关联着昔日中国的发展方向,也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回眸如歌岁月,走近黄土窑洞,品尝小米干饭,我不由得唱起那荡气回肠的《回延安》……这是怎样的一方圣土,竟让一代又一代人魂牵梦萦,心向往之;这是怎样的一方灵地,竞让人们用真情顶礼膜拜,礼赞讴歌。当我们行进在现代化的立交桥头时,回望历史,延安以其特有的高度耸立在历史的长廊里。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都蕴藏和流淌着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部无字的大书,需要我们来细细解读。

      首先,“延安对话”昭示: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延安对话”,说的是民主党派向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共产党进献诤言的一幕往事。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共产党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就是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唤起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延安对话”振聋发聩,影响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不久,曾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当年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意在告诫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务必牢记“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的忠告;更在鞭策和警示已经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牢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此时,我还想起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的一段话:“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权力是负担时,就稳如泰山。当权力变成一种享受,一切也就完了。”其言也哀,痛定思痛。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惠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常听、爱听、细听真话、诤言、逆耳言,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确保党的事业生机勃勃,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才能有效地防止历史“周期率”的再现……

      其次,“延安精神”拷问:构筑复兴富强的中国梦,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延安精神”特指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和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严守革命纪律、团结战斗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已的精神;破除旧世界、献身新世界的精神。

      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象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困难”。陕甘宁边区当时面积仅几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5000人,何以养活得起数十万军队?靠的究竟是什么?就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之所以能在黄土地上生根萌芽,除了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外,也与延安的特殊“土壤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传统。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世代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民,一向就有一种与天斗,与地斗的拼搏精神,形成了陕北人所特有的忠厚朴实、吃苦耐劳、勇敢坚毅、艰苦创业的品格。共产党人与陕北人民由于利益一致形成了亲密的鱼水关系,延安的优良作风和品质对延安精神的形成,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这片神奇土地孕育的延安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追梦筑梦的新时代,仍然要弘扬延安精神。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即告诫全党:“我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历届党中央总书记都先后来延安视察,提出要动员全党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览古今,艰苦奋斗并不只意味着在贫苦中抗争,它是一种支撑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不畏挫折的品质,一种遭遇坎坷、坦然以对的历练。当今年代,“艰苦奋斗”似乎已成久远记忆,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中国梦”构筑的艰辛历程,改革发展中的种种难题,前进过程中的逆境烦恼,都要求国人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延安金融”启迪:高效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必须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

      “延安金融”应该是共和国金融的始祖。这是我重回延安寻觅并得出的一个答案。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和家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纪念馆设在延安市场沟原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内。大楼的建筑比毛主席、党中央的办公房好(全是石条墙),可以看出当年毛主席、党中央对金融是何等的重视。展出内容有“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创建和发展”、“边币的发行与巩固边区的斗争”、“开展信贷业务、繁荣边区经济”、“坚持自力更生、战胜经济困难”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边区金融”五个单元。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根据地银行旧址。“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再现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光辉历史,是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银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有力地促进了边区农工商业的发展,保障了边区的财政支出,支持了革命战争,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陕甘宁边区银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历史赋予延安“革命圣地”的光荣称谓,延安没有辜负历史的期望,延安人民正是用延安精神来建设新延安。展览还告诉我,在和平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构筑中国梦的征程中,延安人民善于打好“三张牌”——金融牌、老区牌、黄土牌。延安除了人民银行,工、农、中、建,农发、邮储、信用合作等商业银行,及地方股份制金融机构之外,正在积极引进包括华夏等其它股份制金融机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政府已经将金融元素融合于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之中,为金融真正扮演好“现代经济的核心”的角色,搭建了“海阔凭鱼跃”的平台。

      重回延安,所见所闻,不难预言:延安正在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三地”建设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已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宝塔没变,延安面貌全变了……”——这是与我邂逅年逾九旬的“老延安”发出的由衷感慨。是的,我要说与三十年前相比,延安天变蓝,水变清,山变绿,城变靓,人变富……

    【审核人:雨祺】

        标题:陈德丰:赓续传统价值皈依 ——再向革命圣地延安行引发的思考(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10588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