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铁路春运刍议

  • 作者:盐如玉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1-03 17:17:06
  • 被阅读0
  •   1、普通意义的春节旅客运输由来已久,但升格为国家交通现象的“春运”,却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因为高校学生放假与返校,因为在外工作的职工探亲与返程,致使春节期间客流相对加大,列车会出现短期的拥挤现象,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春节旅客运送一直都是铁路系统的阶段性重点工作。但是,仅凭学生和探亲两股涓涓细流,不足以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不足以形成轰轰烈烈的国家交通现象。1979年1月16日的《成铁工人》(《西南铁道报》前身)报道,当年的春节旅客运输工作即将开始,预计每天发送旅客16万,最高峰可达22万。报道既没有提出春运的具体方案,也没有确定一个起止时间,更没有相关的后续报道。

      到了1980年,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1月19日,由《成铁工人》更名的《成都铁道报》报道,当年春运从1月27日正式开始,3月6日结束,为期40天,预计发送旅客780万人次。3月22日该报报道,当年春运胜利结束,实际发送旅客818万人次,最高日发送达27.3万。由此可见,出现在1980年报端的“春运”,与1979年以前的“春节旅客运送工作”,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春运,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运输工作。

      从那以后至今,近40年的春运,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举国关心春运、议论春运、思考春运、服务春运。春运,一跃而为规模宏大的国家交通现象。

      2、波澜壮阔的春运现象,是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碰撞的产物。

      春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亦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此集中、如此规模的人口大流动,只能发生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华大地,只能发生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中华大地。

      历朝历代,中国人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固守着土地和家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日里精打细算、勤俭度日;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起来喝酒吃肉,轻轻松松就实现了团圆。建国后的前30年,计划经济把农民限制于土地,人口的流动性同样不大。

      当历史车轮旋转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改革和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把逐步转变着观念的亿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怀揣着好奇与梦想,从乡下走进城市,从内地去到海边,用一双被锄把磨出老茧的大手,第一次捏紧了扳手和管钳,开始挣一些种庄稼之外的收入。他们规律性地选择在春节团圆后集中出行,而在来年春节前集中返乡与家人团聚,这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流与既有的学生流、探亲流交汇,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每年两次人口大迁徙。

      农民工的大规模出行是为了挣钱,为了脱贫;农民工的大规模返乡是为了团聚,为了亲情。因此,由这两次大迁徙形成的春运,是市场经济的现代意识,与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相碰撞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开放伟大实践的必由之路。

      3、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春运的地位和重量,远远超越“湖广填四川”和“闯关东”。

      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和自清朝末年开始的华北地区农民“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人口大迁徙,都对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生在当代社会的春运,时代背景、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都有别于“湖广填四川”和“闯关东”,而规模和收效更不是那两次迁徙能够相提并论的。从最初的一年几百万,发展到一年几千万,最后达到每年上亿的农民工队伍,在遥远的东西部间持续几十年来回奔波,对东部地区的加速发展贡献出了不容忽视的力量,对西部地区的脱贫致富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春运为国家搭起了一座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地区差别的钢铁桥梁,为民族搭起了一座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与生活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钢铁桥梁。由此产生出的经济的、特别是文化的意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还有待实践继续检验,还有待历史和后人评说。

      这样的春运,一定要写进中国交通史;这样的春运,一定要写进中国当代史。这样的春运,写进历史教科书,是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4、铁路春运大潮由农民工掀起,铁路春运与农民工命运紧密相连。

      从农村进城的打工者,在被社会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贴切的名字叫“农民工”。而铁路因为具有运距长、运力大、安全系数高、票价相对便宜等特点,毫无疑问成了出行农民工的第一选择。过完年,当那口想了300天的酒喝下去后,当那块馋了300天的肉咽下去后,当那缕憋了300天的亲情释放出来后,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又活泛起来,又飞回到了城市的工地。

      于是,农民工们咬紧牙关、打着酒嗝,从十乡八村再次不约而同汇聚到火车站,拼死拼活挤上一趟火车,携手并肩共同创作出车站人山人海,车上水泄不通的壮观景象。人们给当代中国的这一宏大奇观,戴上一顶“铁路春运”的桂冠。所以说,持续几十年汹涌澎湃的铁路春运大潮,由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强大生力军——农民工掀起,铁路春运与农民工命运紧密相连。

      5、铁路春运的组织与指挥,书写出了一部交通运输组织的百科全书。

      中国铁路有一个难听的雅号叫“香烟铁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铁路总里程仅有5万多千米,人均半根香烟长。客车席位不足200万个,满足不了春运一半的运量。客运车辆、售票窗口和候车场地严重不足,各种设施设备更为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低下,安全隐患严重,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不到50千米/小时。就在这样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下,中国铁路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气概,勇敢站出来,发扬“蚂蚁啃骨头”的大无畏精神,硬着头皮担当起了长途旅客运输的主力军重任。

      春运期间,铁路企业施展浑身解数,挖掘运输潜力达到极致。为弥补运力不足,实行停货开客、停短开长、北车南调;为弥补车体不足,实行棚代客、卧改坐、加边凳。为了尽可能多开列车,停止全部线路施工;客运人员不够,从其他系统抽调快速培训上岗。为保证春运秩序与春运安全,实行“领导包线、处室包站、干部包车、专业包点”,全员春运,责任到人。一切以春运为本,一切服从于春运,一切服务于春运。

      为了多拉一个人,为了多开一趟车,铁路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燕口夺泥、佛面刮金,想尽了一切可能想到的办法,奉献出了他们全部的知识和智慧。毫不夸张地说,组织和指挥过春运的铁路工作者,能够轻松解答世界上关于铁路运输组织的任何一道难题。

      6、对于当年的旅客,铁路春运既寄托着他们五彩缤纷的梦,也承载着他们不堪回首的痛。

      运能与运量的巨大矛盾,持续的严重超负荷运转,跟春运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困难造成的后果,对于旅客来说,就是出行特别难,就是旅途痛苦不堪。

      当实现了从家乡到工地的位移,接下来的300天,农民工们可以安下心来努力挣钱;当实现了从工地回家乡的位移,接下来的短暂时光,农民工们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要实现这两次位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铁路春运,见证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中国老百姓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首先,买票最难。铁路总共就那么几节车厢、就那么几个座位,最初的春运,还只有那么几个售票窗口,要想买到那张指拇宽的车票,实在是比登天还难。而对于归心似箭的打工者,春运火车票是比牛奶和面包更必需的消费品。于是,他们怀揣着希望,从四面八方涌向火车站,汇入波涛汹涌的人海中,排进绵延好几里地的买票队伍里,日以继夜在寒风冷雨,甚至冰天雪地中苦苦坚守。那些空气恶浊、拥挤不堪的场面,广角的照相机镜头都无法装下。排了好几个通宵仍然一无所获、一票难求,于是“黄牛党”、票贩子趁机出笼浑水摸鱼,他们丧心病狂地成倍加价出售,进行罪恶的倒卖火车票犯罪活动。于是,打击“票贩子”成了春运期间,铁路公安系统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上车最难。好不容易买到一张5天以后的车票,候车室挤不进,只能逗留在车站附近。白天四处闲逛,晚上露宿广场。闹不好就冻出病来,闹不好就钱包被盗,闹不好就小孩丢失。好不容易上了站台,看到了绿皮火车,如同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胸中再次燃起理想和希望之火。就背包打伞、拖儿带女一阵疯跑,殊不知一跤跌下去就很难再爬起来。曾经发生在春运中车站站台上的旅客踩踏事故,给国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此外,因为车厢爆满,手里紧握无比珍贵车票,却最终没能挤上车而失声痛哭者也大有人在。

      第三,旅途最难。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其实是又开启了新的受罪历程。定员120人的硬座车厢,像沙丁鱼罐头样挤压进了近400人,狭窄的厕所里,不可想象地塞入了十多人。那些300多人蜷缩在一节连厕所都没有的闷罐车里,恶浊的空气都珍贵得满足不了呼吸的需要。沉闷在这样的车厢里,一动不动几个昼夜熬下来,憋出了精神分裂症的旅客,突然掏出含辛茹苦一年挣得的人民币尽数抛撒,甚至突然抽出刀来乱砍,严重威胁着旅客的人身安全。

      当年春运中的旅客,从出门到进门的每一环节,没有一事不难,没有一时不难;从出门到进门,人要脱层皮,体重减几斤。当年农民工的来去往返,都是一趟趟血泪相伴的痛苦旅行。每一位乘坐过当年春运火车的旅客,都一定会终生难忘那一个个不眠之夜,都一定会终生难忘那一幕幕惊心动魄。

      7、春运是场大考,它考验着铁路人的忠诚,考验着铁路人的意志;春运是场持久战,它挑战到了人类的生理极限。

      铁路是部联动机,严重超负荷的春运,残酷地磨损着这部机器的零部件——设施设备与铁路员工。一年春运下来,铁路设施设备损坏极其严重,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必须来一次全路大规模的春检春修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而春运中铁路员工的劳动强度,完全挑战到了人类的生理极限。好多有关的劳动保护条例不得不废止。客运、车辆乘务员普遍实行套跑,在长途车水泄不通的车厢里熬了几天几夜下来后,不是抓紧回家休整,而是马不停蹄再上短途车继续熬煎。车站职工熬了一个通宵,早晨下了正班接着再上副班,到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广场上去维护秩序。公安干警天天不能着家,猫在车站夜以继日连轴转。售票员一屁股坐下去就是16个小时,一天要售出2000张车票,要说上万句话,要一张张收点进20万元人民币。为了省出上厕所的时间,他们整日里口干舌燥却连口水都不敢多喝。春运,有好多员工累倒在岗位上,爬起来接着再干;还有一些员工,倒下去就没能再站起来。1989年2月19日,后来被追认为烈士的贵阳客运段列车员王匀玲,为制止凶杀保卫旅客,光荣牺牲在了春运的岗位上。像王匀玲一样,为春运负伤、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铁路人,几乎每年都有。

      为了多卖一张票,为了多走一个人,为了旅客的安全,为了铁路的尊严与声誉,投身春运的铁路职工,表现出了他们极高的职业素养,表现出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奉献出了他们的全部情感和浑身力量。

      艰难困苦的春运,是铁路人永远忘不了的疼痛,也是铁路人永远忘不了的骄傲。要问最深刻的记忆,要问最辉煌的业绩,要问最累、要问最苦、要问最委屈、要问最荣耀……铁路人的响亮回答,无一不春运。迄今为止的铁路之最,除去高铁,很少不是发生在春运之中。

      “人家过春节,我们干春运。”春节与春运,仅有一字之差,可在铁路人的词典里,在铁路人的情感中,内涵却相去万里。

      8、铁路春运,彰显出“人民铁路为人民”根本宗旨的最高境界。

      当年艰难困苦的铁路春运,不但考验着铁路的运输能力,更考验着铁路的服务品质。“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在春运中彰显得最为充分、最为难能可贵。为了担当春运,铁路挖掘出了全部的运输潜力;为了春运安全,铁路竭尽了自己全部的安保能力。为了搞好春运,铁路组织了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旅客提供各类帮助,开展了以“服务旅客、创先争优”为核心的一系列便民利民活动,建立起了诸如“爱心绿色通道”“母婴哺乳室”等各类服务项目……春运中,发生了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春运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服务品牌和服务明星;铁路春运,得到了广大旅客的充分理解;铁路春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铁路春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要问什么是春运?铁路人这样回答:别人回家我出门,别人团聚我分离,别人休假我加班,别人慢品好酒好菜,我冷硬盒饭充饥,别人家热气腾腾,我们家冷锅冷灶……总之,一切都与他人对着干,一切都与传统对着干,一切都与家人对着干,一切都与自己对着干,一切以搞好春运,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9、铁路春运,为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参照,奠定了基础。

      铁路春运,是运能与运量尖锐矛盾的极端表现,暴露出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它让中国铁路人感到了压力,它让中国铁路人静下心来作举一反三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思考,让中国铁路人看清了自己肩负的重任,看清了自身能力与实际需要的巨大差距,同时,也看清了努力的方向,激发了他们追求铁路发展的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艰苦卓绝的连年春运,高强度锻炼了队伍,高强度培育了人才,提升了铁路人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格,孕育出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时期铁路企业精神。今天蓬蓬勃勃的铁路跨越式发展,反思春运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毫无疑问是其重要的动因;今天蓬蓬勃勃的铁路跨越式发展,经历过春运磨炼的职工队伍,毫无疑问是其中坚力量。

      10、春运虽然还在路上,但它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终有一天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长期以来,中国铁路以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在运输指标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中国铁路是公认的世界上运营效率最高的铁路,而每年的春运,又是中国铁路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所以说,中国铁路的春运,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中国铁路的春运,必将在世界铁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但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路网的扩张和科技的进步,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当年铁路春运人满为患、触目惊心的紧张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提起春运,人们不再那么担惊受怕,不再那么谈之色变。春运的困难程度和社会关注度,已经走过了它的产生、发展和高峰阶段,开始进入逐步回落和更趋理性的平稳历程。

      因此,面对今天的春运,我们在战术上还需继续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可以在战略上予以藐视。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春运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春运的概念必将逐步淡化,春运的硝烟必将逐渐散去。春运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总有一天会像牵引动力的蒸汽机车一样,在不知不觉淡出人们的视野。到那时,年轻的旅客坐在舒适的车厢里回家过年,就跟平常出门一样轻而易举、轻松愉快,他们或许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作春运。到那时,“春运”仅仅会神圣地保留在我们这一代过来人刀刻的记忆中,仅仅会神圣地保留在记载中国改革开放宏伟大业的历史典籍中。

      为了让这一天更早到来,我们还需一如既往,把今年的春运做得更好。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铁路春运刍议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758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