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扎根乡土,坚实文学创作的脚步

  • 作者:平鹏云山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2-06 00:10:59
  • 被阅读0
  •   《小脚步》是朱爱华的处女作。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质朴的文笔,记叙亲情、友情,描绘乡土风物风情,抒发游历风景名胜的感受,反映现实生活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文字大多耐人咀嚼,有种淡淡的清香。

      大约五六年前,在一次文学采风活动过程中,我始与朱爱华相识,慢慢熟知她的为人与秉性,也较多地阅读她创作的小说、散文、地域文化研究文章。

      朱爱华来自鄱阳湖畔一个美丽的乡村,“心中始终荡漾着湖水的浪花”。那浩渺的湖面,辽阔的草原,摇曳的芦苇,紫色的花海,翱翔的鸥鹭,还有那故乡的竹山、榨树林、板石桥、老碾屋,以及故乡独特的车子灯、黄金茶、水菊粑、上元节祭祖仪式、神牛神马传说,无一不承载着她对乡土的依恋与对乡土文化的钟情。她笔下的《故物难固 风骨永存》、《毕家茶及神牛神马的传说》等,将乡士风物风情娓娓道来,饶有风趣,使人感触到一个挚爱乡土的赤子之心的律动。

      《小脚步》最具亮色与温度的部分在于叙述亲情、友情的那些作品:写外婆(《白雪纷纷何所似》)、写外公(《那道美丽的弧线》)、写奶奶(《风中的水仙》)、写母亲(《心结》《房子》)、写父亲(《秋日流金》)、写婆婆(《当家》)、写饶姆妈(《替我看世界》)、写刘姆妈(《夕阳并不真的很美》)、写老艺术家邱先生(《那个傻老头》)等。作者沤心沥血,精心构思,力求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让他们真实的人性立体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雪纷纷何所似》是“献给这世上唯一喊我宝宝的人”的精品力作。纵使读者将它当做短篇小说来阅读,也无可非议。“外婆是旧社会最低层又有幸活下来的人。没有英雄事迹,没有千古文章,甚至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娘家”。“她的前生与后世都让我牵挂,她在我的心里是传奇,是风标”。外婆从小给地主刘老太家当童养媳,不幸那个不争气的“新郎”不及成人便夭折。克夫的罪名便落在这个女人的头上。婆婆百般凌辱虐待这个“罪人”。外婆受尽三世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与委屈,也砺炼了她非凡的坚韧、良善、睿智与宽容。外婆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她热爱生活,悯怜众生,既使对待曾经严重虐待过自己的“婆婆”刘老太,也因时代的变迁与角色转换,而予以宽恕,不计前嫌。对“日渐衰老的刘老太和她多病的二儿子心生怜悯”。她认为人与人的交集是一种缘分,一生一世的缘。对于过往,她异乎寻常地叹息道:“毕竟在那家呆过,好歹都产生了感情,好事坏事心里都有痕迹,根本抹不掉。半世都过了,还念着的人,这就是缘分”。外婆不想让仇恨的种子生根发芽,她要及时对它铲除,不让它在儿女身心上蔓延,她希望人们都开心快乐地过日子。人性有如多棱镜,会折射出缤纷的色彩,其中有种温柔的色相叫良善友爱、宽怀大度。我们从《白雪纷纷何所似》一文中,可以领略到人性的光辉。

      同样,《替我看世界》叩击读者的心扉。那位“八十又四的饶姆妈”,一生遭受重重劫难,顽强生存,直面人生。她出生在鄱阳县城的医生家庭。乡下人习惯称城里人为饶州佬,对下嫁到乡村的女人自然称为“饶姆妈”。其实,这位女人有个华美的名字——吴锦绣,然而,“村里从来没有人叫过她的大名,或许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她有过这么好听的名字”。饶姆妈幼年失怙,年轻时离异携女改嫁到乡下,中年时长子病故,小儿子因没有文化婚姻受骗、生意上当。这些倒霉事,使得饶姆妈无比懊恼,身心疲惫。但在暮年时似乎顿悟到什么,她反反复复跟”我”叨唠着:“你宝叔托梦给我,娘要替我看世界……” 这位替儿子看世界的饶姆妈“独自一个人住………自己打井水洗衣,做饭,养鸡,养狗,养猪,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脚步,在邻居家的空地里种菜,尽自己所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面对这位替儿子看世界的“鲜活的她”,作者心头哽咽,无比悲怜,又无比崇敬。读到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难道我们读者会无动于衷吗?平凡人的人性与品格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面对人生挫折,面对人生苦难,饶姆妈能给我们什么启迪?

      当下,众多文学杂志社、网络文学平台热衷组织文学爱好者或写作潜力股去游山玩水,言之为”采风”。朱爱华自然兴致勃勃参与其中,也当然留下了像《醉倒在耄耋老人怀里》、《不灭的窑火》、《我在哪里寻觅你的芳踪》、《莲花山印象》、《无念之念》、《山有木兮》等之类游记散文。我一直认为这类散文实在难写好,易流于精致讨巧的浅薄与浮华空洞的虚弱,而不顾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与对内心世界的澄思。尤其是在所谓大师的典范引领下,写手们基本上走文化大散文的路子,或大量收罗采风地的人文掌故,吊书袋子;或搜索枯肠,有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式,唯文句之美而为之;或无端抒怀,大发议论,虚情假意,矫情袭人,为赢得采风地的当事方与读者欢心。确实,这类把戏能使一些人赏识,既可以增长一些文史知识,又可以领略丽词佳句的曼妙灵动。可是,读者久而久之,便会觉得败胃口,迷心智。这无关什么审美疲劳,关键在于它的内容内涵稀薄,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真情实感。朱爱华的这类散文总体上没有摆脱文化大散文的窠臼。当然,由于朱爱华是对故乡眷恋至深的女性,所从她的游记散文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采风地与自己的故乡勾连起来,这倒也是一个可取之处。譬如,她在《莲花印象》中,将眼中景、心中意与自己村子里老人对在那艰难岁月中去挑军民水库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联系起来,使得文章有了一种往事如烟的苍茫感。又譬如在《我在哪里寻觅你的芳踪》中,我“撑一把雨伞在青石板上,晃晃悠悠,硬是把曾经的军事重镇走成了江南水乡”。不经意间,作者发出了“饶州古城,古码头,我在哪里寻觅你的芳踪”的喟叹,言外之意昭然。再譬如《无念之念》,作者尚能不赶“时髦”,与众多作者一样去大谈无念岛景区的诗意与禅意。因为她对这方土地太熟悉了,太了解了。我们中间多少人哪个不是凡夫俗子,有的甚至耽于声色,即便来到无念岛,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比丘,秽谈冲破藩篱,心不染尘的经文,自欺欺人,可笑得很。作者老老实实地内心独白道:“身处无念岛,心却如此不安分,我们如何才能够强大到直面人生?”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每个人无须扭扭捏捏,遮遮掩掩,以一颗勇敢的心去接受现实。自己才是自己的“佛”。朱爱华头脑是清醒的,她也不想骗人。

      生活永远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正如大自然中蕴藏着泥沙、粘土、“高岭”、紫砂、玉石等各种金属矿脉,经匠人之力,埏埴,雕琢,熔炼,营构,人间才有了彩陶,玉龙,司母鼎,太阿剑,兵马俑,唐三彩,元青花,紫沙壶,才有了醉翁亭,章柳台,黄鹤楼,滕王阁,未央宫,圆明园,才有了伟大的万里长城。只有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经文学家的“埏埴”、“熔铸”,才会有诸葛亮,曹孟德,周公瑾,鲁达,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梁山伯,祝英台,阿Q,祥林嫂,康大叔,闰土,翠翠等等永恒的文学艺术形象感动我们一代又一代读者。不深入生活,不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的现实状况与精神世界,哪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要想成为作家,必须生活在现场,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去观察,去体验,去提炼,去升华。在伟大的抗疫、抗洪斗争过程中,朱爱华没有缺位,她捐资捐物,奉献爱心,践行挚爱乡土关注众生的初心。她在《春天与希望》《炉火生生不熄》《能否与之为友》《宁静》等散文中较生动地反映了灾难袭来时乡村的表情与人世况味,接地气,有人性,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息。

      朱爱华为人低调,虚心好学,积极上进,她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取名为《小脚步》,很是中肯,但不自卑。我认为,作者既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跨了一小步,只要作者能坚持扎根乡土,深入生活,坚持不懈地往前走,就一定能迈出一大步,闯出一片新天地。

      朱爱华嘱我为《小脚步》作序,通览全卷,聊发如此不成熟的感言,权且为序。

      2021年4月3日于会通斋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扎根乡土,坚实文学创作的脚步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613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