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心河流淌》里读懂马鞍山

  • 作者:圆圆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2-14 16:46:14
  • 被阅读0
  •   题记——

      孙仁寿先生是笔者34年前的高中历史老师,我是他教的最后一届学生。不久,他就调离教师岗位,去了市委宣传部。之后,他从政、从企直至退休,我们再无联系。感谢强大的朋友圈,一直有孙老师的圈粉分享他在全国著名微刊《同步阅读》文学平台的各种文章。我们也慢慢知道了老师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生经历。纸媒时代,我们师生曾分别有文章出现在某一份报纸上同版同框的经历。网络时代,我们又因同样的兴趣爱好隔空致意,互相点赞分享。对于坊间一直称呼他为“孙老”,我一直感到难以理解,因为孙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当年意气风发,正当壮年的样子。直到不久前,我们师生阔别30多年后的一次线下交流,我们才真的知道岁月的无情,才知道,我们的老师真的老了。还有几天就是我们孙老师66周岁的生日,这个生日过去叫“耆寿”,是指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颐享退休幸福生活的寿辰。在这里,学生谨以此文表达老师对自己文学启蒙的敬意,并祝我们的老师生日快乐,六六大顺!

      2021年的5月份,我接受过一个北师大的纪录片摄影团队关于“马鞍山城市记忆”的采访。马鞍山已经建市65周年,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城市,关于这个城市曾经的建设者,记录者,他们有一个很宏大的采访提纲,他们一直想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试图去解读这个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想手中的这本孙仁寿老师的《心河流淌》正好符合了他们的采访意图,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本书,读懂这座城。也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一个几乎和这个城市同时成长起来的退休老人个人成长的心灵史,也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一个普通家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去感叹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乡土教材。

      《心河流淌》是孙老师退休后的散文合集,也是全国著名微刊《同步悦读》文学平台推出的首部个人作品集。

      这本书基本上收集了老师退休后的各种回忆文章和部分游记。正是有了岁月的积累与积淀,加上老师人生阅历的丰富,文章有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孙老师不愧为历史专业出身,他的字里行间一直保存着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并努力寻求历史发展的温情一面。老师经常引用老人家的一句话“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通过与老师的文字和线下沟通,老师的豁达与爽朗一直打动我。孙老师最初的职业是授道解惑,后来即使不再从事教师职业,他依然用手中的笔宣传正能量,展示人性的善。

      无论是对父母、爱人及子女的亲情,还有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曲折进程的惋惜,抑或他在世界各地游览后对各地风土人情的历史追问——那是类似于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因此,我认为该文集是孙老师一部个人的心灵史,一部家族的百年家史,也是我们这个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史。

      1949年的春节前后,孙老师祖籍地安徽无为迎来了一支解放军队伍,他们的前身就是在这里坚持了八年抗战的新四军第七师,只是这支队伍壮大了许多,队伍里的一位解放军干部就是多年前随新四军北撤的孙老师的小爷爷。人民子弟兵又回到了家乡,家乡的人们自是欢欣鼓舞。孙老师的父亲就在其叔叔鼓励下参加支前工作。军民团结一致,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的鼓舞下,大家都在做好渡江前的准备工作。这年春天,一声炮响,百万雄师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江南小城当涂迎来新生。

      在欢迎解放军进城的人群中,孙老师的母亲在队伍最前列敲打起欢庆的腰鼓。身材高挑,且面相清秀的母亲轰动了整个当涂县城,也吸引了那些风尘仆仆,千里奔袭的大兵,当然也有跟着解放军渡江后,一路推着独轮小车运送物资的父亲。

      那一刻,这个城市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那一刻两个年轻人也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新的征程。父亲留在了这座城,若干年后,迎娶了孙老师的母亲。1955年底,孙老师出生在当涂小县城。1956年,当涂县城的北乡,一座新型的钢铁城市——马鞍山析出成立。这座安徽省最年轻的城市吸引众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支援建设。于是,还在襁褓中的孙老师被丢给了外婆抚养。年轻的父母用汗水和青春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不久,孙老师和外婆来到父母的城市,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父母的忙碌,去见证一座城市从荒芜走向繁荣。同时,他也用轻松的笔调记录自己孩提时的欢愉,青春期的萌动,大时代的激情。

      孙老师下过乡,插过队,又是文革结束后载入史册的77级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当了八年中学教师,做了八年市委机关干部。在90年代又响应号召,到市国有企业挂职做了企业老总。他经历了90年代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阵痛,也见证了许多企业在市场大潮中的涅槃重生后的辉煌。退休后,他和妻子继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真正做到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作为一位50后,孙老师几乎是和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不仅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也是这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孙老师的文字细腻而绵长,记录的几乎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他自称是“半个文化人”,对晚辈而言,我们只能是仰之弥高了。正如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仁者见仁》的序言作者,本土著名作家戎林先生经常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作家一辈子都是在写自己。他写自己的成长,也写到了在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他享受到了父母之舔犊之情,爱妻的相濡以沫,女儿的关爱有加,老师的谆谆教诲。同时,他也是爱的传递者和施与者,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帮助板车师傅推货,且常年不懈,得到了社会和校方的点赞,少年施乐的善举得到肯定,一颗善良的种子从此埋下。

      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退休以后的全力以赴,我们这个城市的爱心车队慈善活动是在孙老师的支持下得以推动的。马鞍山爱心车队一直是我们这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而这风景的背后则一直闪耀着老师忙碌的身影。

      孙老师自称暖男,他的很多女学生多年后跟我们这些傻男生透露:孙老师的形象就是他们未来择偶的样板和标准。孙老师的温润如玉、谦谦君子之风肯定是遗传自他的父母。在他诸多的亲情散文中,总是绕不开他的漂亮母亲。无论是鼎革之际,那个在迎接解放军入城的手拿红绸,敲打腰鼓,婀娜多姿,惊艳一座县城的芳华正茂的小姑娘,还是多年以后的1970年代初,即使已经成为多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一张朴素的照片放大、着彩摆放在解放路工农兵照相馆橱窗里供人观赏。在那个美还属于禁忌的年代,母亲的打扮为成为这个城市众多年轻妈妈偷偷模仿的时尚对象。作为一名学校就在照相馆边上的中学生,孙老师也会招来女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就是那个漂亮妈妈的孩子。孙老师的文章里没有表露他当年的心理感受。但多年以后,新婚的师娘却偷偷地告诉他,当时,女同学们都很喜欢那张照片,她没想到,这位漂亮妈妈会成为自己的婆婆。

      就是这样一位美丽的母亲,却在最好的年华早逝,成为老师心中一辈子的隐痛。在本文集的篇首《一件未织完的毛衣》(点击标题阅读原文)就收录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文中以一件母亲为舅舅未织完的“毛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了兄妹情深,母子、母女之间的不舍。母亲去世后,老师将母女接力织好的毛衣送到病榻上的舅舅面前,“大舅将毛衣拿在手中的那一刻,他用那双并不灵动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抚摸着,仿佛在抚摸妹妹的脸,抚摸妹妹的手,生怕惊醒了熟睡的妹妹,生怕弄脏了毛衣。‌一生刚毅,从不轻易流泪的大舅,突然间,将整个脸埋在那件藏青色的毛衣中,象一个委屈的孩子似的,放声痛哭。那哭声惊天地,泣鬼神。那哭声令我们在场的亲人,为之而心碎。”——这样的段落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即使笔者已经在朋友圈看过多遍,但在复述敲打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泪水依然模糊了我的双眼。该文多次被选送为本地中学乡土教材供学生们阅读,阅读课上的孩子们再次感受到这人间大爱,哀痛不已——这是文字的力量,亲情的力量。

      在《追忆告别恩师的那个夜晚》(点击标题阅读原文)一文中,作者记述了自己的恩师在弥留之际想见自己一面。在那个秋日的雨夜,夫妻二人接到电话后,立即起身从城市的最南面到城市最北面的医院,一直骑行了二十多公里,但赶急赶慢,还是未能见上恩师一面。赶到病床前,医生已经开始清理抢救设备。夫妻二人懊悔不迭,不顾一身雨水,跪倒在地放声大哭。当医生知道他们是师生关系时,既感动又敬佩。虽然他们没有见到老师最后一面,他们还是执弟子之仪,为恩师擦拭身体,给老师换上他最喜爱的中山服,与这位亦师亦父亦友的老人体面且有尊严地告别。这是怎样的师生情啊。

      这里就不剧透老师的美文。孙老师史学出身,撰写身边琐碎事的同时,又不忘记作为一个曾经的史学工作者,发掘历史背后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手捧这本书,按图索骥,去慈湖江边看楚霸王不肯过江东的马鞍山,去采石矶虞允文大战金兵的古战场;去花山看看沙塘的变迁,去解放路看看当年的“马鞍山王府井”商业一条街,还可以沿着毛主席两度视察马鞍山的幸福路上,去看看九号高炉。

      这本书是作者一生成长的编年史,是这座城一个普通家族在历史大潮中,砥砺前行,在爱的路上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美好品格的历史,也是我们这块古老土地上一座美丽新城的最壮丽的发展史。

      我们庆幸,在快餐式的碎片阅读时代,依然还有那么庞大的一群人一直在坚守最初的文学梦。虽然,圆梦的载体有所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还能感受到老师心灵与时代共振,激情携岁月无减。

      在同学群里,孙老师每天都会发一段诗句与同学们共勉。因为他当年是我们文史学社的指导老师,曾带领我们去走访过学校不远处的刚刚发掘的晋代古墓,曾带我们骑行数十里去当涂大青山去拜谒李白墓。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孙老师实际上在30多年前就超前实践了。我们在他眼里永远是当年那些个不谙世事的小作者们,其实,他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也已经开始享受起快乐的退休生活了。这里选一段老师自拟的对联:品似云霞求静洁;诗如露雪要清新。

      云霞之静,露雪之清——正是人间好风景。这是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一段话改变而来: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是老师退休生活的自况。铅华洗净,人生的静谧值得品味。繁华已过,岁月的静好需要珍惜。我们也祝愿我们的老师,退休生活幸福美满,且佳作不断,期待老师的下一部作品集能很快与关心他的作者们见面。

    【审核人:凌木千雪】
        上一篇:走后门
        下一篇: 闺阁趣佳人

        标题:《心河流淌》里读懂马鞍山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6532.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