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红楼梦·34』笞挞之下的悲情

  • 作者:哈哈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2-17 00:11:51
  • 被阅读0
  •   一

      此为《红楼梦》三十三回笔记。

      承接前一回金钏投井之事。金钏之死是本小说情感的一个重要转折:一是预示着大观园里众女子悲惨的命运;二是与宝黛二人情感表白的高潮相重合,意味着这段情感隐藏着的是一场不幸的结局。

      而王夫人在这件事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她虽对金钏之死表示愧意和悲伤,但她是站在阶级的立场和伦理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她赏给了金钏母亲五十两银子,几件衣服,一些手饰。从现代社会的法制观念来看,这应该算是对金钏之死的补偿,但从人的角度上而言,一个丫头生命却可以这样轻描淡写地打发了?小说里写道:“金钏的母亲磕了头,谢了出去。”有时候我读到此处,就会感叹生命可以这样卑微和下贱!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民贱如草。所以自古以来称小老百姓为“草民”,但当这些野草蓬勃发展的时候,却可以覆盖整个大地。作者对于金钏之死如此着笔,也许暗指当时社会中对人的关怀可以这样无情与冷漠。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缺少对人生命的基本尊重;当局者如果缺少对人民的真正关怀,我想这样的社会一定也是冷酷的,毫无道德底线的,当然就更没有真正的诚信和仁爱可言。

      然而当贾宝玉听说金钏投井之后,却表现得非常难受:“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如今见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明白了,只是怔怔的站着。”从这里似乎又可以让读者从那冷漠的人情社会里看到一丝希望,让一颗寒凉的心感到一点点温暖。

      ——也许,此时的贾宝玉正代表着那个社会的某种期望的火种。因为他有人性的真实,也有对人的尊重。在物欲横流的虚伪社会中,大众眼里只有金钱利益的时候,这一点点尊重和人性的温暖显得多么地难能可贵!

      二

      正当贾宝玉为此事闷闷不乐,长吁短叹之时,出门便撞见了自己的父亲贾政。其父见他如此垂头丧气,又联想起刚才见贾雨村时那种冷淡的形态,自然心中早已不悦。

      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的嗐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那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仍是委委琐琐的。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是什么原故?”

      贾政的这些话,展示了普天之下中国众多父母的传统思想。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父母常教育我们要多学见识,结交社会上有名望的人,这样将来在社会上才能左右逢源,有一个好的前程。后来想想,这些思想不正是儒家入世的人生观么?中国走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经过一代代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断地改变它最初的精神,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它在中国人的思想元素里枝繁叶茂,难以去除。

      更不必说像贾政这样一个从小就接受这种正统思想教育的儒官。在他的思想里,所有人的行为都以所谓正统的思想来评判: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有固定的秩序和规矩。他尊崇儒家经典,推崇八股文章。其实贾政的形象,已经完全是一个儒家的道学士。他在任何时候都代表着一种正统的礼教、权威的精神。

      正因为此,在家庭里,他虽作为一个父亲,但却缺少人的温暖,也缺少对家人的亲情,在本小说里,他这个父亲是缺位的。

      所以当忠顺王府的人到贾府向贾宝玉讨要琪官的时候,贾政表现得十分紧张和气愤。从忠顺王府的府官和贾政的态度可以看出贾府与忠顺王在政治上不是一条战线的,甚至有可能还会是政治上的敌人。如果贾政处理不好这件小事,不仅会给贾政仕途带来麻烦,还有可能给贾府带来灭顶之灾。

      但我们从忠顺王府的府官所讲的言语和口气中,似乎也可以知道两个信息:一是自古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包养戏子的事实。就是在当下,那些娱乐圈常常曝出的丑闻里,也少不了掌权者和既得利益者的身影。二是在贾宝玉认识琪官当日,除了冯紫英和薛蟠外,还有妓女云儿。假如排除冯、薛二人的嫌疑,想必应该是妓女云儿把此事说出去的,从而可见忠顺王府不仅包养戏子,也往来于青楼歌妓之间,这样的皇族一样是腐朽没落的,所以《红楼梦》这本小说里,不仅在写一个家族的没落,也在写一个政权的衰败。

      当然,不管怎么说,贾政由不高兴转向了气愤。当他送走忠顺王府的人后,正转身回来收拾贾宝玉,正巧碰见了贾环,贾环添油加醋的告密便把贾宝玉挨打的公案做实了。

      小厮们答应了一声,方欲去叫,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袍襟,贴膝跪下道:“老爷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屋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句,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其意,将眼色一丢,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我们来梳理一下在贾政心里,贾宝玉究竟犯了些什么错:

      一是在面对贾雨村时,贾宝玉表现得不似平常那样潇洒自如,彬彬有礼。这让贾政觉得贾宝玉违背了“礼”的标准。贾府是诗礼之家,如果贾宝玉表现得既热情又有才华,不仅显示出贾府治家有方,也使贾政在同僚中显得荣光和有面子。

      二是贾宝玉与琪官认识,忠顺王府来寻,意思明显地告诉贾政他儿子的品行不端,包养戏子。间接地指向贾政作为一个管理教育的官员,自己的儿子尚且教育不好,又怎么能在朝廷上做一个好官呢?这不正违背了儒家中讲“修身”的道理么?

      三是贾政自认为贾府是正统的书香之家,尊崇儒家的道德规范,是以德治家的典范,怎么可能容忍强奸未遂,逼死丫环的事情发生?这不是说明自己“治家”不严吗?

      所以这三件事使得贾政的情绪由不悦到气愤再到愤怒,他已经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了,可想接下来发生的事,便水到渠成,贾宝玉的这顿挨打,在所难免。

      三

      此时的贾宝玉当然也有预感:“这次会糟,而且不轻。”所以他在房间上急得团团转,想找一个人去贾母那里求救,然而此时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就连平日里一直紧跟着他的焙茗也不知去哪里了。正当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来了一个老嬷嬷,贾宝玉以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哪知作者的写法却令人啼笑皆非: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凶多吉少,那里知道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旋转,怎得个人往里头捎信,偏偏的没个人来,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偏又耳聋,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做“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呢?”

      也不知道是作者在这里故意调侃还是为了提升小说的紧张气氛。这个又聋又哑的老太婆出场,增加了一种喜剧的气息——使贾宝玉的紧张显得更加的无助和可笑。作者这样写似乎又带着一种无奈的讽刺和隐喻: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人生得意时,处处都有朋友帮助,时时会有人呼应着你。而当你真正有难处,需要他们施以援手的时候,许多人不是装聋卖傻,就是退避三舍,远远地躲着你。记得曾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考验一些人是不是你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落难的时候向他借钱,看看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你,愿意慷慨解囊的,那便是你真正的朋友。

      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你锦上添花的人多,能给你雪中送炭的人却是微乎其微。世态炎凉,人情之淡是这个社会经常遇见的事。人海茫茫,大都擦肩而过,能成为你真正朋友的,不过二三,当你遇见时,却要好好珍惜!

      四

      不过,此时的贾政已经气急败坏,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所以他见下人把贾宝玉打得太轻,居然抢过板子,自己亲自动手:

      贾政还嫌打的轻,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呜咽不出。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赶着上来,恳求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轼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众人听这话不好,知道气急了,忙乱着觅人进去给信。

      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伦理道德,贾政几乎丧失了作为父亲的人性,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起了如此的狠手。我每次读到这里,常常想起自己的父亲——

      有一年,我那时候还不过十一二岁,由于调皮,偷了村里人家橘子园里的橘子,被主人家逮住,那人便揪着我去向我的父亲讨要一个说法。我父亲先是狠狠地责备我一顿,然而来人并不松口,于是父亲便去寻一根棍子来准备好好教训我一顿。我见事不妙,撒腿跑远了。后来那人不依不饶,非得要父亲追我回来给个说法,父亲见状便调转矛头直指来人:“人比橘子重要,偷了你的橘子,我赔!孩子还小,不要得理不让人!”后来父亲居然与失主大吵一顿,直到把对方骂得无法开口为止。现在想来,我父亲比起贾政更有人性的温暖,也更像一个真正的慈父。

      然而贾宝玉却没有遇到我父亲这样的人。列位看看,贾政把贾宝玉究竟打得如何地严重: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一片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去,由腿看至臀股,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因哭出“苦命儿”来,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李纨、凤姐及迎、探姊妹两个也都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李纨禁不住也抽抽搭搭的哭起来了。

      王夫人作为一个母亲,自然知道人命比伦理道德重要的道理。在贾府之中,王夫人与贾宝玉相伴的时间更多,所以作为母亲来说,此时她的心里是十分难受的,也是更伤痛欲绝。这就是母亲,她的伟大便在这里体现了出来。

      然而在她哭泣过程中,却念叨着贾珠——那个早已死去的儿子,也就是李纨的丈夫。这其中可以看到两位女性的悲情。

      在王夫人的立场来看,自己已经五十岁了,本来应该有两个儿子可以依靠的,然而大儿子贾珠早夭折了,留下贾宝玉这一根独苗,倘若此时被贾政打死,自己便成了孤家寡人,无依无靠,老来不是一场悲剧么?

      站在李纨的立场看,自己年纪轻轻守寡,仅有一个独子,为了所谓的伦理和贾家的声誉,自己不能改嫁,大好青春守着一个贞洁牌坊,如枯木一般,岂不是又一大悲剧。此时再听见王夫人哭诉到自己的伤心处,不免引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看到自己生命一片死灰,所以她的哭,更可怜,更值得同情。

      站在贾政的立场看,从人的心里特征上讲,人们往往因爱生恨。他或许是深爱着贾宝玉的,只是他作为父亲的这种爱,是站在儒家正统思想上的(如前面贾代儒怎样对待贾瑞),他认为孩子知书识礼,懂得忠、孝、仁、义的道理,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所以贾政的爱,是爱的他心目中的正统,爱的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他不知道,尽管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被奉为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统一的思想纲领,但历史仍然在改朝换代,甚至礼坏乐崩。因为人们追求自由独立,反抗压迫的精神永不磨灭。任何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完全靠一种社会理论,一种思想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很困难的。社会的长治,需要一种公平正义的环境,需要多一些对人的尊重,多一些人文的关怀,那样的社会才能趋于和谐与安定。

      五

      本回围绕着贾宝玉的挨打,叙写了每一个人的悲情。以贾宝玉挨打之事为中心,贾政、贾环、王夫人、李纨,贾母等的表现各不一样。有人因此而痛苦悲伤;有人幸灾乐祸;有人伤心欲绝……然而这笞挞之下,却包含多少伦理道德下的误会与曲解?

      一时间谁能说得清楚呢?

      2022年2月5日金犀庭苑

    【审核人:雨祺】

        标题:『红楼梦·34』笞挞之下的悲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1077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