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潘常春:我读《村庄令》

  • 作者:薛惠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0-27 11:34:44
  • 被阅读0
  •   最近,案头放着一本魏振强先生的《村庄令》,一有空,就抽出书签,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也身临其境了。

      作者魏振强先生与我素未谋面,看其简历比我稍大一点。也许是生活年代相同,笔下的民风民俗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及江淮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前后的人与事,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版本,大同小异。

      作者通过曾经生活了十三年的大司村的人和事,真实记录外婆及村子里小玩伴对他的关心爱护,中小学老师对他的教育培养,解密个人成长史,衬托时代光辉,彰显人性光辉。也许是这个缘故,《村庄令》被列为安徽2023年第一、二季度“皖版好书”,甚至被作为“乡村振兴”题材推荐阅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上去像《水稻病虫害防治》之类简朴封面的《村庄令》,不仅有胡竹峰先生字字珠玑耐人寻味的序,也有潘军先生极具乡村气息的插图,还有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朴素易读易懂的字句。易读易懂的字句在文学创作领域已渐渐被不少名家接受并推广。在《村庄令》里,很难找到故弄玄虚的生僻字眼,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就可从头看到尾。这也可能是有较高发行量的原因之一吧。

      在《村庄令》里,很多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就像我们小时候邻居一样。比如:我最喜欢和菊英放牛,去山上,去跳房子,抓石子,偷甜瓜,西瓜,偷偷地吃,吃完了,再把瓜皮埋在土里。或许,这是作者和玩伴菊英幼年最开心的事吧。

      作者初到外婆家,想念老家的哥哥弟弟妹妹,想念父亲和母亲。无数次在黄昏时候,忍不住朝东边的山岗上望,突然看到非常像父亲的人,挑着一担空稻箩往村子里走来,于是,撒开腿跑到村子的东头,立在堂口边一看,果然是父亲。那份惊喜,作者至今没有忘记,也让读者感同身受。见到自己想见的人,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

      熬糖稀的过程描写足见作者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观察入微。从将洗净的山芋煮烂,到将煮烂的山芋装在悬梁的纱布袋子揉捏挤压,从起初的旺火烧煮,到最后的文火煎熬,满屋的甜甜的味道,闻着都流口水。晚上,实在是耐不住诱惑,偷偷地掀开装满糖稀的坛子盖,用筷子蘸一点糖稀尝尝。这种童年趣事,想必引起很多506070的共鸣,或许你我都有类似的经历。

      作者借助木桶的浮力,胸部趴在横着的木桶上腾出手在水里划动,手脚也就慢慢协调起来,学会游泳的过程描写非常逼真。作者学会游泳后,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摸虾捉鳖,收获的水产品,既改善了作者和外婆的伙食,也增添了作者不小的成就感。

      一群光着屁股的小男人,在池塘岸边,站成一排,一起往水里跳的画面,不仅让作者回味童真童趣,也把读者带进了“记得当年骑竹马”的沉思。那个年代村口池塘就是天然“游泳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水中嬉戏,就是孩子们夏季放学后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也是村子里每日必现的风景。

      二年级上学期,林老师有事,八九岁的作者受托代替老师给同学们上课,语文教认字和默写,数学做加减乘除,作者俨然一位小老师,举手投足,有板有眼。一个外地学生获如此荣耀,实乃开心至极了。作者工作后的第一份职业就是老师,

      或许与代替老师上岗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有一些关系,我揣测。

      第一支钢笔是作者上二年级时,小舅花八毛一分钱买的,大笔帽,通体黑色,即使是去放牛,也要将钢笔别在胸前,极大地满足作者童年时期强烈的虚荣心。当发现刚买两天的钢笔在放牛时仅剩下笔套,最核心的笔尖和笔囊却意外遗失,那种失去心爱之物的懊恼足够作者喝上几壶了。作者暗暗地通过加倍劳动将功补过,外婆一而再再而三地责怪和谅解,第二支和第三支“新农村”牌钢笔的离奇失踪,作者的猜测或许是八九不离十了。作者写道,被人接二连三的“惦记”是大司村给他唯一的恨和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恨和痛早就烟消云散了。

      在大司村陪伴外婆的十三年里,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菊英,一位长了两辈又大了几岁的姑娘,她的勤劳善良和智慧,给了作者在大司村待下去的力量,更或有少男少女情感上的遐想。菊英带着作者放牛,带着作者到邻近几个村看露天电影,让作者久久的回味和满满的感激。好在菊英有较好的归宿,曾经的遐想只能在双方内心深处珍藏。近四十年了,或许有机会见见菊英,聊聊往事,拉拉家常,可作者没有那么做。我理解作者或有见见菊英的勇气,更有放弃见面的无奈。

      作者在模糊的面孔专辑中呈现的人物有十三位,除了菊英外,有领着作者吸烟但又乐于助人的“小外公”家仁;有异军突起,考得全公社中考第一名的矮胯子;有身患残疾吃百家饭的光棍汉鸡爪子;有改邪归正靠拍照赚钱的摄影师;有会讲故事的瞎子老太;有对作者唯命是从的小铁头;有一起”偷”杏子柿子的六三子;有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赠魏振强同学”笔记本的小皮实……

      作者大学毕业当老师了,母亲提议带上小姨娘的儿子宗轩,而不是作者的亲妹妹,这种大义是很多母亲很难做到的。这也是作者的母亲人性闪光点之一。

      事业有成的宗轩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坚强和打拼。宗轩的英年早逝是小姨娘全家及众多亲友永远的痛,特别是作者,看着他长大,带着他求学,眼看工作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又突遇变故,在人生最辉煌时期,黯然离世。作者和亲友们一起花半个多月的时间,帮着小姨娘家料理了宗轩的后事。表弟宗轩的早逝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还有刻骨铭心的痛是听说的,缺衣少食的年代,外公被活活饿死了。所谓的棺材就是两块门板拼接而成,帮忙埋葬外公的乡亲们也饿得手无缚鸡之力,将外公的棺材放进坑里就走了,剩下培土堆坟的事,由同样饿得手无缚鸡之力的大舅独自完成……

      傍晚时分,大舅迟迟不归,当人们找到还没完全堆好的坟边,已经没有一丝气息的大舅,外婆彻底成了村子人眼里的“孤寡老人”。外公和大舅一前一后永远“睡”在了一起。自然的描写,朴素的字句,没有外婆嚎啕大哭的悲痛场面,或许是外婆也饿得没力气哭了。但我猜测,再刚强的作者在写本段时一定会放下笔杆,陷于沉思,乃至泪流满面……

      感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感恩养育的土地,麦穗,稻谷,山芋干……

      作者写道,饥饿像枚钉子,真实存在。外公和大舅饿死后不久,外婆也饿得卧床不起。受求生的本能驱使,八岁的姐姐带着四岁的妹妹趁着夜色,连滚带爬,将生产队麦地“偷”来的麦穗装满四只小荷包袋,在恐惧和饥饿中,母女三人吃下炒熟的小麦粒,补充了元气,外婆又能下地干活了,在开荒得来的小地块里,栽下一棵棵山芋苗……

      作者的老家属和县,一个叫大庄的村子,外婆家属于含山县大司村,相隔50来里。尝尽饥饿滋味的母亲带着邻居往返百余里,在外婆的帮助下,借山芋干度饥荒,次年再还上一些数量稍多一点的稻谷,少不了带些泥鳅黄鳝答谢。既有借牛还马之情,也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之信。还有远嫁和县的母亲面子和里子。面子是母亲在乡亲眼里的威望信赖,里子则是母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美德。

      和外婆一起生活十年二十年的人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但和寡居的外婆一起生活十几年的人不是太多。作者无疑是孤苦伶仃的外婆在有生之年的精神支柱。好在作者知恩报恩,既考取了大学,拥有一个“铁饭碗”,成为家人特别是外婆藏在心里的骄傲,又让寿终正寝的外婆的后事办得体面和富有尊严。大庄村人是善良淳朴和拥有感恩之心的,协助作者一家,将本该安葬在大司村的外婆安葬在大庄村。仅此一点,足以说明作者的父母人品深受乡邻们尊重推崇……

      我以为,《村庄令》的创作是低调的煽情,就像桃花山一样,没有醉人的十里桃花,却有可食的百味野果。

      期待作者不辱助力乡村振兴使命,创作具有现代气息的发展篇《村庄令》续集。村庄在,人未老。乡村振兴,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潘常春:我读《村庄令》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10968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