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平遥古城

  • 作者:小行星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9-10 09:07:53
  • 被阅读0
  •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与四川的阆中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徽州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

      平遥旧称为“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后一千多年时间,这里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朝初年,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扰,政府开始着手修筑城墙。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政府加大力度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此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各位皇帝在位时都曾加以补修,如更新城楼,增设观敌台等。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为迎接皇帝西巡路经平遥,再次大兴土木,还特别修筑了四面城楼,使城池显得益发壮观。规模宏大的城墙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分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为古城,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是后来城市不断扩张的结果。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的众多遗迹,如平遥县衙、日升昌票号、文庙、清虚观、平遥城墙、瓮城、城楼、角楼、点将台、马面、平遥古城门、镇国寺、双林寺等,都是平遥古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见证。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于元明清三代逐渐定型。县衙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衙署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占地26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规整,主从分明,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县衙。

      日升昌票号是平遥古城最大的“钱庄”,它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最繁华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钱庄”用地紧凑,庄内屋舍布局巧妙,功能分明。“钱庄”业务涉及各行各业,其鼎盛时期甚至可以操纵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在欧美、东南亚等地也设有分号,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是我国民族商业银行的一面“金字招牌”。

      平遥文庙,也称孔庙,是祭祀孔夫子的地方。它位于平遥古城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留原貌,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之一。平遥文庙沿袭我国各地传统文庙的格局,坐北向南,规模宏大,形制齐全,是平遥古城重要的旅游景点。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中国文化道东佛西的传统,道观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重新称清虚观。随着年代更迭,历史演变,世事沧桑,道观中的塑像不断遗失与毁损,现已所剩无几。1998年,该观被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

      来到平遥,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是古城墙。平遥最古老的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最初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并将其规模由原来的“九里十八步”扩展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明清两代先后共进行过二十五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到5米,墙身用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设有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垛口数量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约为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共四座,东城墙上还建有点将台,东南角城墙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其形制之完整,功能之齐全,建筑之精致,在中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

      瓮城,指的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相当于古城的“前哨城”,主要用于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从攻防理论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依托主城门还可进行有效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所以可以有效延缓敌军进攻的速度,而且城墙顶部的守军还可以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起到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效果。

      城楼,指的是修筑在城门上方的楼宇,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均始修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共13.72米,进深四间约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重。城楼是城墙顶上规模最大的高层建筑,平时可用于登高远望,战时则用于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防御设施。

      古城角楼共四座,分别建于城墙四角,西北角为“霞叠楼”,东北角为“栖月楼”,西南角为“瑞霭楼”,东南角为“凝秀楼”。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为便于守卫,开始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便在他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索性将“高真庙”与城墙连成一体,使其变成城墙顶上一处宽阔的高台。人们登临点将台远眺,不仅可以看见整座城池的风貌,而且还可以感受塞草连天,旷野狼烟的宏大气势,正如古诗所言“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而得名。古城设筑“马面”,一是为了增强墙体的牢固性;二是出于城池防卫中消除死角的考虑: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护者可以组织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无处遁逃。平遥城墙每隔60米到100米即设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平遥古城城门共有六个,除南北各一个外,东西各设二个。从高处鸟瞰平遥古城,它的整体格局形如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像龟之四足,所以民间也有将平遥称为“龟城”之说。在南门外,过去有中都河水蜿蜒经过,所以古代文人曾留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由于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龟城”不仅寓意固若金汤,也寓意长治久安,幸福吉祥。

      因为地处中原连通西域的重要节点,所以平遥古城周边寺庙众多,镇国寺、双林寺最为有名。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为镇国寺。它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寺院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南到北依次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等。万佛殿是前院的主要建筑,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该殿规模虽然不大,但造型雄伟,气势非凡。殿内共有彩塑14尊,殿内佛坛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像,迦叶、阿难两大弟子侍立左右,佛祖像造型高大、面相端庄,具有浓厚的中唐风格。

    双林寺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坐北朝南,寺庙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10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寺内10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布局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整齐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功能分区特别明显,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这在古城中十分少见。

      由于历史悠久,加之保护完好,而今,平遥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人们到古城来,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它的底蕴与厚重,还可以在它散发的辉煌与荣光中,尽情地畅想自己或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审核人:雨祺】

        标题:平遥古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jingsanwen/9800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小行星小行星
      • 会员等级:文学翰林
      • 发表文章:44篇
      • 获得积分:889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