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杨再平:云端苗寨排内

  • 作者:卢安明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17 01:53:26
  • 被阅读0
  •   有人说,这里是离太阳和星星最近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是离城市最远的地方。在我记忆的深处,只要到了夏天,那些生活在比这里还低的人们都说云端苗寨离太阳那么近,肯定比生活在下面的村寨更热了。甚至以为生活在这里的人那么靠近太阳,怎么受得了云云。

      然而,事实是山高水高,空气清新,天气不仅不闷热,在大山丰富的植被调节下,整个环境系统犹如一个优越完整的自然空调一样,不仅所有的水井都是冬暖夏凉,整个夏天的环境也是微风徐徐,芬芳的空气浸人心肺,让人惬意安神。因此,古人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生活在这里的苗民原因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早在清朝时期民族矛盾加剧造就了苗族同胞迁往大山避难而定居于而,先人迁居于此隔现在已有九代之多,应该也有180多年了。180多年,这其中的慢长故事有时偶尔从父辈们的口传中听见点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这片土地发生过的故事就越发有趣,毕竟有的故事是现代人感到新奇和神秘的。

      据隔壁的叔叔说,这个寨子的一个杨姓的家族先前有一个祖爷武艺高强,名扬方圆百里村寨,有一年春天正值犁田栽秧时节,远方一个青年打手前来找杨家这位武艺高强的祖公比试武艺,那位远道而来的青年问的人正是杨家那位祖公,杨家祖公不漏声色地回答说,那你先跟我比试比试,如果你比赢我了你可以去找他,如果比不赢,你就莫找他了。说完两手迅疾地将一把锄头拆得轻如鸿毛,然后两手一抓把一头青壮年耕牛举到肩上扛到小溪里洗澡去,外地这位青年打手见状心生畏惧便悄然离去,再也不回来找他比武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让那个年代方圆百里村寨家喻户晓。杨家这位祖公生于何年何月,殁于何年何月,从我懂事起不曾听见有人说过,谁也不曾去考证这个历史。目前还仅是一个传说。

      大约因为这个历史人物的影响,杨家后人有三代人去当过兵,几代当兵人虽然在部队默默无闻,但父辈一代当兵退伍后曾任多年的大队民兵连长,在寨上为人处世深受邻里认同和敬重,从而在寨上有很高的威望。

      生活在高山的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电灯,无电话,无电视,后来人们把这些村寨称为“三无"村寨,而排内不仅是“三无"村寨,就连洗澡的一条河流都没有,或离村子较远,要去洗澡就要从山腰的寨子下到坡脚,往返一次都要用去半天的时间。于是少年儿童除了砍柴放牛外,可能就只有在盛夏时节跳到附近的一块水田当小溪洗澡了。虽然不能像河水那样可以游泳,但满身的水田泥土也是乐了整个夏天,乐了整个童年。后来在县各级单位的关心支持下终于在1990年用上了自来水,八十多岁的务花(务是苗族对老奶的称谓,花是人的名字)老人兴奋的对媳妇们说,我嫁到杨家七十年,跳水喝也跳了七十年了,今天终于在家用水,不用再跳水喝了。是的,用上了自来水,生活自然好了很多,再上儿子儿媳打工有了一些钱,把旧房子改造了一番,不仅增加了住的面积,室内光线也比以往好了很多,而且又有了冲水厕,洗澡间,使人和房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儿媳对务花也很尽孝,务花老人在晚年病重期间,儿媳毎个星期都给务花老人擦背洗澡,不因老人年迈味臭而嫌弃,让老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媳妇的孝心在全寨子传为佳话。在农村,持别是在偏僻的排内村,能有这样一个对老人加此尽孝的媳妇,在农村真的鲜见。

      说起穷的日子,我记忆里有很多令人心酸的往事,父辈那一代人是最苦的了,为了赚几块钱,他们白天忙着人工解板子,那时还没有电钜,全靠人工,晚上半夜就抬一挑板子夜间步行赶路到八十里开外的凯里市或旁海镇去出售,卖得好一挑可得二十元,二十几元。卖得不好可能就是十元,十几元,若卖不脱手当地又无亲戚,,抬回家路途又远,因而无处存放,价格不好也只有半卖半送,然后匆匆赶路回家,受到的委屈只有默默的忍受。那段岁月抬木板去卖因不通车毎次出门都是临晨两三点出发,回到家也都是夜晚八九点,真可谓是一天两头黑的生意,其辛苦不言而喻了。尽管这样,连一餐饭都舍不得吃。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少许玉米粑或红署之类的干粮,为了生活,也为了孩子读书宁愿自己苦一点,只要能卖钱,再远的路,再远的乡场也要去走,这就是云端苗寨排内人吃苦耐劳的一个缩影。

      高山人有高山人的性格和品性,勤劳,豪放,正直,善良,好客,热情,在还没有分田到户以前,很多人口多劳力少的人家,生活过得要比人口少的人家艰难,毕竟那时是集体劳动要记工分,集体分粮时均以劳动工分多少进行分配,这样那些人多劳力少的人家分得的粮食就相对少了很多。在这种人多粮少的人家每年的年末粮食就很紧张,为了减轻一点家庭生活的压力,有的人就偷砍集体山的树木去卖,毕竟偷一次解决了家庭的很多困难,记得那时家里也穷得叮当响,父亲为了能让我读完初中,他继承了爷爷打木盆的手艺,毎星期都要打一两个小木盆拿到乡场去卖,有时有人要就两块三块也卖出去,有时无人问,一分钱也不到手,急得父亲夜晚难以入眠,毕竟我毎周周末都雷打不动地跟他要两元生活费,那些年学校要学生交六斤米和两元钱,这是毎个初中生必须交的最低伙食费,若要加餐,米和钱都要相应增加,在初中我的生活虽然是最低标准,但在夜间的晚自习班主任每天都给我的煤油最多,说我成绩好,守校规,表现好,以此鼓励我,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很感谢我的班主任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想起那些往事自己恍若还是一个学生,如今,那些往事己成传说了。

      在那些艰苦岁月,没有水源的坡顶田,都是望天田,没有雨只能是欠收,很多家只能依靠几块水田度慌年。到了分田到户后那些望天田家家都安了胶管引水,从此家家户户的粮食有了增产增收,粮食有了保障,生活水平才有了逐年提高。

      可是用电依然是遥遥无期,到了我这一代人就有很多人认为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亮电灯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辈们也曾买了一套小型水电站机组,准备大队里自己修小型电站,但由于买来的电机存放在大队仓库里,且没有任何包装,于是老鼠将电机内的花线咬坏了,一套几千元的机组就这样毁于鼠患,准备在阿荣央瀑布修水电站的计划成了泡影,此事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用电的无望,也打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其中西电东送工程惠及了沿线的苗寨,于是那几年村民抬电杆,立电杆,成了在家的主要劳动任务,毕竟当年村里不通车,国家也没有专业的运输队,更无任何补贴,全靠村民出工出力完成,其艰难可想而知了。好在那几年外出打工的人还不多,村里的青壮年基本留在家,加上大家历经了太多年没用上电的苦日子,因而抬电杆大家干劲十足,积极性高,全村几十根电杆硬生生地让村民沿着山路抬到山头,山梁和山凹处立起来。据一些村民回忆,抬电杆常常都是从早上一直抬到傍晚,毕竟都是村民自发参加劳动,因而没有后勤服务,体质差一点的人感到饿,渴,晕都是常有的事,尽管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因为苦而掉队,更庆幸的是完成几十根电杆的搬运和树立任务没有发生一起意外事故,这真是奇迹了。经过半年的努力,全村终于在1997年的春节用上电了,这件事当年在农村是一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排内村不仅结束了祖祖辈辈用松柴油和煤油点灯照明的历史,而且还让大家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烤炉,电炒锅,电饭锅,解决了农村的一切用电问题。现在电器在农村应用尽有,而且还用上了网络,就连监控器很多农户都在安装,有的用来监控小孩读书的,有的用来监控果园的。在外打工还能适时用手机监控家里的小孩,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很多老年人感到很新奇。一部手机就能在千里之外适时看到家里的情况,买卖农产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付钱收钱,很多老人怎么想也想不出其中的奥秘,只有感叹囯家曰新月异的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又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工程,使偏远山区又通了通村公路,这个在中国农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不仅唤醒了中国老百姓,也提振了沉睡山区的农民,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解放初期,大队时常召开集体会议,那时就有老人预言,再过二三十年年轻人就会遇到电灯,电话了,而且可以早上去县城买菜回来煮早饭吃了。老人的这些预言,在我们这一代人一一终于实现了。

    【审核人:雨祺】

        标题:杨再平:云端苗寨排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jingsanwen/8878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