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徐明怀:上海絮语

  • 作者:徐明怀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4-25 23:41:28
  • 被阅读0
  •   我不是上海人,充其量我也就是一个在上海生活了三十年的外地人,所以,我是没有资格评说上海的,最多说说我对上海的印象而已,我眼里的上海又是一个怎样的上海呢?

      提到上海,你的脑海里可能立刻闪现的是“繁华”、“摩登”、“时尚”、“高大上”等这些词,的确,用这些词来形容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不愧为“魔都”。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上海被迫成为列强的殖民地,被化为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来)和法租界。此时,外商、政客、名流、劳工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蜂拥而至上海滩,可见上海从一开始就有着其独特的移民性和包容性,上海滩当时的繁华也可见一斑,它是冒险家的乐园,有着“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之誉称。

      而在此之前,上海滩只不过是个千百年来由长江入海处泥沙冲积而成的泥滩,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渐渐发展成镇。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别称“申”,到了晋朝时,因渔民发明捕鱼工具“扈”,故上海简称“沪”。

      上海是沿海港口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决定了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医疗教育等邻域都遥遥领先,被誉为“东方第一国际大都市”也并非浪得虚名,以其为核心形成长三角经济圈,并向全国辐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排头兵。

      蜿蜒曲折的黄浦江将上海城区地貌分为浦东和浦西两大块,横卧在黄浦江上的大桥和穿行在江下的地铁和隧道像一条条血脉日夜传输着浦江两岸的商贸和经济,江面上一阵阵邮轮的汽笛声唤醒了两岸经济的崛起。浦东是改革开放上海发展的后起之秀,陆家嘴金融区、金桥、外高桥、张江高科等是浦东发展的一张张崭新而明亮的名片,时刻向世界“炫耀”着自己显赫的身份,为全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浦西沿袭着老上海的风情万种,以外滩为核心地标,这里承载着上海滩多少风云往事,烟雨春秋,而随着现代化元素注入其中,中西文化的完美集合,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浦东浦西又似一锅鸳鸯锅底满足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同口味,时刻奉献出自己的饕餮盛宴。

      提到上海人,你肯定会说上海人“精明”、“小气”,这种精明和小气多少是带有贬义的,甚至上海人不受外地人欢迎,遭到排斥。其实真正生活在上海的人,和上海人真正打过交道的人,才知道上海人所谓的“精明”和“小气”是生活的一种精致和节俭,从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这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移民属性、狭小的住宅生活空间以及高成本的生存格局有关。

      上海是移民城市,这些移民多数来自江浙两省,旧社会,浙江人在上海以经商居多,他们头脑灵活、精明,有一定的资本实力,生活相对富足,基本处在上海的上层社会,居住在上海的“上只角”,而江苏人尤以苏北人为典型,他们在上海多以做苦活、卖苦力为生,挣的都是血汗钱,节衣缩食,生活拮据,处在上海社会的底层,住在上海的“下只角”。但不管是浙江人还是江苏人,不管是上层人还是底层人,也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卖苦力,他们来到上海都是白手起家,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自然成了他们在上海立足生存的基本特性,而这种特性慢慢造就了他们骨子里的一种“精明和小气”,实际是一种美德。举个例子,上海人聚餐基本都是AA制,这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平等,在外地可能谁有钱谁就会买单请客,但在上海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基本都是各付各的AA制,要么就不参加,甚至吃剩的菜都会打包带回家,从不浪费,如果实在是有人要请客,那就另当别论了;再比如,上了岁数的上海阿姨会用洗菜水来冲马桶、洗拖把,菜市场里的鱼分段卖,肉按两称,价格会计较到以分为单位等等,在外地是不可理喻的事,而这些正是体现出上海人精致、节俭、不铺张浪费、不“扎台型”。

      众所周知,上海的生活成本之高,房价也高,寸土寸金,上海的房型基本都是“鸽子笼”,市中心一家几口人住四五十个平方是太普遍不过了,住百来个平方的基本属于有钱人家了。

      旧上海老弄堂的民居以石库门建筑居多,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大上海社会一个时代的象征和缩影,是一种独特的老上海文化。这里生活着底层劳动人民,也有曾经的革命者、文人、学者、艺术家等,洋溢着这个城市最本质最淳朴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一代上海人的生活百态和岁月变迁,这在上海著名作家金宇澄的作品《繁花》里描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石库门已经成为上海人怀旧的一种情结。

      同样老上海移民在石库门亭子间或自己搭建的棚户区,一家五六个人生活在七八个平方的狭小空间里也是屡见不鲜的事了,甚至一家几代人生活在里面,过个夫妻生活还要轮场上阵。狭窄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拓宽了人的想象空间,过去上海有个俗语:“螺蛳壳里做道场”,讲的就是上海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生存理念,从而也造就了上海人生活的精致。尽管如此,上海人宁可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也不愿住郊区,以前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那时浦东比较偏僻、荒凉),可见市区生活的便捷成了上海人得天独厚的拥有。当然,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思想观念已慢慢有所转变。

      上海的服饰文化也是一种海派文化,一直引领着社会时尚的潮流。可能你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影视剧里老上海女人的旗袍,的确,旗袍文化引领着上海服饰文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了上海服饰文化的象征,尤以一代才女张爱玲为形象代表。即便现在,穿着旗袍的上海老太太在大街上也随处可见,风雅别致,透着一股浓浓的贵族气和民国风。而上海的“老爷叔”西装、领带、礼帽、拐杖、烟斗完美搭配,伊然一副绅士风度,上海人称其为“老克勒”,给人一种念旧、小资的情怀。

      上海人穿着时尚前卫、优雅得体。上班族淡妆轻抹,着装素雅,少见大红大绿,浓妆艳抹,黑白灰的和谐搭配,随性而不失端庄,休闲而不失品味,出没在各个职场、商务楼、办公厅、咖啡厅等。

      当然,年轻人奇装异服、古灵精怪、男扮女妆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是弄潮人,一直拨弄着海派文化的潮流,这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你很难将它定性。但有一点,上海人哪怕在家穷得吃泡饭,也不管有多忙,只要出了门,总是精心打扮,也并非穿的都是名牌,只是注重清爽整洁,很少见到穿着邋遢、不修边幅去逛超市和菜场的,这就是上海人的一种精致,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气质。

      上海的饮食文化也是独领风骚的,同样也是具有海派文化的风格。上海人对饮食甚是讲究,喝黄酒、红酒居多,白酒相对喝得比较少,菜的量不多,品种却很多,且色香味俱全,烹饪的方法技巧也极其考究,严格,精致。

      上海菜属本帮菜,传统的上海本帮菜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醇厚鲜美为特色,但现在的上海人更喜食清淡爽口的,在烹饪方法上有所改进,善于用糖,别具江南风味。这里不妨例举上海最出名的十五道菜,传统浓油赤酱的本帮菜有:上海红烧肉、八宝鸭、八宝辣酱、油爆河虾、熏鱼、四喜烤麸、腌笃鲜、糖醋小排,现代淡雅爽口的有:水晶虾仁、白斩鸡、松江鲈鱼、芙蓉蟹斗、扣三丝、清蒸大闸蟹、酒香草头,这些上海菜系基本融合了江浙两地的菜系,在其基础之上再加以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让人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北方人初来上海很难适应上海菜的口味,因为北方人喜食偏咸偏辣重口味的,总嫌上海菜太甜,而北方人又爱吃大蒜,但在上海上班族的人群中是鲜有用大蒜、韭菜之类重口味的菜做工作餐的,除非家宴,这也体现出上海人的一种精致,一种人文。外地人来上海要有一个适应期,时间待久了,也会慢慢喜欢上这里的味道。

      上海男人是全国公认的好男人,顾家自律,疼爱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男人中的楷模,而上海女人又略显强势,甚至在上海有“阴盛阳衰”之说。其实上海男人作为南方男人和北方汉子相比而言,存在着个性的差别,北方汉子豪迈、直爽、义气、爷们、哥们,而南方男人相对温和、儒雅、多愁、善感、爱“面子”、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这和地域文化有关。

      上海男人爱做家务,爱节俭持家,对老婆温柔体贴,百依百顺,识时务为俊杰,你可能会用“娘炮”一词来形容上海男人,你错了,你就是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在正义面前,上海男人同样有着男人的尊严,男人的英雄本色,赴汤蹈火,奋勇向前,只是上海男人更有修养,更有风度,更有担当,更有原则罢了。

      那上海女人就不做事,娇生惯养吗?又错了,恰恰相反,尽管上海男人对女人百般呵护(其实是男人对女人的尊重),上海女人也能独当一面,在上海最能体现出女权主义,男女平等,这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能找到答案。不工作,不做事,在家做全职太太的女人不多见,女人同样可以在政界、商界等众多领域有着自己的一片天,上海女人更独立,经济独立,人格独立。

      上海女人是出了名的精致,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不仅爱打扮,爱保养,爱时尚,爱消遣,爱交际,爱“发嗲”,爱“做作”,当然也更爱琴棋书画。上海的婆婆很强势,但上海的媳妇更会讨公婆的欢心,最要命的是上海女人掌控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说到这里,你又要问,谁还敢讨上海女人做老婆呢?是的,你得学会做上海男人。

      其实上海女人在家是大家闺秀,在外也是小家碧玉的,在外是给足男人面子的,从不让男人下不了台。上海男人在家百依百顺,在外也是一直保持着绅士风度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在大街上你能看到两个男人争得面红耳赤,却看不到他们动手打架,看热闹的人多,劝架的人少,怕惹是生非,劝了也无用功,知道结局不会太惨重,和为终。所以,打杀抢这些行为在上海是不多见的,上海的安全系数高,治安在全国领先。

      上海人信誉度高,只要答应给你办的事,基本都能办到,如果办不了,当场就会回绝你,绝不捞取钱财,或者骗吃骗喝,在酒局上胡吹乱嗙,称兄道弟,拍胸脯说笃定,酒后却黄了,找出各种理由推卸,“喇叭腔”。上海人时间观念强,约定的时间肯定准时赴约,遇上特殊情况也会招呼在前,绝不拖泥带水。在上海办事效率也高,不需找关系开后门,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性基础之上,事情总会办成,没有繁琐复杂而毫无意义的办事流程,且结果快,没有漫长的时间等待。这正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锲约精神和民主精神。

      都说上海人排外,这其实在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年上海知青下放,也会受到当地人的排挤,这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民众民心的凝聚力有关,当然也和地方人的整体素质和格局有关。而这种素质和格局往往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达带动经济落后,但同时也表现出经济发达的主观性和经济落后的被动性。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人称外地人都是“乡下人”,不管你在上海的哪个场所,只要你讲的是普通话或外地方言,上海人都会叫你“乡下人”,你哪怕是外地大城市来的,也会叫你“乡下人”,这多少会带点地域歧视,而外地人自然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对上海人憎恨、愤怒,进而也会产生自卑心理。其实上海人对外地人的这种称呼也并非完全是贬义,是骂人,有时是一种代名词或口头禅,一种称谓罢了,并非恶意攻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外地人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许多外地人在上海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发家致富不在少数,外地精英在上海的各个领域层出不穷,据说,在上海的富人区居住的多数是外地人。人的整体素质和格局也越来越高,上海人的包容性也越来越高,上海人叫外地人“乡下人”的这一称呼已不复存在,大家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上海人也有地痞流氓、无赖之徒、“赤佬”、“瘪三”、“十三点”等,同样也被外地人看不起,而外地人在上海偷吃扒拿、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同样也被上海人骂“乡下人”。

      上海靠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温和湿润。

      上海湿度高,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初来上海,总感觉不适,像常年生活在黄梅天里,家什特别容易生霉。夏天,温度高达三十七八度接近四十度,像蒸桑拿。而到了冬季,上海的冷是湿冷,湿冷是一种刺骨的冷,北方虽然气温很低,但北方气候干燥,属干冷,干冷和湿冷相比就温和了许多,而且北方家家有管道供暖设备,室外冷,室内却很暖热,上海室内只有空调等电器取暖设备,和北方管道供暖设备相比差远了,所以许多北方人在冬天都不愿待在上海,都说上海比北方冷,这也难怪。不过现在上海许多新民居都装上了地暖,上海的冷已改善了许多。

      上海标志性建筑不胜枚举,历史建筑主要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豫园、大世界、马勒别墅、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等,现代化建筑主要集中在浦东陆家嘴金融区,有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还有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上海世博会文化中心等。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和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建筑群临江而建,隔江相望。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的象征,是百年上海的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真实写照,见证了殖民主义的血腥行径。它叙述着上海滩的前世与今生,沦落与崛起,写尽了上海滩的沧桑与繁华,耻辱与荣耀。它刚健雄浑,雍容华贵,与浦江对岸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陆家嘴金融区建筑群形成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穿越、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夜晚,黄浦江江水拍岸,涛声依旧,水鸟在江面欢快翱翔,游轮在江中悠悠迂回。浦江两岸,灯光璀璨,流金溢彩,一天的繁华渐渐消融在海关大楼《东方红》浑厚而沧雄的钟声里,余音缭绕,陪伴人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历史的风云变幻在这里急速刹车,一颗红亮的东方旭日在这里冉冉升起,她照亮了华夏大地,华夏革命星火燎原,取得了一次次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崛起的新中国像一头睡醒的雄狮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选择在上海?上海是中国南北之中心,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第一港口大城市,是中国第一产业工人聚集地,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聚集地,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共产国际远东革命工作的中心等,天时,地利,人和。

      我不是上海人,但上海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不爱她,爱谁?

    【审核人:雨祺】

        标题:徐明怀:上海絮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1738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