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抒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徐扬送:消失的钟声

  • 作者:陈小丹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10 00:08:00
  • 被阅读0
  •   阳光晨雾,袅袅吹烟,撒向校园村庄,钟声打破山村宁静,新的一天开始。

      “当当当”,一位老师手拽着悬在走廊横梁下大铜钟里撞芯拉绳,急促摆动,上课铃响了,手拎着布袋书包,三三两两,蹦蹦跳跳,上学的小学生,如梦惊醒,加快了步伐。操场上玩耍的同学,收起跳绳和铁环,争先恐后,蜂拥而至,涌进通向教室巷门走道,大点同学跑在前面,小同学女同学,跟随其后,边走边叫道:“快点,快点。”

      校园回到寂静,鸦雀无声。操场讲台上那根木料旗杆上,红布制作的五星红旗,飒飒萧萧,飘飘扬扬。“万山丛中一点红”点缀绿水青山,美不胜收。

      片刻,“嗡嗡嘤嘤”,犹如群蜂采密,“啁啁啾啾”胜似百鸟学歌,琅琅读书声,恰如一支合奏乐曲,回肠荡气,声色俱全,飘向蓝天,传到远方。

      “广村小学”,简称“广小”,坐落怀宁月山广村境内,创建1907年,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校园悠久,远近闻名。

      校园三面环山,背靠海拔四百多米的云峰尖白子山。一条始建抗战时土质公路(现为“月洪”县级公路),一条山水汇集的大沙河,犹如两条洁白飘带,结伴同行,校前飘过。向南一里地的“长安岭”、“女儿岭”,“两镇一乡”(月山镇、洪铺镇和山口乡)分界线。向北一里路,革命先烈杨兆成烈士陵园,佛教圣地麻姑洞•普善寺。校园距本镇月山和“安合路”十里。左右逢缘,上下联通,十分方便。

      校园紧挨着古老“杨氏宗祠”和群居大屋,供销合作社,大队部、卫生所,屋连屋,户挨户,人口密集,犹如山中“宏村”,校园村中明珠。

      校园大门斜面八字型,传说当年风水先生特意点指,何为缘故,至今不清。大门弧形门楣上,四个楷书的校名,浮雕镶嵌,白底黑字,铿锵有力。校名下方,一颗立体红色五角星,鲜艳夺目,格外上眼。

      踏上九层青石台阶,跨入大门,眼前一亮,首先展现宽广沙土操场。操场周围,枫杨(俗称鬼柳)、槐树、松柏、金钩、白兰、桑树等,乔木众生,高耸入云,郁郁葱葱。大红、水红、紫红的“墙围花”,墙内栽花墙外香,姹紫嫣红,四季如春。校园犹如一幅美丽画卷,壮观典雅。

      教室宿舍和办公室,屋围成“四合院”。白墙灰瓦,土质地坪,木质椽梁,玻璃窗门,通透光亮。原木黑板挂在教室前方,时间久了,黑柒脱落,开裂不平,时儿发出“哐当”声响,老师按住黑板写字,一笔一划,小心翼翼。四人坐课桌,两个抽掘,四条腿长凳,教室满满当当,那时,没有彩印宣传画,黑板上方贴有毛主席画像,简朴无华。下午放学,值日生把凳子架在桌上,教室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第二天,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值得一提,老师们集体办公的房间,近临巷门,门窗紧靠走廊天井。犹如“看门神”,进出动静,尽收眼前。位置特别,建筑不同。屋顶高(俗称“掌高”)面积大。屋面淌水瓦下方,沿着两椽中间,辅设了一层浅浅灰色托瓦,每块托瓦一边,画有一笔竹筷粗细,蓝黑线条,犹如女性画眉,色彩柔眉,犹如条条波浪,美观好看,打破了黑乎乎屋面局面,加上原木椽子,横梁桁条,柒成紫红色,脊桁下方画有彩色龙凤图案,墙体青砖,地面糯米石灰碾磨,如同今日水泥磨石,平整光滑,十分华丽,富贵高雅。不过,时光流失,模糊淡化。

      院内两个相对相同“天井”,四水回堂,徽派式样。抬头望空,蓝天白云,天光一色,院屋通亮。天井中间各有一个麻石条砌成方形花坛,各栽有一棵紫红色天竺,亭亭玉立,“井”上添花。一张自制乒乓球桌,摆在两天井中间大厅里,左右通透,活动自如。雨天,桌子移到墙边,成为会厅或活动场所。那时乒乓拍子木板自制,不规则,弹性大。乒乒球缝口易开,老师常提醒说,打轻的,别把球打破,用好后立即交回,以防丢失。

      穿过林荫小道,直到室外公厕,没有自来水,值日生每天端水打扫冲洗,干干净净。学校食堂紧挨屋后菜地,栽种瓜蔬,自耕自食,基本满足老师一日三攴,下雨天,邻近村民也送点蔬菜到学校,男女老师,以素为主,很少鱼肉。灾害那年,一位画画老师,现在称美术,为填肚子,画一张肖像,换一碗稀粥。画像形象逼真,成了他人遗像。后来,这位画画老师,饥饿成疾,撒手人寰,走时才五十出头。当年,笔者初小,记忆犹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重要,穷不丢书,有人说:“世上只有向人借米,没有向人借字”。饿着肚子也要上学,上学读书,山村儿童少年追求和向往。天从人愿,得天独厚,山里四个行政村,先后建有复兴、向荣、东村和新光(广村)四座小学,只有广小是“完小”学制。还有一所始建于五十年代初,全日制、全学科的怀宁月山三中,校园座落在广村境内,又称:广村三中。“四加一”,构成山村教肓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分男孩女孩,一视同仁,人人有学上。

      五六十年代,生源增多,教室不够用。所在人民公社,将一步之遥的校园对门的生产大队办公用房,无尝移交给学校,改为教窒校舍。后来,又拆除操场一方围墙,盖起一排教室,满足校园需要,当年,一公社干部说得好:“再苦不能苦孩子,苦学校。”多年来,广村小学,没有出现因校困难,拒绝一个适龄儿童上学的现象。一到放学,大的带小的,哥哥带妹妹,姐姐带弟弟。春夏秋冬,路远路近,看不到一个爷爷奶奶及大人背着书包,手牵手,接送景象,下雨下雪也是一样。

      那时,校为公办,师为公职,吃的公饭“皇粮”,没有临时。风华正茂老师,来自五湖四海,吃住学校,以校为家,终身为教,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家访补课。煤油灯亮,深更半夜,孜孜不倦,奉献校园。甚者,一呆退休,终老就寝。

      后来,有了“赤脚老师”、民办老师,代课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精神和品德,终生记忆。先后,学校多次评为先进,老师多人获得优秀教师称号。校园生气勃勃,充满希望。

      时光荏苒,岁月苍老。

      2007年6月,广村小学与所在村,联合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回顾岁月,展望未来。几年前,广小改名“光彩六十九小学”。田地流转,小田变大田。山里人远离他乡,进城打工,留守儿童,舍近求远,生源减少,老师走了,学生没了。“四加一”,先后全部停办,校园夷为平地,改为他用。2022年9月一天,风雨交加,乡亲站在雨下,目送百年广小校园,念念不舍,难舍难分。

      不多日,校园大门又开了,没来老师和同学,却迎来一家陵园开发公司,校园成为公墓办公地。从此,钟声消失,冷静许多。

      太阳升起,校园白色墙上“七彩阳光,多彩童年”八个大字,历历在目,光照人间。钟声、笑声、读书声,飘向云宵,久久回荡。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徐扬送:消失的钟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huqingsanwen/11331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