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赵国章:琵琶滩上谱曲人

  • 作者:赵国章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6-10 11:50:53
  • 被阅读0
  •   时隔三年,再次来到琵琶滩村。呈现在眼前的还是山色如黛,水波粼粼。看似一切没变,一切又都在改变。

      我们乘坐面包车,顺着一条崭新的黑化柏油路,从山脚盘山绕岭,驰向山顶一座院落。刹车,熄火,司机说;“看,琵琶滩村委到了。”下车环顾,院两旁各是一栋两层新落成的村委办公楼,银灰色墙壁上,分别赫然写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琵琶滩村电商服务中心”的红漆大字。

      明媚的光,习习的风。松柏、香樟、紫薇,百合、茂盛的老槐树,像一把把高擎的巨型大伞。放眼山下山上,一层层的绿,一层层的蓝,涟漪般涌动。四周绽放的紫月季,红玫瑰、白百合从万绿丛中喷射出来,那浓得化不开的葱郁,阵阵醉人。

      一

      这是由周边四个村合并而成的七个村民小组。去年七月,又转战郧阳区青山镇的十堰市审计局干部李爱龙,第一驻村书记贾海涛和工作队干部鲁大海、肖军驻进了琵琶滩这个不毛之地的贫困村落。他们一来,首先就被这里宜人的气候和妩媚的自然生态所吸引。灰色的瓦,雪白的墙,一座座典型的两层郧阳乡村民居,掩映在密林深处。然而,他们很快又发现,这儿的道路交通环境和山外美丽乡村建设标椎格格不入。经几天翻山越岭分头走访摸底,如实记录下村民的诉求;交通出行,信息不畅、土特产滞销,一口废弃多年的集体鱼塘被杂草、淤泥霸占,村里建起的香菇基地,仅剩一地鸡毛······。当天夜晚,贾海涛就和另外几个扶贫干部在他们租住的村民家里开了个碰头会。汇总发现,一个拥有300多户2200多人口的大村落,有山林地16000亩,常住人口仅有零零散散的留守老人小孩共500余人。究起主要原因是,原本一条逼仄纤细朝不保夕的黄土公路,得不到修复不说,还要继续承受不堪之痛。这年头连交通都解决不了的地方,是留不住人的,更别谈乡村振兴了。

      那晚,贾海涛和他的同事们彻夜难眠。他们在盘算着,琵琶滩那一摊子事。要想拔穷根,就得先修路。

      “老赵,在家里啊,今天来是想告诉你一个消息,年内我们准备把村里的通村、入户路硬化一下,现在来听听你的意见。”正分头收集民意的工作队长贾海涛说到要铺路时,村民赵永明的心里乐开了花。“盼星星盼月亮都想修这个路,以前的路是泥巴路,有一人多宽,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山里人出个门都难呢。”赵永明打开了话匣子。

      路,一度是琵琶滩村的烦心事。路,也成了摆在工作队面前的头等大事。可是,就在他们积极筹措到一笔十分有限的资金300万元,准备动工时,遇到了两大棘手难题。工作队干部鲁大海说;“为此,我们真是费尽了苦心。”第一个难题是,建在茶店镇境内的“华新水泥厂”是郧阳区一家手续齐全的重头企业,也是区里的纳税大户。但矿石原料主要来自琵琶滩村,常年一辆辆满载运输石头的后八轮来往穿梭,把本来不堪重负的一条通村土路,碾压得山峦般凹凸起伏逶迤叠嶂,且不说一天到晚卷起的尘土飞扬,造成了村内环境的常年污染。如果铺设好沥青路面后,继续任由这些满载运石车辆经年通行,势必又会对硬化道路造成毁灭性损伤,并会给本地村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等。第二个难题是,新修扩宽路面,个别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遭到多次对抗阻拦。要求高额赔偿因修路占用他们的山林呀、菜园呀,田埂、道场呀,或青苗损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驻村工作队一方面多次前往郧阳区,及水泥厂找到主要领导和他们磋商解决方案。因达不成一致意见,曾三度僵化搁置,让工作队干部骑虎难下。最终,经不懈努力才达成和解。凡属琵琶滩黑化的沥青路面,严禁石料运输车辆肆意通行,有水泥厂另行开辟运石专用通道。另一方面,除了反复实地察看村民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合理的,经过评估,就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对不符合政策的农户,就逐一挨户上门,不厌其烦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向群众宣讲党的乡村发展政策,解开了村民鼠目寸光,胡搅蛮缠的自私顽疾。

      如图为;琵琶滩村新修的硬化公路

      到了2021年年底,一条长3.3公里的通村黑化公路,和6公里水泥入户通道,就像两条着装不同的巨龙,从此盘踞在了大山深处。远看,时分时合,那是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穷山村,一条柏油路,它们相互依托,印证着一个伟大时代。

      行走在被四时切割的琵琶滩村,青山深处芍药、凤仙、鸡冠花,一丛丛怒放的黄的白的金银花,一块块黄橙橙已成熟的麦地,每株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胸脯儿,麦芒直愣愣向天示意,传递出可人的喜悦。阳光娇艳,山坡像披上了一层金沙,别有一番韵味。驻村干部肖军指着路两边今年早春栽上,用三角木条加固的紫薇、石楠树,说;“为栽这些树,为节约些钱,路两旁原来疯长着的杂树杂草、荆刺藤蔓、都是我们几个拿着镰刀、叉子一点一点割掉的。我们四个人只打住进村里,身份就完全变成了农民呢。”

      我瞪大将信将疑的目光和肖军对视,同行的鲁大海正色补充说;“这确实是真的。”

      二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村民是阅卷人。做为党的干部,我们只有树立起大胆创新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才对得起‘驻村帮扶工作队’这块招牌。”这是驻村第一书记贾海涛,写在他扶贫日记上的一段话。

      路修通了,电商服务中心盖起来了,后续快递进村等筹备工作,正一步步落实推进。鉴于留守在家屈指可数的多是老弱病残,为让这些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增值增收,就得抱团取暖。先发展集体产业,改变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再把收入转化成红利,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贾海涛和他的工作队员又紧锣密鼓忙起了产业思路更新转换。他们精打细算,把好不容易从市水利湖泊局争取来的资金,一分钱掰成几半花,用“三板斧”开辟出一条集体红利链。

      香菇;琵琶滩村原有香菇大棚14个,因设施老化,导致产菇率低,且香菇品质也受到影响。一季子下来,除去来料成本,人工工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

      去年9月份,驻村工作队经过分析发现,年前和第二年开春时节,正是香菇生长、产出、销售旺季,时不待我。为让集体有收益,百姓有钱挣,决定先从现有的产业入手,一次性投资20万元,对14个香菇大棚设施进行了全方位自动化改造升级后,紧接着又买回7万棒菌种。期间,带动村里身体健魄的剩余劳动力20多人,到基地务工。搬菇棒、种植、刺孔、注水、采摘、烘干晾晒,打包封装,再由扶贫干部出面联系商家上门收购。截至今年三月底,最后一茬香菇采摘结束,村集体直接实现产值35万元,共发放村民务工费20多万元。

      64岁的村民赵永荣和丈夫两个人在家侍弄几亩薄壳地,儿子儿媳带着孙子远在广东摆地摊。她是香菇基地的“长工,”拿到一沓崭新的票子后,难掩喜悦之情,说;“年纪大了,出门打工没人要,在家又缺零花钱,香菇大棚改造了,我在家门口也不愁挣工资了。”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赋能实体经济,是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回答老百姓最好的民生话题。“我们计划今年下半年再发展香菇20万棒,力争产量达到50万斤左右,争取年产值实现120万元,让香菇率先成为鼓起农民钱袋子的特色产业。同时我们要鼓励有意种植香菇的农户,和返乡创业村民,将给予大力支持,全面提供免费的棚架和香菇种植技术指导、销售服务。”贾海涛说。

      渔业;星辰交替,日月更迭。在乡土社会中,不变的是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善用。琵琶滩村,有一口曾以灌溉为主,面积为28亩的小型水库。这座从不干涸的自来山泉库塘已被搁荒多年,村里也曾尝试承包出去。无奈在家的人不敢包,走出去的人不愿回来包,造成了一塘山清碧绿的净水资源白白流失多年。年前,驻村工作队和村支部书记赵久平等一班人经共同探讨做出决定,利用冬季错峰,雨量微弱最佳时机,挤出6万块钱,引入机械、人工,对库塘淤泥、四边杂草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然后消杀、蓄水。于今年年初,通过水利湖泊局调回草鱼、花鲢、白鲢、鲫鱼四个品种,共2千斤鱼苗投放进鱼塘。因地制宜复盘了一座预计年产至少2万斤的生态养殖渔场。

      采访中,驻村干部鲁大海指着对面紧挨鱼塘山坡处说;“看,那就是今年早春开荒种上的5亩专门喂鱼的苏丹草。“我们的视线飘过蓄满一泓清水的塘面,老远望去,群山指间,潮汛扑面。一块并不规则的的山地上,幼草在春雨的滋润下,正破土而出。鲁大海接着又说;“为降低养殖成本,三个月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几个驻村人都会开上那辆黄海牌皮卡公务车,到”华西蔬菜批发市场“捡回两车菜叶回来喂鱼。

      图为琵琶滩村生态养殖渔场

      已近古稀的村民赵永明,身体硬朗。年轻时养过鱼,如今,负责在这儿管护生态养殖。他说;一年算下来,我光在渔场务工一项,就能有1万多块净收入。路修了,劲更足了,我和老伴俩在家,今年还多养了50多只鸡、鸭。经工作队引荐,技术员指导,种上的两亩新品种麒麟西瓜,都已爬藤开花。

      果树;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琵琶滩村,曾是官府巡查的注脚点大驿站。也是古均州和古荆州的自然分界线。古时,江水流经滩头时,因山势所限,口岸突然变小,河水猛然抬高。时而发出弹奏琵琶的曼妙弦音,时而现出龙滚攀升的壮美奇观。故而,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走此地,尽情喝过这儿一碗井水,诗兴大发,写下了“忽闻水上琵琶声”的千古诗句。

      古风绵延,琴声瑟瑟。驻村干部没有大诗人的诗词禀赋,却有不输诗人的强悍务实。

      说了可能有人不信。去年腊月,李爱龙、贾海涛、肖军、鲁大海他们几个,按两人一班,轮流上阵。带领村里10几个务工村民,扛上挖撅早出晚归,向距离村委不远的荒山野岭宣战开了。一挖撅扬起,一挖撅下去,自带一种旋风似的张力。陆陆续续,硬是挖出了50亩荒坡地。腊月天,山脊上总是北风肆虐横扫一切,但他们的肺活量却稳居沸点热血涌动。撬动的是三山五岳皇天后土,弹奏的是五千年刀耕火种农耕舞曲。一个个手磨出了血泡,腰酸背痛,他们说;“值!”为啥?为着帮老百姓开垦一片金山园地。

      倾情帮扶,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今年清明节前,驻村干部几经奔波往返,到实地考察认证才最终决定,从襄阳谷城引进回一批三米多高,半成品“次郎甜柿”树苗420棵,栽种在了果园实验基地上。采访中,我们细看了下,成活率几乎达到98%以上。标准化株行距之间,一棵棵经支架稳固的柿子树,修剪过的枝条,已悄然辍满嫩绿的芽叶。其中,有一部分枝丫亟不可待已尝试吐出朵朵花瓣,引得蜜蜂飞来飞去嗡嗡直叫。柿树运回来后,是组织市审计局全体员工来基地,在供应商农科人员的现场技术指导下,严格按照专业流程栽上的。“每一棵树都有编码和自己的审计主人,让数字说话。我们员工统一按照谁栽培,谁认筹管理,直到三年后全部挂果大见成效。”听着鲁大海介绍,我点开手机,对准挂在树上的二维码牌子一扫,果然,手机上显示出了认筹人的相应信息。

      接下来,也就是今冬明春,工作队准备在他们入驻的琵琶滩村山场,集中扩大发展升级版“次郎甜柿”150亩。“另外,我们已和青山镇政府商榷敲定,尽快启动在对面那座高山上,培育面积大约为200亩的生态茶园。“顺着鲁大海手指的方向循声望去,山顶赫然,云蒸霞蔚间,我们看到似馒头状收放自如,椭圆厚实的那座青山,倒映在江面。集天地之自然,蕴汉水之灵气,雄姿巍峨,从下到上山势和缓。一挡挡似波浪般的蜿蜒条块,如艺术家的浓墨泼笔,层次分明,行云流水。想必,那一定是琵琶滩人早年改造出的梯地无疑。

      山涧的泉流哗哗啦啦,飞珠溅玉,跌落下沟壑,一个急转又直奔汉江。遥望万绿丛下,隐约可见的高速公路大桥腾龙般横跨南北,那是桥梁师笔落惊风的恢弘艺术。桥下,波澜壮阔,江水正一路北上。

      三

      让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数字技术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源头解决,推动职能转变,提升办事效率,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刻不容缓。

      琵琶滩村这个深山旮旯,之前,在家门口收发快递是想都别想,快递哥往里跑一趟,白耽误工夫、连油钱都不够,谁来?路通了,电商服务中心也建了起来,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让村民的快递能进山,让山里的土特产品能走出去,这才是硬道理。今年春节刚过,人们都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余时,琵琶滩驻村干部,分管乡村振兴领导李爱龙就出发了。他从市邮政局找到郧阳区邮政局,再找到市邮政物流快递公司,又辗转跑到郧阳区长岭工业园。几度奔波求情,几经反复协调,终于和市、区邮政物流、快递公司签下合约。凡属琵琶滩村往返的快递、农副产品,经长岭工业园物流中转后,再由邮政快递派出专人,直接送达青山镇琵琶滩村。这一快捷便利的网络化服务,一举开启了穷乡僻壤的高新时代。村支部书记赵久平感慨地说;“快递通道打开了,我们老百姓的智能手机也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一根网线连起城乡,数字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消费方式的转变。我们在琵琶滩村委一楼,电商服务中心的网络直播间看到,货架上,一壶壶贴有标签的郧阳琵琶滩黄酒、芝麻油,菜籽油、散养土鸡蛋。一袋袋包装精致的干酸菜,干豇豆、干梅豆、萝卜干,苞谷碜等琳琅满目,摆放有序的优质农产品,搁着包装都能闻出阵阵鲜香。仓储的农家烟熏腊肉,腊排,腊鸡、腊鸭、腊猪腿油喷喷味浓色艳。展板上“琵琶滩村直播间日常运营制度,管理制度”条理清晰,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正不断完善。这座党建引领示范村正借助“数字化”这把金钥匙,打开繁荣之门。

      琵琶滩村,新谱的一曲优美弦音正婉转飘响。

    【审核人:雨祺】

        标题:赵国章:琵琶滩上谱曲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2123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