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西大云疃的海

  • 作者:风月散人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06 20:35:04
  • 被阅读0
  •   在交通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到过海边,即使没去过,在电视、电影里都见过海。可是,六、七十年代,在内地能见过海的人就很少,更何况是农村的小孩。海是夜晚围着火盆,老人讲给孩子们的神话——爷爷手捋着花白的胡须让海浪一波又一波悠悠地流向远方。

      在没有见过海的童年,我们村的濠就是我的海,很大很大,装着我儿时的快乐和梦呓。

      村里的人们都把它叫做“濠”,在北庙的后边。当时北庙就是大队部,庙对面就是戏台,堡门在庙的东边,从戏台到北庙及东边的堡门和庙后边的濠形成我们村的中心,是集体活动、开会、娱乐、玩耍最主要的场所。北庙是村里的俗语,实际是一个坐北朝南的三官庙,庙院有一棵参天古松,树高大概几十米,树干特别粗,我们十几个小孩拉起手也围不住,树顶如一个大伞罩在整个庙院上边。庙的后背是观音庙,旁边是一棵古柏,古柏扭曲如龙,从远处看,尤其是在濠的北面看,松树柏树交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巨龙从水里腾空而上,古柏上边有几枝枯枝遒劲盘曲直刺天空,像极了龙角,更为神奇的是这一切都倒映在水里,真是龙翔龙潜,好不祥瑞。

      所谓的濠,实际是我们村的一个水池,大概每个村都会有一个,只不过每个村的叫法会有所不同,我只认为像我们村的这样一个大水池就应该叫濠,只有称为濠,他才是我心中的海。小时会到其他村走亲戚,他们有的说“麻潢”有的说“池塘”,即使说成“海子”我也觉得不是我心中的海。我村的濠南北长大概300多米,东西宽100多米(小时候觉得它非常大,自己也没量过,现在估计肯定会有出入,但一定比别村的大)。南岸就是我们说的北庙了,西岸是堤塄子,上边外侧是一处处民房的围墙,在这堤塄上栽着柳树,大多的是垂柳,谁也记不清它是哪年栽的,很粗!几十颗树从堤上斜着向着东上方鱼贯而出,高低错落,婀娜多姿。有的柳像烫了头发的姑娘俯下身子正在自我欣赏;有的柳把她们的秀发从水里慢慢的抬起,水珠晶莹悄悄滚落,水里一圈一圈的圆环撞着似乎发出“叮铃、叮铃”的金属声响,我知道那是上天为她们戴上的耳环。东岸是用大石块砌成的一条笔直的石沿,这是因为上边是一条出村的大道,大道东侧就是堡墙。路可供马车拉上庄稼通过。石沿下间或也栽几棵柳树,向西倾斜着,似乎她们是为了拉家常,两边的树一年比一年斜向对方,不是家常,那一定是说悄悄话,更可能的是为了抄作业吧。童年的记忆,老师把这种行为叫做交头接耳。也许东岸原先也栽有很多树,这边一般是为了饮牲口、洗衣服的,时间一长可能就会损伤几棵,所以少了。其间摆布着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头,高高低低、错错落落随着雨季和旱季的不同,它们出没在水面。外村的人是琢磨不定的,而当村的人即使它们没于水下也能找到它的位置。不明白的外村人以为姑娘媳妇们怎么在水里头洗衣服哪!即使那些通灵性的骡马们也能找到合适的水下石头走到水里去饮水。

      春天来了,东岸花花绿绿的人群挤了一沿,像盛开的花朵,咯咯的笑声伴随着嚓嚓的洗衣声和着嫩绿的柳骨朵被穿来穿去的燕子们剪成片片白云在湛蓝的水里游动。这时有几个姑娘嬉笑异常,一个险些坐到水里,姑娘的脸绯红了,原来有几个小哥们从南岸下来抹起裤腿正试着水的冷热,现在不是耍水的时候,也许他们有别的用意。

      濠的北面是一个缓坡,缓坡的好处是牛群、羊群会从这里饮水,每当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把水面映得金黄金黄,牛群来了,羊群来了,把嘴头向前使劲地努着,像下饺子一样,一窝蜂冲了下去。西岸的房屋树木因为背着光,被余晖剪裁成精美的图案。像极了母亲手起手落剪出的窗花。

      缓坡后就是村的围墙,在围墙中间的下边是一个安了铁篦子的水道,外边通着一条大沙河,是一个干沙河,只有下雨的时候才有水,有时候不下雨也会有水。那时,之前你会听到南山里一阵阵的雷声,这说明山外没下山里下了。发水的时候就是夏天的六七月份,不是洪水就是浑水,铁篦子的作用就是把从山上山坡上冲下来的树枝子乱柴禾挡住,不让它冲进濠里。每当这个时候你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水从水道里涌入,篦子的外边,水打着旋争先恐后地挤进来,只怕落在外边。有一次把山坡上的西瓜冲了下来,一个个在篦子的外边打转跳舞,谁也不敢捞取。每当发水的时候,东岸上边的路伸到北墙的开口处会垒起一道土坝,只怕顺着路涌入村里,尤其是村口处的杏树园。那杏树园可大了,每到春天,一园杏花怒放着,紫里透着粉,粉里透着红,红里透着白,白白粉粉,红红紫紫大有撑开那土围子墙的意思。只等有一天,一阵风刮过,满天的杏花像雪片一样飞向天空,落在濠里,那就是一个花瓣浴池呀!厚厚的一层浮在水上,多松软,多鲜嫩,你不敢出气,只怕她又飞走,只有柳儿温柔地把她抚摸着,抚摸着。

      实际,南岸也有一处水道是在路的靠水的一边,庙的靠堡的一边,走在堡门口谁也不觉得,同样安有铁篦子,设计很是巧妙,只有拐过庙后才知道有一个石砌的通道,平时这里就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尤其是戏台唱大戏的时候。

      濠上边这条路原先是没有的,大概是生产队的时候才打开的。最豪迈的时候,你知道是啥?就是看了电影《青松岭》以后,每当我坐上生产队的马车出村,用柳枝抽打着马屁股,唱起我们都熟悉的那句,“长鞭一甩啪啪地响哎,赶着那马车出了村哎”。当然,更为兴奋的是每当车拉着金灿灿的谷子,红彤彤的高梁,马车摩杆“吱呦吱呦”地响着通过濠上边的这条路的时候。马车映在水里,两岸的柳树似庆祝丰收的旗帜飘扬着。濠里一片一片飘落的柳叶像金鱼一样游来游去,真是美极了。

      夏天,濠是我们男孩子的乐园,在几次发过大水的时候,濠里的水多了起来。从南到北明晃晃就是一面大镜子。刚发过水的时候,水是浑的,过两三天就清澈起来。濠里没有鱼,从来也没有过,平静的水面只听到蛙儿不停地弹奏。水里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小蝌蚪叼着白云游来游去。中午,大人们都睡午觉了,我们来了。十几个小伙伴悄悄地把衣服脱在北岸,转到西边,每人都上一颗大柳树,一起喊:跳!“咚”,只有一个声音同时跳入水中,稍后没了踪迹。如果你在岸上,你就会瞪大眼睛,心提在嗓子眼里。突然,一个从远处钻了出来,另一个更远,于是追逐声嬉笑声响成一片。有的狗刨,有的仰面,有的扎猛子,好不热闹。夏季是濠最深的时候,可能有四、五米。二丑子是我们一群小伙伴里游得最远的一个,尤其善于扎猛子,更善于潜水,他为了炫耀自己,竟然潜到水底摸上石头让我们瞧。

      我们每天中午都会趁大人睡午觉的时候溜出来,更不会让老师知道,这在老师那儿是严令禁止的。一天,我们玩罢,走到北岸穿衣服的时候,发现衣服都不见了,急得团团转,眼看就到上课的时候了,这可怎么办!因为我家是住在村的东边,我就光着身子绕过堡东回了家,路上还碰到了二婶子,好不尴尬。好在,在大人的眼里我还是顽皮的孩子。在家里又穿了别的衣服跑到学校,一进教室门,老师就让站到那儿,我偷眼看看那几个同学都没来。老师说你干啥去了,我吱吱呜呜想说睡误了,老师说用指甲划划你的胳膊。一划肯定出白道(在濠里耍过水皮肤一划就会出白道),我知道瞒不过老师,只好老实交待了。其实老师知道我们又去到濠里耍水,派人把我们的衣服悄悄抱走了。

      深秋的一次早上,我路过濠边,惊讶地发现,整个濠是一个晶莹的世界,濠堤上的柳树真是白发三千丈,倒影在水里,白发更万丈,幽深的水里凝结宝石一样的蓝色,像天庭,像龙宫,白发一条一条向外伸展着玻璃一样的霜花,这时,太阳正好出来,光线照在霜花上射出夺目的五彩光芒。我只想跳进濠里享受一下这冰清玉洁、五彩斑斓的的世界。这可没有李白的愁,如果李白真来到这里,他什么愁也没有了,这样的美景定会让他诗兴大发写出美丽动人的诗句。

      等到数九寒天,这里真是闹翻了天,夏天耍水只是男孩子的事情,可现在大小伙,老后生,大闺女,小媳妇,孙子拉着奶奶,爷爷领着孙女,大大小小,花花绿绿,佝偻提携,前拉后拽,扛着冰车,拿着冰锥,抽牛的抽牛,滑冰的滑冰,好不热闹。我是个胆小鬼,滑溜冰老是怕摔倒。可我做的冰车最好,做成椅子样,滑起来不会磨破衣服也不会太手凉,有的就一个木板,下边钉两个铁丝,甚至,有捡来大瓮瓦块坐上滑的,有把衣服磨破的,有把手碰破冻伤的,可谁也不顾这些,还在使劲地玩,玩得满头大汗,一摘下扇着耳朵的兔皮帽子,头上就会嗤嗤冒白烟。一直玩到过年,玩到过了十五,玩到开春。

      小时候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濠”,觉得这个名字最好听,长大后我才知道“濠”就是城外的护城壕,并且下边还栽着竹剑,主要是用来御敌的。我想,我村的叫做“濠”可能就是在堡外紧挨着堡墙,原先也可能防止匪患骚扰侵犯的原因,至于有没有竹剑就不得而知了。别的村叫做“麻潢”可能作用主要是为了沤麻吧。至于池塘,那它可能与一条小溪相通。海子,下边可能有一个泉眼。但我想它不管叫什么,它的主要作用是一个村必备的排洪蓄水池。如果是涝天村里有积水或者洪水从村口涌进来就会流到这里,以免造成水灾。平时还可以饮牲口洗衣服,或者盖房屋搞工程。还可以灌溉农田和抗击旱情。

      我们村的濠在北岸的出口处就修着一条渠,通向西面的田里,我记得那里种着蔬菜。两个大后生,各用一根绳子拴住铁桶的耳朵,站在濠沿,把桶悠到水里,然后同时往上逮,把水舀到渠里,水就流到菜田里。在我们这样一个干旱的村里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这舀水可是个技术活,一般的人可干不了,必须是两个人配合默契,能同时把桶悠到濠里,并且桶还必须里边倒下舀上水,等悠到渠里还能马上把水倒出,这样反复,速度很快,才不至于让渠里的水断流。这同时两人还唱着号子,看着特别过瘾,真想上前试试。有一年春天大旱,地里一下耧就冒黄烟,一点湿土也没有。大队号召社员们抗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就连我们学生都参加了。肩挑车拉手端,盆盆罐罐齐上阵,叮叽咣啷,哗哩哗啦,摩肩接踵,浩浩荡荡,从濠里舀上水送到田里。学生两个人一组抬一个桶,桶的水不能装得太满,还的给水上放上一块木板或者柴禾,这样水才不会随着走路晃出来。种玉米先剜上窝,再把水一瓢一瓢舀到窝里,等水浸一会,不会成泥,用铁锹翻过来,刨开湿土,小心地将种子放进去,三颗成三角形,再用湿土盖上,上边撒一层干土,用脚轻轻踏一下,或用铁锹拍一下,就种好了。耩谷子,社员也有好多发明家,他们有一根塑料管绑在耧腿上,提水桶的人跟着耧走,水顺着管子和种子同时流到耧豁开的土里。这样,全村那年没有一亩土地因为干旱而未播种,还得了个大丰收。这是人的功劳,这也是那个濠的功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濠,那年肯定会饿大肚。

      我们感谢先人的智慧,在建村的时候就把这一切设计好了,村里蓄水排涝设施必须有,我们村的濠就是我们的宝,他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和美好记忆,它是我心中的大海,是我们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福海。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西大云疃的海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12900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