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家乡庐剧

  • 作者:陈波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2-10 17:11:28
  • 被阅读0
  •   我的故乡,也是庐剧的故里。过去,庐剧在舒城乡下很流行,大人孩子都能唱上几段。尤其到了正月,村村唱戏、人人看戏。

      在舒城,当地人称“小倒戏”,也有的叫“倒七戏”,厚植于江淮之间,流传于皖中一带。

      由于不登大雅之堂,一直屈居地方小戏的位置,直至1955年,才正式被命名为“庐剧”,有了个叫得出口的“雅号”。

      第一次见识庐剧,是在县剧场的演出,是外公带我去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上蓝天白云的背景幕布、身穿长袍长袖的男女演员,朴实、凄凉的唱腔,深情讲述着古老优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一下子着了迷。

      看完演出回家,面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近六七里的乡野土路,感觉比平时不知好走多少倍。

      在路上,我反复回味着这部戏行将结尾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成仙的壮丽美景,神话的种子不知不觉中萌发于少年浪漫的心怀。

      庄子上有个李姓表叔,一生喜欢庐剧。一年到头靠卖庐剧唱本、春节剪纸刻福为营生。平时,一边剪纸刻福,一边哼着庐剧。

      生产队里养着几头耕牛,是唯一的集体财产。每年的农耕,家家户户就指望着这几头牛。为了看护好它们,生产队专门在打稻场旁建个牛棚,找了两位庄子上德高望重的长者来照看,防止小偷轻觑。

      李表叔和外公被生产队长选中专门负责晚上牛棚的看护。

      庄子上的人有个传统习惯,非嫡亲的都称表叔婶“表字辈”。其实,李表叔与外公年龄差不多,和我虽隔辈,只因我大姨家表姐嫁给他儿子成了亲眷,所以就这么攀上了亲。

      到了晚上,外公都带上我一起去看牛棚。

      七八头的耕牛拴在牛棚里,牛棚外边就是我、外公和李表叔睡觉的地方,和牛棚是在同一间大屋子里,牛睡在里面,我们头顶着头睡在牛棚门口。

      长年累月,牛棚子里满屋都是牛屎、牛尿、牛腥味和那群常年围在老牛身上的大头苍蝇。

      靠着墙根角,外公和李表叔将耕牛吃的草料摊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再将被子放上去,就当我们的睡床。

      看牛棚是不带讲究的。

      每晚睡觉前,李表叔都要就着煤油灯,盘着双腿儿,用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木棍,边敲打着竹板边随着悠扬的节奏哼着庐剧《梁祝》,外公也眯着眼悠然自得地跟着哼唱,那舒缓低沉的旋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昏昏欲睡。

      庐剧的确切形成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其历史上的记录来看,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庐剧班社,早期多演于地摊。

      庐剧的剧目多以大别山的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阜南海子戏,寿县、凤阳端公戏,无为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有些班社还与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成型。

      在家乡舒城,观看庐剧是人皆共享的一大嗜好。平时就想看,节日里更要看,特别是每到春节,那是憋足劲找机会要去看,白天看,夜晚看,天天看,不知疲倦,无休无止。逢年过节要是不看戏,那便比盛大宴席不上酒水,端着饭碗没有菜还要索然无趣。

      鲁迅先生写过《社戏》,与先生比起来,我可就要幸运得多了。哪个村有唱的,就去哪个村看。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就跟几个小伙伴走去那里,也不觉得累。再者,我不用像鲁迅先生那样,要划船行五里地到外村才能看得到戏,何况离戏台还是远远的。我不,在本村就行。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村有个小庐剧社,且小有名气。它只是村里庐剧爱好者自发集成的自由组合,连个名字都没有,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就。据说李表叔年轻时就是这个剧社的组织者之一。

      我们村不算大,是个只有上百人的小村庄,会唱庐剧的人则有二三十个,多数都是四五十代生人,文化程度不高,李表叔是小学文化,应该算是少有文化的,在剧社里负责刻印唱本。

      好在那些传统剧目与固定曲调,大家从小已耳濡目染,心知肚明,表演起来,不算十分艰难,随便挑选几出戏,无论男角女角,能挑大梁的还真不少。

      当然,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就不一定那么简单,家乡人习惯把演戏叫作唱戏,为了唱好戏,每到农闲期间,就必须要把演员集中起来排练。

      村里人排练,原来是半封闭式的,不知道是害怕打扰抑或泄露机密。现在想来,几十年前乡村无名之辈竟然如是,难怪前些年央视也好、地方台也罢,“春晚”的导演都要把排练现场封闭几个月,倒计时彩排才能让部分人员看到。

      不过,四十年前我还小,也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村里排戏,多半是冬闲的晚间,关着门不让人进。越关门则越神秘,越神秘就越招人。

      村里一帮小伙伴,犹如逐花的小蜜蜂,嗡嗡嗡的先是敲门,继而捶门,后来就干脆用屁股轰门。里面人开门逮,小伙伴就一哄而散,他们关门,后生们复又卷土重来。

      乡村演戏,不像北方往往有固定戏台,大多只是临时搭建,过后拆除。搭台是有讲究的,由于是露天戏台,冬天寒冷,台的两边要置有挡风帷幔,条件好的台口还张挂幕帘。前台和后台之间必须有遮掩间隔,幕后作化妆、换衣、放置道具之用,非演员不能至。

      我们村的人,搭台麻利得很。

      几个壮劳力从各家找来扁担、木头等用来扎架,在距地面半人高处平铺木板,再用一些门板把前后台隔开,拉上铁丝,挂起幕布,两边台柱贴上“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古往今来虽如是浓装淡抹总相宜”这样的对联,再悬一对拖着长穗的大红灯笼,又稳当又好看,但是,还有一件事情必须要做,那就是在台前挂上一对汽油灯,晚上看戏离不开它。

      轻车熟路,半天的功夫,戏台这就搭好了。

      往下一望,呵,空旷的场地被照得通亮,不知源于何时,台前已经摆满了一道道长条板凳。

      从村里搭台起,小伙伴也跟着忙活不停,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到处翻滚,到处摸爬,还一边抢着给大人打下手。

      到了真正开演的时候,他们反而心不在戏了,那一点玩意早在排练之初就看腻了,开演后就在人群里乱钻,窜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换衣,跑到戏场外围看小商贩卖甘蔗、卖荸荠。

      这时候,大人们都在聚精会神的看戏,台上演员在动情地假流眼水,台下的老太太、大姑娘与小媳妇们,则忙不及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伤心的真哭,以至红了眼圈,湿了衣襟,根本无暇关顾场内小孩子们怎么样。

      几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那些情真意切的场景已成我心灵深处的定格,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江州司马的青衫,相形之下,那应当是另算别一番情境的。

      后来几年,村里喜欢庐剧的大姑娘小伙子越来越少,李表叔年龄也大了,也就选择了隐退。村里的小剧社就这样烟消云散,远嫁的远嫁,外出的外出,虽还没到“凄凄惨惨切切”的境地,但往事毕竟已经不堪回首。

      退出“江湖”的李表叔并没有闲着,他就在家里自己刻印庐剧唱本,2毛钱一份在周边村里推销,赚点抽烟的零花钱,逢春节,李表叔还早早刻印门头上张贴的五福,即“福禄寿喜康”,忙下来也能挣个过年费呢。

      有空闲,李表叔就逮住我,要手把手教我唱庐剧。外公也在一旁鼓励我,叫我跟表叔好好学,尤其是让我学好刻印唱本和五福,说以后不定要靠这个手艺生活。

      在教我学唱之前,李表叔先跟我介绍了一番庐剧的角色行当和唱腔。他说,庐剧角色分为花旦、青衣、老旦、老生、小生、小丑等种;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三七”“寒腔”“神调”“老生调”“老旦调”、正调、衰调、“丑调”等等,听得我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

      庐剧富有特别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域群众的语言、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唱出来的腔味也不一样,像我的家乡,庐剧唱腔高亢粗犷,跌宕起伏,乡土味就十分浓郁。

      李表叔手把手指导我如何呼吸、如何放置喉头、怎样得到共鸣,还教我掌握连音、跳音等简单的演唱技巧。从此后,我对演唱庐剧的兴趣越来越浓,台步子走得也有模有样。

      据说庐剧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我跟着表叔学了两年多,收获真的不少,他不仅教会我唱庐剧的代表剧目《梁祝》,还学会《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剧目的不少唱段,每个剧目的故事往往都一波三折,悬念四伏,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除了唱庐剧,李表叔还热心地教会我剪纸、刻福、油印庐剧唱本等。后来,我在部队里把这些本事真的都排上了用场。

      庐剧虽只有上百年历史,但它内在的人文精神、生活习惯、行为范式、言语传承、心灵契合却是多种因素的历史积淀、交汇、融合而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庐剧的普及发展如火如荼,如日中天。中青年边干活边唱,边走边唱;中老年是明里头哼,暗里头哼,有机会便哼;小孩子也不闲慢,到处找报纸糊戏帽,没有报纸了,就拆书,无论有没有用,一本本撕了再说。

      从小,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熏陶,她退休后,每天的最大爱好就是在家要听2个多小时的庐剧,就连春节到我家来小住几天,也不忘这个事儿。

      二十多年后,我来到省城合肥上班。

      省城有专业庐剧团,还有豪华固定的剧场,我有幸在那里看过很多庐剧,演员的身段、唱腔、做功以及舞台布景,与当年家乡的戏台子不可同日而语。偶有少数业余班社在社区出演,其风采与技艺已远不如前,观众热情大大锐减,场地氛围较过去已经迥异。

      庐剧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远,越走越远,行将淡出,只剩下我这样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似乎还在恋旧。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家乡庐剧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1039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