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工作总结
文章内容页

指尖上的温柔|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初探(上)张志和

  • 作者:程小新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3-02 11:11:30
  • 被阅读0
  •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初探(上)

      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道难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读通,逐词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少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1〕(61)在广东省高中正在推广使用新课程教材,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新课程教改的书籍,〔2〕(参加了多次新课程教材的培训,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新的方法,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踏实认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古诗文教学新方法的总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具有阅读浅易古典书籍的能力,帮助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与义务教育相比,古诗文教学新方法,是从语文的功能和人的主要行为取向出发,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古诗文教学新方法的具体内容

      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积累于不断整合,是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整合,是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感受鉴赏”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思考领悟”侧重于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用拓展”侧重于语文延伸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支撑高中语文素养的要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过程中,融会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这三大支柱在厚实的基础上支撑起“发现创新”的一片天地。

      3、古诗文教学新方法的实施步骤

      3.1培养学生的积累整合能力

      3.1.1积累是古诗文学习的基础。

      没有积累,就不能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就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也就不能汲取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学习和生活所用。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对积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积累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否则就达不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特点,我对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方法作了一些指导。要求每学一篇古诗文,都要在课后找出重要的字词5到20个,重要的句子3到5个摘录到笔记本上。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就可以积累“其”的用法,把有“其”字的句子摘录下来,并梳理出它的几种用法。

      这样积累的多了,对于诸如“其”这类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也就掌握了。我对学生强调,古代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很多,一定要注意归类积累,如“之”字,它可以作结构助词,也可以作代词,还可以作动词,积累的时候,每种用法,都可以摘录一些例句上去。我要求还要注意通假字、活用字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积累整合,以便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能够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资料。在讲授《劝学》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领悟荀子谈积累重要作用的句子。

      3.1.2积累之后整合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整合,才能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古诗文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中,不断拓展阅读面,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增强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整合课程内容一方面是学科内容的整合,关注优秀作品,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另一方面又要拓展语文和进行语文实践。每学期我都会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名著。去年,我推荐学生课余阅读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选集,因为学完了《孔雀东南飞》,有必要去了解整个汉魏乐府民歌的特点。我还让科代表去组织学生表演《孔雀东南飞》的情节,达到完整形象理解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这学期,在上《鸿门宴》的时候,我采取了相同的办法,让学生课外抽空去读整个《项羽本纪》,读司马迁的《史记》精选,让学生投身于实践,过把当演员的瘾,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推动了生本教育的发展。

      3.1.3积累整合的效果。

      通过积累整合,学生认识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教会了我们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促进了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学过《游褒禅山记》后,有学生在他的随笔中写道:王安石教会了我们要做一番事业,要具备立志、体力、主见、外力帮助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远大的志向。老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课文,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做人的道理。

      通过积累整合,学生逐步形成了适合于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一要了解多样的学习方法,二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根据需要,有针对性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学习方法的整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恰当地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有些记忆好的学生,他记一篇很长的文章都没什么问题,而有些记忆差的人,记一篇短文都很吃力,怎么办?我就让他们分段记,注意文章的结构,把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联系起来记诵,在理解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了就好记,远远胜过死记硬背。

      如记诵《游褒禅山记》的第三段,我提示学生注意“于是余有叹焉”这个开头句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作者先感叹了古代学者探究问题的深入广泛,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然后阐述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立志、体力、外物三方面的关系,最后谈尽主观努力的重要性。理解了这一段的每个层次的意思,就能记住整段的文字。

      我经常鼓励学生去探求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学生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避免死板的学习,孤立的学习和被动的学习。上课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同小组的同学通过交流,研究甚至是争论,来理解文章,远胜过老师一人的拼命灌输。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去讨论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请代表叙说小组讨论的成果。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项羽、刘邦等人的主要性格特点,能分析出项败刘胜的主要原因。我鼓励学生经常交流学习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课文的三读:朗读、速读和熟读。

      朗读。朗读时,我一般让学生轻声自读一遍,划出生字和难句,然后听录音朗诵,边听边给生字注音,注意文章的情感变化和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时我也自己朗读,力求将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以讲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讲这首诗时,我在课前认真琢磨了诗歌的感情和语调的变化,反复朗诵了几遍,觉得能让学生把握课文内涵了才感到满意。到了课堂上,我把课文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一遍,赢得了学生和实习生热烈的掌声。

      通过朗诵确实能达到记忆、理解和鉴赏的目的。为了避免朗诵过多引起的单调乏味,我注意到了运用多种朗诵方法,如分组、分性别的朗诵,同小组内的接力朗诵、分角色朗诵等等。我觉得朗诵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但要注意朗诵方式的变化,朗诵语调的变化和文章情感的深入体验,注意字音的准确无误。过去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就是“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我希望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来逐步提高他们普通话的水平。

      速读。速读也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通过速读,来检测自己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敏性。有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文章,如《鸿门宴》、《游褒禅山记》,可以要求学生读快点,做到每分钟两三百字,难懂一点的,如《报任安书》、《陈情表》,可以读慢点,每分钟一两百字,再难点的,如《逍遥游》,读的时间可以长点。我经常检查学生速读的效果,如学《琵琶行》第二段时,我就让学生快速扫描一遍全段文字,然后鼓励抢答这段描写音乐的方法有哪些,谁答得快,答得准确,就给予平时成绩加5分的奖励。结果,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熟读。有句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古人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古诗文记诵的多了,对于写作也有莫大的帮助。很多学生都能把背下的诗文运用到作文中,既成了文章很好的论据和素材,又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为了强化学生的记诵效果,我采取了不定期抽查的办法,不单自己去检查,还组织科代表和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协助检查,传授记诵课文的技巧,让全班同学都真正重视古代诗文的学习,喜欢上古诗文,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和记诵。

      朗读、速读和熟读是古代诗文学习的老办法、好办法,运用的好,有助于古诗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3.2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

      3.2.1感受鉴赏的内容。

      在积累整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感受鉴赏古诗文,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感受鉴赏古诗文中的意境美是学习古诗文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感受古诗文中的意境,鉴赏展现意境的精妙艺术手法,能更深更准确理解课文,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把握住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3.2.2感受鉴赏的方法。

      我在讲授古代诗词的时候,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理解,通过对意境的分析理解,细心品味,达到理解诗歌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目的。以讲《琵琶行》为例。我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认真讨论,细细领会出开头一段写景的作用,想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品味描写琵琶曲声句子的精妙之处,提醒学生弄清变化着的曲调对传达主人公感情的作用。

      我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诸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和“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区别来,说出反映旋律变化的句子,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感受情景交融的手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类写景句子,对表达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然后结合以上分析,来理解下文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人生遭遇的叙述,达到理解全诗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目的,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语言艺术的精深博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讲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播放了几张赤壁的风光照片,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鏖战的镜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然后自己朗诵了一遍全词,要求学生研讨上阕写景的技巧,感悟波澜壮阔的意境美。那大江东去的雄壮,乱石穿石,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威势,让同学们激动兴奋,谈论热烈,发言踊跃。在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学生既感受到了同样的豪放之气扑面而来,也感受到了辛弃疾不同于苏轼的强烈爱国之情和报国杀敌之愿。如果说在苏轼词中感受到的是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悲凉,那么,

      在辛弃疾词中感受到的是山河痛失报国无门的悲愤。

      在学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我侧重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深秋时节的凄凉冷清,诗人心境的寂寞孤独,鉴赏到的是那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婉约,“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苦闷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幽怨,领悟到婉约词和豪放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展示出来的不同意境。

      我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王维和杜甫的诗。他们说学王维的《山居秋暝》,获得了巨大的审美享受。诗中描绘的山雨初霁的景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那山间,万物一新,幽清明净,泉水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真是恬静幽美啊!反映出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学生喜欢王维的诗,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而对杜甫诗歌的钟情,则是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他们特别喜爱《登高》这首诗的雄迈气势、开阔意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着迷诗中慷慨苍凉的情感宣泄。通过两年的新课程教学,我发现我的学生审美品位在不断提高。

      (未完待续)

    【审核人:雨祺】

        标题:指尖上的温柔|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初探(上)张志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wangluoaiqing/57041.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