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王娟:清平乐之乐

  • 作者:曹鑫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27 20:45:28
  • 被阅读0
  •   我是一个喜欢挣米的人,夸张一点说,不是正在挣米就是奔跑在挣米的路上。哪怕是微粒碎末,只要能挣下来,便欢喜不尽。挣米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也其乐无穷,这不仅是生存所需,也是一种挑战,是个人成长的历练,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某天,我进驻了头条平台。听说写头条有收益,便心痒难耐,跃跃欲试。靠一条简单的图文破百粉后,终有了十几元的收益,自此,在这方面一发不可收拾。放弃了在微信朋友圈的牢骚,转移了阵地,混进了头条平台中,时不时发文发图发视频。偶有爆款,几元,十几元不等。这米不多,难得是在微信朋友圈不能说,或说出来怕别人笑话的话,在头条里想怎么说便怎么说。生活的牢骚、人事的看法等有了宣泄的出口。更不怕被熟人知道后腹诽我无病呻吟天真烂漫胸无城府,一把年纪了啥啥都发网络上……

      头条鱼龙混杂,有职业撰稿人,各领域专家,文学高手,也有普通小民,贩夫走卒,贞女怨妇,抠脚大汉。内容也五花八门,上至国际要闻、时事热点,诗词歌赋、风月雅文,下至三姑六婆、家长里短、奇闻异事、怪谈八卦……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只要不违反平台规定,什么水准的人都可以在里面创作,哪怕错字连篇病句累牍,也不愁没有阅读者和受众群体。

      我是混在其中的一只小虾米,来趟趟头条的这沟浑水。正儿八经的工作让我不可能费心费神费时间在这里深耕,去做更专业的事儿,去写高大上的文章,姑且抱着好玩的态度来此混混,至于能不能挖到平台的一嘴儿泥巴,也是顺其自然,并不在意。

      头条里的文章良莠不齐,珠玑泥沙俱下。那些三观正、文笔好、内容丰富的文章,浏览量和评论量并不高,反倒是一些内容有着明显错误或疏漏、三观歪倒的小文和奇闻异事、家长里短、时事热点的文章,浏览量高评论多。会带话题,带偏话题,出现明显认知错误的东西,平台会大力推荐,招来很多热心肠人聪明人的围观,纷纷来留言帮你扳正纠错、点拨讲解、说教指导。这样,浏览量高了,评论量多了,作者再互动互动,各方面达到一定数量,收益便来了。这种做法,说得直白些,就是骗流量。

      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色狼看到了美女,猫儿嗅到了鱼腥气,我眼前一亮,一条挣米的灿烂大路正徐徐铺展开来。

      我虽然写不出时事热点之类主题深沉严肃的文章,也没有忒多奇闻异事的来源,但家长里短还知道一些,以我这素来不太正经的性子,故意带偏话题让其出现疏漏和错误的伎俩还是有的。骗流量嘛,没必要那么严肃和认真。

      那天晚上,我一边用某多上买来的中药渣渣冲水泡脚,一边忙活着最近几天又香饽起来热衷起来的手工钩织活儿,一边打开手机学习听讲上级部署下来的培训课程。

      当听到一节小学语文课《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时,忽发奇想(我这屡犯偏头疼的脑袋素来喜欢忽发奇想、怪想、妄想、荒诞的想,也许是那根疼痛的动脉神经作的祟):词中上片有“白发谁家翁媪”句,下片内容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溪东锄豆的大儿、正织鸡笼的中儿和卧剥莲蓬天真可爱的小儿,他们年龄有多大?内容分析他们与白发翁媪应是一家五口人,再确切些应该是父子母子关系。父母是白发老人,该有多大年龄?根据词中所说“白发”,又是“翁媪”称谓,年龄估摸得有五十岁上下吧,会锄地的大儿差不多应该有二十岁左右,中儿十多岁。小儿不会劳动,躺着趴着爬着在溪边剥莲蓬,正是淘气顽皮的年纪,应该十岁差不多,甚至更小。这对白发夫妻属于晚婚晚育?而且还能四十岁老来得子,犹如老蚌生珠,很不容易……可古人普遍早婚早育,这有点不合理啊……

      妄加揣想了一阵后,不得其解(除了我,千百年来也无人这样解),手机视频里那位老师的课堂很精彩生动,我却被自己的神来之想激动得再听不下去。若有人知道我一边泡脚一边钩织一边听课学习,看似娴静文雅贤良淑德的外表下掩盖着荒谬无聊的想法,会不会骂我脑袋走偏了进水了撞树了,下班路上招了邪魔妖道了,偏头疼又要被污七八糟的想法累得复发了?

      收脚收针关课,躺在床上的时候,我习惯性看头条热点新闻,特别关注巴以战争的情况。我怕死,唯恐万一哪天战火烧到了自家门口,我作为妇女,孩子作为儿童,如果落到像加沙的妇女儿童那样被屠杀死亡的命运,岂不悲惨可惜?

      看了一会巴以方面的新闻,对加沙人民的遭遇深感震惊和痛心,更看不得惨死的加沙儿童,那一张张血淋淋的照片常使我夜间做恶梦,梦见我和儿子也被无情炮火给炸了。

      为了不使自己夜间做恶梦,便转移关注点,想起了日薅头条羊毛的计划。点开了我的头条主页,发现已有十几天没发过东西了。当初信誓旦旦,信心满满地让自己务必在头条里做到日薅几十上百米的雄心壮志,不知不觉被一日日滋生的惰性残食了。为了那几十上百米粒的薅毛大计,还得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可今晚又写什么内容上去呢?对了,刚才听课时的那一番“奇思妙想”,何不扔进这纷纷攘攘吵吵闹闹比世事还乱还杂的平台上?反正里面三观歪倒的虾米多得是,不差我这一个。

      我把对这首词的歪析曲解又夸张夸张,加大加大,话题再跑偏一些,梳理成一段一二百来字的小文奉送给了头条君。随后,关机睡觉。

      第二天早上,醒来一看,爆了!展现量数万,浏览量几千,留言数99+,只点赞量少得可怜。对于一些沉闷无趣又不出色的文章,我本身是没多大兴趣细细看的,我其实更喜欢看的是留言和评论。都说评论区里出人才、怪才、鬼才,一些网友的留言简直是句句似珠,字字如玑,比文章本身有趣得多。更何况是我自己小文里的留言评论?忙不迭地一路看下去,果然是人才倍出,精彩纷呈,一个比一个会给人惊喜,令人受益匪浅。以至到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的今天,已是第三天,留言评论还在一路飙升,噌噌上涨,共有数百条之多。

      现分类概括,归纳总结一下网友的精彩评论:

      有自报家底,标榜勤劳能干者,如:

      我一个女人,十岁就开始锄地了……

      我八岁夏天开始煮一家人的早餐,12岁家里来客烧一桌菜,洗一家人的衣服,下地干农活,算是小大人……

      老夫十二三岁暑假就跟老父亲锄地……

      我十四岁,割麦、割稻、除草、施肥都干……

      我不到十五岁上高中,锄地、收割、挑水都是在这之前干的活……

      我一个九零后七岁就会锄地了……

      我80后农村的,那会儿大概八岁左右的孩子,就跟着父母去锄地了,我哥6岁开始放牛……

      我七八岁就会锄地编笼子,四五岁也能干点剥豆子的小活……

      我十岁会编席子,但破迷子不行……

      有个不说自己,说他老爹的:我爹十岁就牵牛犁地了,更不要说锄地……

      虚幻的网络中一下子冒出了许多幼年早熟能干活能吃苦的人,讲述着自己或亲人真实的经历,言辞振振,口气锵锵,让我不得不信服,不得不佩服。至于锄地一事,究竟多大会?每人都不一样,大家各讲各的,互不妨碍,互不干扰。总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能抗压,穷人的孩子自小便能锄地顶呱呱。

      更有个语气咄咄逼人,直击灵魂深处来拷问的:你问你爷爷,他几岁会锄地?问你爸,他几岁会织箩?问你老妈,她几岁会剥花生?……

      连珠炮的质问,把我问得无言以对。问我爸倒可以,但他不会织箩。问我爷爷和我老妈,那得去地底下,现在我发未白人未老,小儿未成人,大儿未成家,还不想去!

      这些来自农村天地可敬可爱的网友们,估计多是60、70后吧,所言定不虚。很小的时候便会干一些力所能及,力所超及的庄稼活、家务活,让我这个同样来自农村的人汗颜自惭。因为我十岁才会烧锅,二十岁还不会做饭。有一次父母不在家,想帮他们做顿饭,馏了馒头忘了添水,把锅烧坏,把馒头烧成了黑炭。帮母亲烧锅还时不时把自己衣裤烧着火……

      无怪乎现在巨婴多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二三十岁还在啃老而不自知。看看以前的人幼年时都干了啥?再看看现在咱们的孩子又都干了啥?以前的普通人尚且如此早当家,庄稼活家务活样样不在话下,更不要说更早一些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了:霍去病17岁涉沙场、破匈奴、封狼居胥;甘罗12岁做宰相;孙坚15岁成为一县之长,孙权18岁成为东吴领袖;词作者辛弃疾20岁带兵抗金;康熙15岁智擒鳌拜……当今社会,出来几个类似的人物?

      为所有能吃苦肯劳作有能耐的人点赞。这批留言评论的人,立足点在锄地织鸡笼的大儿中儿的年龄上,他们嫌我把大儿中儿年龄说得有点大。我十分认同他们说法,不可以现代人的眼光和经验来看待古代人的事情。

      其实我知道作者描述的主要是他看到的农村风光,农村生活,整体画面是优美宁静、幸福祥和的。小儿一定年纪不大,但是另外两个儿子岁数不确定,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词所传达的意思:你看那一对老人多幸福啊!大儿中儿能劳动持家了,还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子!符合古人阖家团圆,多子多福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宁静美好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再看看一些智慧者的理性分析,他们引经据典发表对白发翁媪年龄的看法:

      古人早熟,“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宋朝十五就能结婚生孩子了,平均寿命才四十来岁,所以三十来岁就算老人了,大儿子十几岁,二儿子八九岁,小儿子更小点,没问题。

      古人老的快些,苏轼写“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时也才38岁。“老夫聊发少年狂”时39岁。醉翁亭记中的醉翁欧阳修,时年40岁。古人称七十为古稀之年,四五十岁超过平均值,白头实属平常。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一年,韩愈36岁……

      一方面,当时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常年劳作,四十多岁白头很有可能。还有一方面,辛弃疾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白发父母比黑发父母更有艺术表现力。李白年纪轻轻还白发三千丈呢。

      ……

      有理有据,使人信服。古人平均寿命不长,奔波劳苦,生活艰难,未老先衰,三四十岁便已白发实属正常。

      又提倡早婚早育,女孩子十五岁便可嫁人生子,父母与子女的年龄相差不大。

      至于四十岁左右的父母为什么还会有几岁的无赖小儿,大家也给出了合理解释:古人不会计划生育,生到绝经为止,孩子多,大儿与小儿相差二三十岁的不稀罕,儿媳妇侍候婆婆过月子的也常见。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死亡前夕,妻子不能生了,还可以纳小妾,小儿为妾所生!

      还有人解释说:上片词中的“白发翁媪”不知哪家的或是邻居家的,而下片中的“大儿”“中儿”“小儿”是又一家的。

      好像也有道理,为了画面需要,把他们拼凑在了一起。

      又有人联想丰富,认为白发翁媪是三儿的爷爷奶奶,他们的父母捉蛇被毒死了。三儿是孤儿,早当家也实属当然。

      ……

      读过诗词的人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意象很多不是实指,往往是虚指。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苏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们去量了吗?数了吗?这里的大儿中儿小儿应该属于三种不同的年轻人,正如网友所言,不一定非得是排名老大、老二、老三,也不一定非得是一家的。

      “白发谁家翁媪”,“翁媪”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白发才是客观事实,是实指。就是看见一对夫妇头发都白了,作者说:这是谁家的老人啊?但是,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岁数,是不是真的是老人,辛弃疾也不一定知道,为了文学艺术效果或诗词压韵,只能这么写。

      有人一本正经解说词内容: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

      阁下说啥正解呢?那些我怎能不懂?又怎能不知?这首词曾霸了初中语文课本一席之地几十年,这才几年下放到了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平常工作中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严肃呆板的文字,早已视觉疲劳,审美疲劳了。我要正解有什么用?有什么趣?头条君不喜欢,不给派流量,这不是我目的。

      我最喜欢看喷子,他们喷得清新脱俗,入木三分,如锥如斫。如:

      你只适合读“啊,大海真他妈蓝!”

      用这种思维去理解古诗词,你还不如不读古诗词……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的是你吗?

      我只能说你这种人不适合读诗,只适合剥莲蓬!(我想说,剥莲蓬这工作也不错,年龄大了,越来越喜欢不用动脑的体力劳动活儿。)

      你不懂这首词,你也不懂诗词,你也不懂古代文学,你也不懂历史……

      悲哀!盲流太多了!

      ……

      搞笑逗乐者:

      不要争辩了,我今晚给辛弃疾发一下微信,核实一下。

      您的意思是辛弃疾应该先查验一下他们的结婚证,户口本?

      可怜他们没有护发素、染头膏,三四十岁白头太正常了……

      呵呵,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男主,八十几还生了几个呢……

      大儿子锄豆,是个勤恳的老实人,放在现在只会帮人打螺丝;二儿子有技术,可以做技术员工程师,在一定的环境中能谋个稳定工作;三儿子啥也不干,就躺在溪边剥莲蓬往自己嘴里塞,真快活,长大了说不定能当老板……

      辛弃疾文武双全,自己的名字和霍去病异曲同工,但他给这个卧剥莲蓬的小儿子起的名字却是“铁柱”。

      ……

      这些人心态平和,灵魂有趣,幽默诙谐的话语让人莞尔,在嘈嘈切切错杂言,吵得不可开交的评论中,犹如一股清泉。

      又有人留言:我是不明白他小儿子叫亡赖是出于什么心理?

      我琢磨不透他是像我一样不太正经,故意现眼子招喷找骂,还是真不知道。只好龇牙咧嘴回复道:就是,也不知爹妈咋给取的名!

      立马有人向我发出了祝贺 :恭喜你,七窍通了六窍!

      下面又有人跟解道:是无赖,不是亡赖,百无聊赖的意思,小儿在溪头卧着剥莲蓬,那是多少无聊啊!

      好吧,只要你高兴,怎么理解都行。就像我,只要能骗点流量,不惜歪解,不怕人喷。事实证明,我又成功了一次。

      有个大聪明说:一是你故意钻牛角尖,二是你日常知识欠缺,三是为了骗流量。

      一语中的,我觉得他就是我肚子里的一条蛔虫,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网海深深,网民茫茫,谁又能认识谁?谁又能记得谁?良人有,妖孽也横行,大家借一方网络七嘴八舌,真知灼见,奇谈妙论,放飞自我,只要不违法乱纪,不伤天害理,没什么不可。在这熙熙攘攘真作假时假亦真的大千世界里,至于谁是谁非,也没必要深追细究。继续研究探讨,那是专家的事儿。

      之后的某天晚上,我躲在房间的一角用手机专注记录这件趣事的时候,我那七岁的小儿此刻正“床头卧涂被褥”。不知他从哪里翻出了一瓶深红色指甲油,肆无忌惮把它涂抹在了雪白的床单上、干净的被褥上、浅蓝色的床头柜上,那刺目扎心的颜色,斑斑驳驳,如血如荼。可不就是一幅最鲜明生动的“最喜小儿无赖,床头卧涂指甲油”图嘛!

      最后,再向读者透露一个顶重要的信息:截止我向香落投递这篇文章时,我再一次打开我的头条主页,查看这篇三观不正,认知严重错误的微文,已有了106838的展现量,14250的浏览量,488的评论量,而收益是多少呢?我揉了揉眼睛,瞪圆了仔细看——2.22元,没错,2.22!

      我很高兴,我在头条里又啃了一嘴儿泥巴!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王娟:清平乐之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11824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