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徐斌:在平凡生活中发掘诗意

  • 作者:徐斌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3-27 16:26:18
  • 被阅读0
  •   孙淮景老师的新著《远去的口哨》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散文集,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回忆录。

      这部作品包括作者学生时代、知青岁月、招工以后、家庭生活、域外见闻、旅行印记等六大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像钢锭一样厚重。孙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孙老师热爱生活。他对生活的热爱,尤其体现在他喜欢把地图读懂后开车出行的爱好中。这种对于平凡世界的探索精神贯穿于他的散文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阅读这部著作,我仿佛聆听孙老师吹出的,承载着青春的记忆和岁月的痕迹的口哨声。这声音好像很远,又像很近,贯穿全书,成为一条时隐时现的主线。

      我觉得这部作品具有四个显著亮点,即在场感、时代性、有温度、丰富的细节描写。

      一、孙老师的写作是“在场写作”

      在场写作就是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更准确地描绘场景、人物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所经历的一切,从而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全书很多作品中,都有或独立或连贯的场景,都有作者的身影和思考在里面,因而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在场写作有助于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事物。这种直接的参与使得作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细节和微妙之处,使作品更富有深度和内涵。在场写作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记录和见证历史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写作,能够记录下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状况,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比如《进厂》一文中,有如下文字:

      进厂第五十天试生产,终于看到大机器是怎么把钢板轧出来的。

      轧机转动,通红的几吨重的坯料吞进吐出,爆裂的响声,像隆隆的雷鸣,地面颤抖。擀面一样的碾压,变长变薄,长到十几米,薄到几毫米。表层颜色激烈蜕变,鲜红绛紫青灰轮番出现,最后稳定在一种可眺望出倒影的瓦蓝瓦蓝的光泽中。两分钟,一种物质在直和横的冲撞中,完成了物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

      这块十几米长的钢板,一直立于厂内,上有“第一块钢板”五个字,生命的印记依然清晰:1975年4月16日上午9时16分。

      《人民日报》对马钢中板的投产发了消息报道,这让我对工厂信心十足。与农村比,工厂有一种浓缩的创造力,一种惊人的速度,相当于《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机器生产创造了整个中世纪都无法容纳的社会财富。”

      以上几段文字,写轧钢的过程,又有历史记忆和自豪感,非在场,非亲身经历写不出来。

      二、孙老师的写作是“时代印记”

      这部散文集虽然书写的是个人生活,是“个人史”,但反映了时代历史和社会历史。通过孙老师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比如第20页《葡萄树下的女孩》毛毛,老红军的女儿,后来成为黄梅戏剧团演员。第33页起,《老同学亚平》《老同学建国》《老同学皖华》等“老同学系列”,第59页起,《女生当家》《插兄》《逃票兄弟》等“下放知青系列”,以及“工友系列”“父亲的战友系列”,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故事都,都像一本书,表现出深广的社会生活,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史就是生活史、时代史。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经历都是时代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个人的奋斗、抗争、创新和贡献都构成了时代的拼图。

      虽然不同个体的经历和故事不同,个人史并不完全等同于时代史,个人史只是其中的一个微观视角,不能完全涵盖时代史的全貌。但是,我们要关注个体的经历和故事,因为它们与时代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也需要将个人史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理解,以全面认识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孙老师的写作有情感温度

      孙老师的文字有温度,透露出一种温暖。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温暖。第143页起,《终别母亲》《父亲的“职业学生”经历》《“上海队第15队”》以及相关人物,作者以仰视的目光看他们,致敬他们,引起我的共鸣。

      他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与善良。这些温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比如第89页《房东硕录》最后几段:

      太阳刚出地平线,牛把我拉到了公社。可县里的班车没发出来,公社书记拦了一辆拖拉机。没费什么劲,硕录就把我的行李弄了上去。开动时,硕录叮嘱我:“饿了吃鸡蛋,别忘了写信来。”开出老远,他还在公路上站着,随着阳光越来越强,身影才渐渐地模糊了。

      我回城了,自由舒畅。硕录呢?他能不能住进我的那间房子?他堂哥能帮忙吗?他没钱买房,也没地方挣钱。

      后来,我再没见过房东硕录。我回过小解庄,小解庄的人说,硕录外出打工,全家都走了,没留通信地址。

      比如第116页《工伤》的反思与自责:

      那天我彻夜难眠,不是怕追究,而是觉得委屈。当车间主任,安不忘危,花力气最多,从不敢放松,事故还是上门了。还有,一个篮球打得很好、获得全市新年长跑第三名的小伙子,突然一条腿没了,何况他救人在先,能脱身没脱身,对上对下我怎么交代?

      上文写的是农村人的生活,他们虽然贫穷,但是他们重情重义,这是对底层人的歌颂,就像鲁迅作品《一件小事》中对于车夫的歌颂;下文写的是担任车间主任时发生的事故,他因职工受伤截肢而自责。这些文字都是有温度的。

      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孙老师的作品同时具备以上感情,但他的悲悯之心尤其令我感动。

      四、孙老师的写作多细节描写

      孙老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比如在《远去的口哨》中,他写道:

      前一句话实事求是,后一句话很不好听。我的口哨已经有一定的认可度,很多同学都洗耳恭听,而眼前这位却说“芍道”,还是个女生,我还从来没有让女孩不当一回事过。我要发出警告,让她知道小看小男生是不可以的,无论如何不能让她信口开河后扬长而去。

      我猛地把课桌往前一推,用力不大,肯定不会撞疼,但也着实让两位吓了一跳。说“芍道”的女生站起来,转过身,睁大杏眼瞪着我一言不发,突然,她猛地把课桌反推回来。女孩的力气能有多大,桌子根本没碰着我,可她却甩着“羊角辫”骄傲地走开了。反击没有任何效果,事情潦草地结束了,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又回来了。

      中学毕业前几天,我在我的课桌里发现了一样东西,用报纸包的一套八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画片,每张画片的反面上端写着我的名字,下端是那位女生的名字,我认得她的字。这是她的亲笔签名。我一阵心跳,那时男女生之间不说话,也不敢说话,更不要说送东西,还把两个人的名字写在同一张画片上,这传出去招致的起哄会让人受不了的,即便不为流言所击倒,也会被蜚语弄得无法做人。我慌慌张张地将画片收了起来,随后几天,根本不敢看她,却总感到她的目光在我身上游来游去。

      我小心翼翼地把画片藏在家中抽屉的最下面,一直没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后来画片就不知所踪了。从中学毕业至今,我再也没有见到这位女生,她同那些画片一样不知去向,但是这份感情,还有我当时俗不可耐的举止被我一直记到现在。

      这几段文字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与作者一同感受着少年生活独特魅力;同时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风格,使作品与众不同。

      总而言之,《远去的口哨》是一部文学性、史学性兼具的优秀之作。孙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温情的时代画卷。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相信这本书会成为读者心中的一份珍贵的财富,伴随他们走过人生的旅途。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徐斌:在平凡生活中发掘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15078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