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中学作文
文章内容页

乡土记忆之火笼

  • 作者:黔西南州 袁定鸿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1-10 12:27:09
  • 被阅读0
  •   立冬刚到,气温骤降,办公室同事的足旁都亮起明晃晃的电暖炉,我自然想起幼时伴我冬季入学的火笼来。

      火笼是用一个半球形的砂盆做的,砂盆底部的周边是用竹丝缠就的底托,中部很瘦的腰身箍紧砂盆。盆口以上,竹片交叉成六边形的中空形状,中空处用于散发柴烟,顶部是一个很大的圆口,从圆口处可以向盆底置放木炭。外部则插入一片被烤弯定型的提手,可以供入学的孩子握着提手把火笼带到学校,放学后再带回家里。

      火笼的结构看似简单,其实好多的蔑匠都难以完成,所以,一入冬季,农村乡场卖火笼的生意很是红火。到了冬季,但凡有几个孩子读书的家庭,都会有几个火笼。在那个经济贫乏的年代,几个火笼,需要变卖太多的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才可以实现读书的孩子都能取暖的愿望。

      我幼时的家还在边远的乡村,那时的乡村学校,不像现在的乡村学校有窗玻璃,还有厚厚的窗帘遮挡着,有的甚至安装了空调。我印象里给予我启蒙的学校,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公房,房顶的瓦片有些凌乱,多处还透着光,雨季就从透亮的地方冲来雨水打湿脊背。学校的窗很小,用几根木条钉着,以防孩子从窗口坠下。

      冬季到了,虽然还不太冷,就很能预知乡村家庭贫富的差距:稍富庶家庭的孩子,早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而贫穷人家的孩子,则会恶作剧地把冰冷的手伸到穿着厚棉衣的孩子的棉衣贴肉之处,名义上说是取暖,其实是在报复贫富的不公。当然,结果会引来几拳暴揍,但在痛苦之时也会激起一阵阵的开心。

      再冷些,就可以提着火笼取暖了,富人家的孩子火笼里的砂盆里,木炭堆得老高,且火焰旺得别人心热,他们书包里还预备得有更多的木炭,以供全天候的取暖;而拮据的人家,家长总是三番五次地叮嘱,要用柴灰把燃着的木炭盖着,以免木炭过早风化,这样的火笼,热度并不比体温高多少,所以,有时,就需要把火笼抱在怀里听课,及至后来,农村人在形容身孕之时,都隐晦地形容某家的媳妇今年抱火笼了。

      但是,木炭少的孩子,是等不到下午放学后火笼里仍有余温的,农村的孩子也有办法,一到下课,就四散着去学校附近的石旮旯里找来干枯的木块,然后把木块放到火笼的砂盆里,握紧火笼的提手,把火笼从头顶上部抡圆了转圈,几圈下来,火星渐渐地燃起,人也多了些毛毛汗,身子在单薄的衣服下就舒爽。孩子们听着校内某柱子上的钢板被老师敲得“当当”作响时,又提着火笼一窝蜂涌进教室里,欲燃未然的木块就烟雾缭乱起来,熏得老师和学生“吭吭”地咳,教室里的秩序就有些凌乱了。富裕些的孩子就提意见,说是燃烧木块的孩子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老师不急不躁,用眼睛剜了抗议的孩子一眼,等着烟雾散去,再打开教科书,念着一些让孩子不太明白的句子。多年以后,我已为人师,才明白曾经教我的老师很多的读音错得离谱,但教师包容穷孩子的情景却仍然清晰。

      那时的火笼,有的大而高,有的小而矮,这也是根据家庭环境选购的。矮小的火笼只能是微火,如果火大了,就会烤焦竹片。我的火笼是矮小的,但木炭却青黄不接,母亲就从灶膛里刨出稍大的明火炭,再用水浇熄,以备不时之需。记得一个冬季,我听同班的一个同学说家里有一本叫《烈火金钢》小说,我多次要求他借给我阅读,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就是用五斤木炭换他的书。为了能看到被他吹得玄乎其玄的书。我只好央求父亲去向别的人家借了五斤木炭。父亲虽然觉得吃了亏,但仍然满足了我读课外书的愿望。事后,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上了山,砍了很多海碗粗的木头,准备烧炭供我取暖,当然也要归还那5斤木炭。也就是那几天,父亲破天荒没有与母亲商量,就花了7元钱给我买了一件新棉衣,那衣服很大很长,下摆居然可以盖到膝盖以下。我笑父亲不懂自己孩子的高矮,他说你长高了都还可以穿,我才明白父亲的用心。

      为了让我见识烧炭的过程,父亲把我叫到了山上。我与父亲一同挖炭井,炭井是一个长4米,宽2米的深坑。父亲开始在井底用很多的干柴引火,待火燃得很旺的时候,就把刚砍的生木头搬到井里,直到垒起很高的一摞,再在最上层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烧炭的活路算是初步完成。

      在监管烧炭活中,父亲每天要向山上跑几次,因为他担心覆盖的泥土会塌陷,泥土塌陷后出现的孔洞,就会让燃烧的木头风化。到第三日,我与父亲去刨开泥土,一大截一大截的木炭已经形成,且发出特殊的香味。父亲与我准备了几盆水,把那些炭上的明火浇灭。因为我穿的棉衣太长,被一截木炭的暗火洞穿了碗口大的破洞而不自知。待父亲发现后让我脱下衣服,把棉衣上的火淋灭,那一刻,我看到父亲眼里满是惋惜的表情,但父亲没有责怪我。回家后,他叫我的母亲在棉衣的洞口塞上棉花,找来两块破布,补好了这件新买的棉衣,但那补丁相当显眼,不过我想,在与同学比较之中,我终于算得上有棉衣和木炭的富人。这件打上补丁的棉衣,我在冬季穿上它,一直读完初中。在初中,我们仍然会提着火笼,一次又一次走进教室,让书中知识的微火,温暖自己的前程。

      参加工作直到今天,有关火笼的事已远离了近40年,现在的高薪每月可以买得上上百个暖火炉了,真正可以看得到的旧时的火笼,已然绝迹。但每当我们用取暖炉烧火时,脑里那提着火笼的孩子的身影就时隐时现。

      (编辑:黔州)

    【审核人:站长】

        标题:乡土记忆之火笼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zhongxuezuowen/512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