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高中作文
文章内容页

汾阳青堆村考察简记【一】

  • 作者:神龙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10-13 11:57:54
  • 被阅读0
  •   作者/山西恩启

      前言

      2022年6月5日,本文作者冯恩启 汾阳雕塑家王文明 平遥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梁继国,在肖家庄镇文化站长冯俊海的带领下,走进汾阳市肖家庄镇青堆村考察并走访了村退休教师张智,文化爱好者张文魁先生。淡茶茗香,师院清静。我们在温和的气氛中,谈论着青堆古村镇的今朝往昔。好多东西没了,好多东西诞生了,这就是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们也不能满足现状。传承使我们的使命更加伟大,也使我们的责任更加艰巨,谁都如是说……

      【一】

      青堆村地处汾阳东部平川谷地,东连太行,西接吕梁,北枕子夏山,南眺太岳山,交通便利,一马平川。境内土地平坦膏腴,村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名村。青堆村,始建年代不详。据杨宝忠、张型等编著的《古镇青堆村志》(下引同)记载:至有汾河岸,就有西河庄,河淹水漫洪堆善,村子重建奇台上。村名与三国北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汾河第一次西徙故土,1755年间,殊有关联,村子依瞰大河,多有水患淹没,几经徙址、更名、改建在一个大土堆上,界定村名一一青堆村。

      《水经注》云:“文水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按《水经注》推算,青堆村(城东25里)位于文湖东岸绿洲高地上。文峪河、汾河在此交汇漫流入湖,形成河湖共存的壮观水乡景象。

      文湖渔唱的歌声,穿越芦苇荡,逗得水鸟飞翔,晨光夕照,波光潋滟,渔舟在出湖、归船在氤氲中,惊艳了时光岁月,也丰美了人们的生活。

      青堆村历史是不是始于三国北魏元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青堆村一定是大禹治水,空出晋阳湖后,很早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居住的地方。汾阳市政协编撰的《21世纪汾阳村落存影》:汾河西徙,汇文水(文峪河)于村东倾泻而下,唯独村庄占地因洪积推移形成高台,且青草茂密,故名青堆。

      《古镇青堆村志》:青堆镇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民初(1368年左右),洪洞张和迁徙汾州籍居“青堆镇”。根据明代碑记、清朝县志都以青堆镇命名。说明,青堆村一定是一个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口众多,商贸非常繁荣的村庄。

      从现存明万历八年十月廿三日《重修圣母庙记》:“城治东二十里许,村名青堆里曰南善者乃一方……”;万历二十九年《庆城王府奉碑记》:州治二十里许曰:“开义乡南善里青堆镇……”;万历三十二年二月《碑记》:“南善里青堆镇……”可知,明朝时,青堆以“镇”命名,属开义乡南善里。清朝时,属东乡溢善里青堆。

      汾阳民国文化学者刘天成《汾阳县第二区乡村实录》记载:青堆镇,溢善里,长方形,东西三道街,无堡有堰。城东北二十五里,通车。北临文峪旧河,春令有灌地,水期为十三村,下交肖(萧)家庄。田地60顷,颇膏瞍。井水苦,深三丈许。民户297,男女1383口;商户6,男女39口。多种扫帚。圣母庙及观音堂,合设完全小学,张姓多。

      1958年改青堆镇为青堆村,现属肖家庄镇青堆村。

      汾阳市政协编撰《21世纪汾阳村落存影》:村庄分别与平遥县云家庄村、大会头村、东宋家庄村,白石村、南开社村、高丰村、肖家庄村、八十堡村、玉兰村接壤,市级公路杏师线依村西而过。村东西长约 1.00千米,南北宽约 0.94千米,村庄占地面积0.94 平方千米。年全村总户数为 371 户,人口 人,耕地 亩,其中水浇地 亩。年全村总户数为623 户,人口 人,耕地 亩,均为水浇地。年全村总户数为 756 户,人口 人,耕地 亩,均为水浇地。

      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占比在99%左右。建筑业、汽车运输业较发达。村内有山西金土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酿酒厂、炼油厂等民营企业。青堆村被汾阳市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二】

      在《古镇青堆村志》中,编者用生动的文笔描绘了明清时代,青堆古镇的辉煌风貌:“历史悠久的青堆镇,地灵人杰。辛家井、王家街、李家巷就初具小镇风韵,棋盘街九街八巷,十八楼高耸林立,殿楼、门楼、乐楼、明楼、孟楼、八角楼、明代郡马府第窑楼更为显赫。远眺古镇,村门五座,十塌寺庙殿宇,圣母庙年代久远,福慧禅院古槐树伞一亩。童儿庙寺匾“西河沙荆”。一砸笔营造肃然屹立……”

      可惜,历经岁月的风侵雨袭,人世沧桑后,这些明楼显殿,早已成古镇人茶余饭后的回忆和美谈了。透过幸存的残碑断碣,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青堆古镇消逝的辉煌与荣光。

      据《古镇青堆村志》记载:青堆村正街东门,始建于雍正六年(1728)仲夏,门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门拆于1956年。东门建筑为两层,一层为砖砌拱券式门,上为砖木阁楼建筑。楼高三丈六尺,占地54平方米。设计精美,气势雄伟。为青堆古镇阁楼之最。门洞有两扇厚重的木制大门,铁箍铆钉加固,门槛垫石。二层阁楼座中靠东,周围砖砌围栏。登楼阁可环视四周景观。雕楼飞檐轻展,青瓦房顶,木扇汇彩。内供文魁星君,供求取功名的人祈求好运,考场顺利,一举成名。书诗曰:

      魁星神笔为谁裁?独占鳌头点斗来。

      犹忆门楼思古圣,邀朋对饮话青台。

      现存完整嵌碑一块:青堆大东门魁星楼嵌碑

      尝谓,俾文行蔚起,驾四明而上之,归之天,而天不居其功。归之地,而地不任其徒。即归之斯人,而斯人也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吾以归之于魁星而已。然吾乡镇小力微,虽不能建瑷楼玉宇,使金碧辉煌,亦不敢谓泰丛一隅,遂置经理于不事。今赖所龙等经营募化,鸠工花材粗创小阁,以供香火。岂敢藉此以邀福哉?惟尽诚以俟命而已。然而泰魁星灵,当七有助也,是为序。

      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夏朔日吉旦

      邑人弟子张玮太守敬撰并书

      《古镇青堆村志》记载:小东门洞宾楼,坐落在古镇葫芦肚街东口。双层结构,雄伟壮观。始建年代无确切考证。相传先有村门,后有集镇,也才有隋代庄、唐代村、宋时镇之说。小东门一层为门洞,青石基础,凤凰双向窑弦,两扇木门,铁箍铆钉,能关闭合,门内用粗木椽栓塞加固,为防匪夷村门。门洞顶有阁楼一间,雕梁画栋,脊兽飞檐,格扇门窗,油漆彩画,装饰精美。门顶四周,花兰围合,登楼者可环望田野风光,古镇全貌。殿内供奉吕祖神,是镇求神拜药,消病祈福之处,殿阁常年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殿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门洞拆于20世纪1957年。

      古镇共有五个门。除正东门、小东门外,其它三门,正西门、南门、后门(北门)碑石、楹联、匾额,遗失较早,具体情况成谜。有堡门,但没有堡墙。大概是地处汾河、文峪河洪流交汇,互夺河道的漫流之地的青堆古镇,只能作成个低矮土堰护村保家了。

      【三】

      方正棋盘式的青堆古镇,随着文湖的消失,汾河东徙远走,古镇人的不断建造,到大清中后期,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笔直的街道边,窑楼林立,豪宅大院,星罗棋布,无论是张家院,还是郭氏院,门前灯笼高挂起,深宅酒肉飘香出,醉了院里人,也醉了过街客。在外经商的,为官的,走南的,闯北的,把大批的银两运回古镇,来显示他们的富奢与荣光。他们买地建房,他们修桥筑路,建门楼,修庙宇,设私塾,建学堂。

      气势恢宏的龙王庙,娘娘庙、真武庙、圣母庙(后土庙)等环绕古镇四周。王家庙、李氏庙、辛氏祠、张氏祠,祖先堂,位列村间,既显示着族人传承有序,容光焕发,也彰显着古镇人敬天畏地的道德信仰。古镇人明白,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康安,来自上天的安排;来自冥冥之中神灵的保佑,来自祖先的浩荡宏德;来自自身的善心与才德。因而,他们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在外多么风光,还是多么不幸,古镇永远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根脉不断的地方。他们辞亲别祖,带着满腔的乡愁与泪水远走了;带着春风笑意、夏雨秋思,飞雪冬寒匆匆地回来了,他们跪在祖堂里,与祖先对饮一杯,说说他们的心事,谈谈他们的异地相思、归来团聚。他们跪在庙殿里给神灵焚支香,回报一下他们的离愁别意,爱恨悲欢,祈求他们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强。

      祠堂没了,祖先依然在天上看着。庙宇消失了,神灵依然在头顶飘着。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无天、无地、无祖宗、无信仰的人。人在,家就在,家在,村就在,古镇永远是他的每一个子孙生命与灵魂的栖息地,永远是展现成功、美好、安全与荣耀最理想的地方。

      2022一7-15

      本文参考书《古镇青堆村志》 。 总编 杨宝宁 (发起人) 李会军 张立德 主编 杨宝忠,张型 编委 田润发 李会军 杨宝宁 杨宝忠 张型 张立德 秦富贵 编审 武福长 武晓东 网排 张自君 张薇 郑伟张佳慧 校对 张如海 张全伟 王春雷

      神龙简介:冯恩启,网名神龙。汾阳市政协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诗词》月刊编辑。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任常务副主编。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建保护、红色文化专委委员、汾州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在百度输入山西冯恩启可搜索查看部分诗文作品。

      作者/山西恩启

      前言

      2022年6月5日,本文作者冯恩启 汾阳雕塑家王文明 平遥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梁继国,在肖家庄镇文化站长冯俊海的带领下,走进汾阳市肖家庄镇青堆村考察并走访了村退休教师张智,文化爱好者张文魁先生。淡茶茗香,师院清静。我们在温和的气氛中,谈论着青堆古村镇的今朝往昔。好多东西没了,好多东西诞生了,这就是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们也不能满足现状。传承使我们的使命更加伟大,也使我们的责任更加艰巨,谁都如是说......

      【一】

      青堆村地处汾阳东部平川谷地,东连太行,西接吕梁,北枕子夏山,南眺太岳山,交通便利,一马平川。境内土地平坦膏腴,村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名村。青堆村,始建年代不详。据杨宝忠、张型等编著的《古镇青堆村志》(下引同)记载:至有汾河岸,就有西河庄,河淹水漫洪堆善,村子重建奇台上。村名与三国北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汾河第一次西徙故土,1755年间,殊有关联,村子依瞰大河,多有水患淹没,几经徙址、更名、改建在一个大土堆上,界定村名一一青堆村。

      《水经注》云:“文水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按《水经注》推算,青堆村(城东25里)位于文湖东岸绿洲高地上。文峪河、汾河在此交汇漫流入湖,形成河湖共存的壮观水乡景象。

      文湖渔唱的歌声,穿越芦苇荡,逗得水鸟飞翔,晨光夕照,波光潋滟,鱼舟在出湖、归船在氤氲中,惊艳了时光岁月,也丰美了人们的生活。

      青堆村历史是不是始于三国北魏元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青堆村一定是大禹治水,空出晋阳湖后,很早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居住的地方。汾阳市政协编撰的《21世纪汾阳村落存影》:汾河西徙,汇文水(文峪河)于村东倾泻而下,唯独村庄占地因洪积推移形成高台,且青草茂密,故名青堆。

      《古镇青堆村志》:青堆镇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民初(1368年左右),洪洞张和迁徙汾州籍居“青堆镇”。根据明代碑记、清朝县志都以青堆镇命名。说明,青堆村一定是一个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口众多,商贸非常繁荣的村庄。

      从现存明万历八年十月廿三日《重修圣母庙记》:“城治东二十里许,村名青堆里曰南善者乃一方......”;万历二十九年《庆城王府奉碑记》:州治二十里许曰:“开义乡南善里青堆镇......”;万历三十二年二月《碑记》:“南善里青堆镇......”可知,明朝时,青堆以“镇”命名,属开义乡南善里。清朝时,属东乡溢善里青堆。

      汾阳民国文化学者刘天成《汾阳县第二区乡村实录》记载:青堆镇,溢善里,长方形,东西三道街,无堡有堰。城东北二十五里,通车。北临文峪旧河,春令有灌地,水期爲十三村,下交肖(萧)家庄。田地60顷,颇膏瞍。井水苦,深三丈许。民户297,男女1383口;商户6,男女39口。多种扫帚。圣母庙及观音堂,合设完全小学,张姓多。

      1958年改青堆镇为青堆村,现属肖家庄镇青堆村。

      汾阳市政协编撰《21世纪汾阳村落存影》:村庄分别与平遥县云家庄村、大会头村、东宋家庄村,白石村、南开社村、高丰村、肖家庄村、八十堡村、玉兰村接壤,市级公路杏师线依村西而过。村东西长约 1.00千米,南北宽约 0.94千米,村庄占地面积0.94 平方千米。年全村总户数为 371 户,人口 人,耕地 亩,其中水浇地 亩。年全村总户数为623 户,人口 人,耕地 亩,均为水浇地。年全村总户数为 756 户,人口 人,耕地 亩,均为水浇地。

      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占比在99%左右。建筑业、汽车运输业较发达。村内有山西金土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酿酒厂、炼油厂等民营企业。青堆村被汾阳市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二】

      在《古镇青堆村志》中,编者用生动的文笔描绘了明清时代,青堆古镇的辉煌风貌:“历史悠久的青堆镇,地灵人杰。辛家井、王家街、李家巷就初具小镇风韵,棋盘街九街八巷,十八楼高耸林立,殿楼、门楼、乐楼、明楼、孟楼、八角楼、明代郡马府第窑楼更为显赫。远眺古镇,村门五座,十塌寺庙殿宇,圣母庙年代久远,福慧禅院古槐树伞一亩。童儿庙寺匾“西河沙荆”。一砸笔营造肃然屹立......”

      可惜,历经岁月的风侵雨袭,人世沧桑后,这些明楼显殿,早已成古镇人茶余饭后的回忆和美谈了。透过幸存的残碑断碣,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青堆古镇消逝的辉煌与荣光。

      据《古镇青堆村志》记载:青堆村正街东门,始建于雍正六年(1728)仲夏,门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门拆于1956年。东门建筑为两层,一层为砖砌拱券式门,上为砖木阁楼建筑。楼高三丈六尺,占地54平方米。设计精美,气势雄伟。为青堆古镇阁楼之最。门洞有两扇厚重的木制大门,铁箍铆钉加固,门槛垫石。二层阁楼坐中靠东,周围砖砌围栏。登楼阁可环视四周景观。雕楼飞檐轻展,青瓦房顶,木扇汇彩。内供文魁星君,供求取功名的人祈好运,考场顺利,一举成名。书诗曰:

      魁星神笔为谁裁?独占鳌头点斗来。

      犹忆门楼思古圣,邀朋对饮话青薹。

      现存完整嵌碑一块:青堆大东门魁星楼嵌碑

      尝谓,俾文行蔚起,驾四明而上之,归之天,而天不居其功。归之地,而地不任其徒。即归之斯人,而斯人也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吾以归之於魁星而已。然吾鄉镇小力微,虽不能建瑷楼玉宇,使金碧辉煌,亦不敢谓泰丛一隅,遂置经理於不事。今赖所龙等经营募化,鸠工花材粗创小阁,以供香火。岂敢籍此以邀福哉?惟尽诚以俟命而已。然而泰魁星灵,当七有助也,是为序。

      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夏朔日吉旦

      邑人弟子张玮太手敬撰并书

      《古镇青堆村志》记载:小东门洞宾楼,座落在古镇葫芦肚街东口。双层结构,雄伟壮观。始建年代无确切考证。相传先有村门,后有集镇,也才有隋代庄、唐代村、宋时镇之说。小东门一层为门洞,青石基础,凤凰双向窑弦,两扇木门,铁箍铆钉,能关闭合,门内用粗木椽栓塞加固,为防匪夷村门。门洞顶有阁楼一间,雕梁画栋,脊兽飞檐,格扇门窗,油漆彩画,装饰精美。门顶四周,花兰围合,登楼者可环望田野风光,古镇全貌。殿内供奉吕祖神,是镇求神拜药,消病祈福之处,殿阁常年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殿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门洞拆于上世纪1957年。

      古镇共有五个门。除正东门、小东门外,其它三门,正西门、南门、后门(北门)碑石、楹联、匾额,遗失较早,具体情况成谜。有堡门,但没有堡墙。大概是地处汾河、文峪河洪流交汇,互夺河道的漫流之地的青堆古镇,只能作成个低矮土堰护村保家了。

      【三】

      方正棋盘式的青堆古镇,随着文湖的消失,汾河东徙远走,古镇人的不断建造,到大清中后期,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笔直的街道边,窑楼林立,豪宅大院,星落棋布,无论是张家院,还是郭氏院,门前灯笼高挂起,深宅酒肉飘香出,醉了院里人,也醉了过街客。在外经商的,为官的,走南的,闯北的,把大批的银两运回古镇,来显示他们的富奢与荣光。他们买地建房,他们修桥筑路,建门楼,修庙宇,设私塾,建学堂。

      气势恢宏的龙王庙,娘娘庙、真武庙、圣母庙(后土庙)等环绕古镇四周。王家庙、李氏庙、辛氏祠、张氏祠,祖先堂,位列村间,既显示着族人传承有序,荣光焕发,也彰显着古镇人敬天畏地的道德信仰。古镇人明白,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康安,来自上天的安排;来自冥冥之中神灵的保佑,来自祖先的浩荡宏德;来自自身的善心与才德。因而,他们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在外多么风光,还是多么不幸,古镇永远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根脉不断的地方。他们辞亲别祖,带着满腔的乡愁与泪水远走了;带着春风笑意、夏雨秋思,飞雪冬寒匆匆地回来了,他们跪在祖堂里,与祖先对饮一杯,说说他们的心事,谈谈他们的异地相思、归来团聚。他们跪在庙殿里给神灵焚支香,回报一下他们的离愁别意,爱恨悲欢,祈求他们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强。

      祠堂没了,祖先依然在天上看着。庙宇消失了,神灵依然在头顶飘着。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无天、无地、无祖宗、无信仰的人。人在,家就在,家在,村就在,古镇永远是他的每一个子孙生命与灵魂的栖息地,永远是展现成功、美好、安全与荣耀最理想的地方。

      2022一7一15

      本文参考书《古镇青堆村志》 。 总编 杨宝宁 (发起人) 李会军 张立德 主编 杨宝忠,张型 编委 田润发 李会军 杨宝宁 杨宝忠 张型 张立德 秦富贵 编审 武福长 武晓东 网排 张自君 张薇 郑伟张佳慧 校对 张如海 张全伟 王春雷

      神龙简介:冯恩启,网名神龙。汾阳市政协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诗词》月刊编辑。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任常务副主编。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建保护、红色文化专委委员、汾州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在百度输入山西冯恩启可搜索查看部分诗文作品。

    【审核人:站长】

        标题:汾阳青堆村考察简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gaozhongzuowen/384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