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友朋之远方去不亦说乎

  • 作者:李旭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5-01 22:38:28
  • 被阅读0
  •   和几个老同事小聚,一位叙述他前不久几家结伴自驾出游的遭遇。遇到不合适的人,一路的旅游体验都化为乌有。

      他说他们相约了三家六口一起到承德旅游,结果一路行走的很是不愉快,原因是与其中的一位很难协调配合。选择路线的时候,让他拿个意见,他说怎么走都行。等上到了高速,他会报怨说下道也很好跑,走高速白花高速费。下一站走了下道,他又报怨带的是破道,坑坑洼洼,为什么放着高速不走走下道,出来玩就别怕花钱!吃饭的时候让他点菜,他说从来没有点菜习惯,大家点什么吃什么,随便。但一到菜上来,他就会说这菜点的不到位,到了外地就要点当地特色,才叫会旅游。承德的特色是杏仁、蘑菇、蒸鹿尾儿。搞得另外两家无所适从,这位老同事说,以后他就是请我出去玩我都不会去的。

      看来最好的游伴需要很好的行为认同和心灵默契,并通过礼貌表达出来,去哪里,怎么走,玩什么,吃什么,怎么住……等等,都以尊重、信任和礼貌为前提,以一人策划为主,然后经过相互妥协确定下来。游玩的过程体现游伴的修养和友情,朋友之间的出行,不但要把湖光山色映入眼中,还要把清风高谊固化在心灵深处。这样就使旅游有了人文社交文化的意义,从而使友谊获得丰收。想前面老同事的叙述,出游择伴不当,便会生发出相互埋怨,甚至形成隔阂,这样就会压抑游兴,使精神的滋润变成一种磨难,便失却了结伴旅游的意义。

      我和几个知心朋友出去过几次,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洛阳的龙门石窟,信阳的鸡公山,新乡的郭亮村,大同的悬空寺,本溪的红叶谷……都曾经留下过我们的足迹,几年后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不仅是景色,更有满满的游伴情谊。

      记得有一年我们一行四人去嵩山,到了景点附近,天就黑了下来。那时导航刚开始使用,还不太灵便准确,我们在它的指引下,来到嵩山脚下的一处孤零零的庄园。我怕找不到更合适的住处,便坚持住了下来。登记完出来后才发现,诺大的庄园除了我们再没有别的住客,更要命的是进到屋子才发现还没有电,不但没有电,连饭都没有。“黑店”的概念第一时间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我很后悔自己的武断,担心住宿的安全。没想到他们三人都说没关系,坚持一夜,明天一早离开。没有一个人面对我选择的孤独、陌生、幽静、惧惑的环境而流露出不悦。那一个晚上我没有睡好,几次起来,站在黑洞洞的夜色里倾听四周的动静,生怕真的遇到旅游麻烦。

      第二天离开,爬到嵩山的半山腰休息时,大家才笑着吐出了真言,原来他们也没有睡好,也担心真的住进黑店。他们说:“这也是旅游收获和旅游享受。”

      按照字义来看,朋,是聚合聚集的意思,友,是二人行为指向相同,也包含握手亲近的意思。朋友,然就是能够聚合在一起,并且相亲相近的人们。这是一种关系,包含着一种社会属性,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辞海》对“朋友”一词有过一个解释:“《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亦泛称相交好的人。《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看来这朋友二字绝不是泛泛的,是有着很深的内涵的,这内涵就是“同师”“同志”以及“信之”。

      “同师”,就是相同的学习兴趣,相互的学习机会;“同志”就是相同的志向和趣味。“信之”最为重要,那就是尊重、信任和礼貌。不但是出游,在社交的范畴内,什么都比不得这“信之”二字。

      有一次我们一起到洛阳,安排好住宿后,大家商量吃点什么,见多识广对各地饮食有些研究的志明说:“跟着我走,我带你们吃水席去。”其他人都不知道这“水席”是什么饭,什么地方有,但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就跟着志明走。未曾想,志明只知道洛阳水席的名头,但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他边走边打听,绕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一家专营水席,装潢的古香古色的餐馆。那餐馆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人很多,还要排队。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安排了座位。点菜开吃后,志明一边吃,一边介绍每道水席菜的特点,和老师讲课一般。

      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观测到武则天将会君临天下。依据天机,袁天罡设计了一桌菜肴,名为“洛阳水席”,暗喻武则天成为皇帝后24年的人生经历。每道菜汤汤水水,是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24道菜,暗喻武则天总揽朝政24年。

      这是我迄今记忆最深的一顿旅游饭,不但品尝了精美的菜肴,更重要的是品尝到了博大精深的“水席”文化。回来没有多长时间,在电视里看到了一部《洛阳水席》的电影,使我进一步领略了华夏饮食文化的深邃和厚重,对志明的旅游志趣赞服不已。

      清朝末年,特别是民国以后,社会就患上了“社交庸俗症”,人们把钱看得比对朋友的信任重要,把权势看得比“同师”“同志”重要。一段时间,“同志”还相当的严肃、庄重、深情,后来不知为什么,这“同志”竟然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实实在在地把“同志”亵渎了一把,也使得“朋友”的意义越发的不值钱,什么人之间都可以称朋友,“朋友”已经成了“见过面”的代名词。

      同志的本质是纯洁的,朋友的内涵是高尚的,庸俗不堪的新寓意应当剔除,社会应当对“同志”“朋友”还以本有的严肃、庄重和深情。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借用圣人名言,我说“友朋之远方去不亦说乎”,几个知心朋友,携手远行,自然是人生快事。  2024.4.29

    【审核人:站长】

        标题:友朋之远方去不亦说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6623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