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张明学:生命道场

  • 作者:春桃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0-24 00:17:18
  • 被阅读0
  •   没有云行雨至的天空一定是不完美的,久处云翳隐蔽的大地依然是一种缺憾。然而,风云不测往往成为时空与生命里的不速之客。又是一个炎炎盛夏,姗姗来迟的雨季挤兑着七月天空的响晴。室内氤氲着化解不开的酽酽水汽,潮湿而憋闷。户外阳光偶尔穿过云层罅隙,投射在房前柏油路面,浸润水渍的路面白亮得耀眼。在雨水与阳光的合力下远近的平芜与青山尽皆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自然生命道场的广袤与丰腴着实让人心悸魄动。寄身万物逆旅的天地间,成为光阴百代的过客,总觉自身如芥般渺小卑微。眼前呈现自然生命的恣肆与我内心生存艰辛的感受形成极大的反差。

      暑期长假并未给予我多少精神的愉悦。一切只因,周遭生命迟暮与凋零。这些逝去的生命中有邻里,有朋友,也有亲人。尤其长兄的离世成为化解不开的心结,许久不能释怀。在我的印象里,大哥性格传承母亲,极为隐忍,所有的艰辛与苦难都能自己承受。年轻时,大哥不仅长相帅气,吹拉弹唱样样皆能。曾听母亲说过:大哥十六七岁做了民办教师,每次放学,都是歌声比人先行入门。只是立业成家后歌声渐渐远离了他的生活。我知道,那是因为生活的重压。整日在土里刨食维持一家六口生计。子女刚成年却又中风瘫痪,最终丧失行动能力而缠绵床榻。几次术后,却病入膏肓,所有生机渐渐从他体内消逝。在大哥生命垂危时,与他隔壁表兄告诉我:常去看看吧,时日不多了。我只黯然回答:不是我不去,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大哥的样子。今生的兄弟是上天赐予的莫大缘分。可每次见到大哥形容枯槁我内心都充满酸楚与悲凉。几次都是托做医生的好友去探视。面对生命逝去的不舍与无奈,我倍感生命道场的逼仄压抑和生命的艰辛与匆忙。正如王国维在《蝶恋花》中对生命的叹惋:阅尽天涯别离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生命如花总在无可奈何中悄然逝去。芸芸众生,微茫的我对生命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炽爱。对繁衍生命的道场永远怀着虔诚的感恩之心。贾平凹先生多次在其作品中将生命描述为蝼蚁夏花。这应该是对底层生命局促与谦卑的感悟吧。

      在心情与精神处于阴郁灰色地带的日子里,匡庐之行重塑了我对生命与生存的认知。在华夏文明里,大凡启迪于山水的文化都能温养人类的精神与灵魂。自司马迁将“庐山”之名载入《史记.河渠书》,庐山便开始逐渐丰盈为不朽的文化丰碑。而今,庐山的文化高度远超其地理意义的高度。自孩提时,匡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我懵懂的童心。时至今日,我依然倾慕庐山蕴养出儒释道辉煌灿烂的不朽文化。尽管,秀奇的匡庐我去过多次。但在亲友的撺掇下还是没能抵住庐山魅力的诱惑,再次续得前缘!

      七月的匡庐宛若硕大无比的蓊绿翡翠。乘坐景区旅游巴士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仿佛置身披绿挂翠的海洋里。一路有鲜花与彩蝶相伴,抵达牯岭镇,明显感受到高海拔带来的凉爽与惬意。不是空气里酝酿的浓浓湿气,真让人拥有身处阳春或仲秋的错觉。避暑胜地的盛名让原本偏安大山深处的小镇拥有了都市的人气与繁华。

      庐山景点众多,大都以牯岭镇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布。在牯岭镇安排好食宿,便随亲友团游览西线。也许是心理因素,静谧的如琴湖,人文与美景荟萃的花径,历史底蕴丰厚的仙人洞,都未激发我游览的情致。在一棵树前我盘桓良久。这是一棵生长在通往仙人洞道旁极普通松树,既没有遒劲的干,也无屈曲盘旋的枝,更缺翠如华盖的叶。只少许蓬草相伴,茕茕孑立,身单影只。来往游客的喧嚣似乎只为彰显着它的落寞。它三面环绕巨石,一面横亘条石道路。低洼处成年累月风雨积淀些许尘埃土粒。这便是它生存道场的全部。它在这里栉风沐雨由一粒种子艰难竖一棵树的形象。因缺乏土壤,它的根交织呈蛛网般固着在岩石上,裸露在空气中,昭示着生命的艰辛与不易。较之人类耳目口体之奉的索求,它的生命需求何其简单,唯水、土、空气、阳光而已。面对少壤缺水,基本生存条件无以为继的境遇中,这松以坚韧维系生命,以平凡经历岁月。大千世界并非所有的生命都能获得公允的生存际遇。在生命的河流里有众多不可改变的存在。大学士苏东坡经历早期不顺时叹息: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然而,当多舛命运如影随形,他改变了初衷,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常心。在生命与生活里,往往心平则事平,事平则路平。

      次日,游览东线植物园,被园中一棵用心而努力存活的雷击木深深震撼。这原本是一棵生长极为茁壮的水杉。在成长的岁月里,它既经历了风霜雪雨,也安享过流岚虹霓。一场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裹挟着撕裂长空的闪电,将其拦腰斩断,同时劈裂它的残存的躯体。如此无情的摧残并未摧毁它生存的意志,残破的身躯支撑起残存的枝丫。每条枝丫都努力伸向苍穹,拥抱着阳光雨露。它凭借枝头盎然的绿意彰显着生命的可贵。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眼前的生命顽强依旧。这树让我想起离世的大哥。他也曾如此俯仰天地无愧于心地倔强活着。然而,始终没能抗争过死神的降临。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样描述: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若尘埃,卷入太空,明天不复。他要告诫世人:当下承接着过去和未来,活在当下,扎根生命道场,在现实中把握生命。也许,有些生命的生存状态艰辛得让人心惊泪目。但只要真实而努力地活过,亦不枉此生。

      如果说庐山的道旁松与雷击木只能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特殊的生命群体,那么庐山之水是人生历程完美体现。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河流里,人们总向自然中求索生命与生存的真谛。智者对水情有独钟。圣人孔子逢水必观,悟道水性里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从而赋水以九德之美。世纪老人冰心更是以水比作生命的全部历程。庐山之水恰是二者智慧结晶的极好印证。

      都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赴三叠泉是我们游览的最具期待的行程。自五老峰步行而下,过云雾茶庄。一路伴水而行。明澈的山泉穿行在乱石堆叠的河床上。时聚时散,时隐时现;时而冲腾跌宕,时而静默成渊。一路接纳细流渐次丰厚充盈。行到水穷处,山路回转,向东登峰后拾级而下。三千多级台阶着实耗人体力。然而,上下台阶者川流不息。众人不辞辛劳,完全发自对胜景的仰慕。行至峡谷深处,便听见摄人心魄的瀑流轰鸣。这声音似乎能消除体内的疲劳,加快步伐来到观瀑台。一道白而发亮的瀑流冲腾而下。两次击打在凸起的岩壁上,最终下落成潭。空气里飞沫四溅,带着丝丝凉意,飞花碎玉一般。越接近潭瀑凉意越浓。描绘三叠泉的文字可谓异彩纷呈洋洋大观。相较众人膜拜三叠泉的华美雄浑,我更在意它成就辉煌与壮丽的艰辛历程。这一历程中,有寂寞与喧嚣同在,有坦途与险阻共生,亦有黯然与辉煌并存。它走出大山,汇入长江,消弭于浩瀚大海。犹如完成一段从孱弱到丰盈再到归化的生命历程。这水若智若愚,不审时不度势,只从从容容完成应尽的历程。

      自庐山返回,有幸二次结缘于民生书院国学大师杨子老师。小酌间聊起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很自然提到庐山。当我提及自己对生命的感喟。杨子老师不吝溢美之词为我解惑;明学弟就是东林大佛之下悲天悯人的佛。不论人生有怎样的际遇,一切都因果使然。能成佛者不只在庙堂,民间建功立德者亦能成佛。我想先生所指:为人处世即是修行功德,以本职工作的圆满去成就功德的圆满。我岂敢奢望成佛,甚至不求拥有庐山瀑流的壮丽华美生命历程。只求能在属于自己的生命道场里,哪怕再贫瘠再艰辛也要活成一棵树的姿态。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张明学:生命道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0880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