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康君 | 家乡纪事:六月六,晒衣服 | 巴蜀之地

  • 作者:翀翀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7-18 00:43:23
  • 被阅读0
  •   农历六月初六,家乡习俗,这一天曝晒衣服。这个习俗在我们家一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很少有例外,除非这一天天气不好,再选择其他晴朗的天气。

      小时候,一大早,我们就看到母亲将室内所有装棉絮的柜子、装衣服的衣柜腾空,将棉絮、四季衣服等搬到院坝里外,晾在拉的晾衣杆或晾衣绳上,或者晾在晾垫上,背篼,箩筐上...... 通过曝晒,借助伏天里的高温(此时正是小暑大暑天气,太阳大、气温高),来将衣被上梅雨天气(俗话说,“夏至雨来绵”,这段时间衣被极易回潮生霉)带来的湿气晒干,达到防虫的效果。后来我们离开乡村,老母亲在老家,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她还将我们几兄妹的衣被拿岀来晾晒。有时候,我们忘了,她打电话给我们说,今年她又把衣服、棉被都晒好了呢。

      “六月六,晒衣服”,这个习俗的来源十分古老。

      有的地方的说法是“早献清茶于祖先,曰“天贶节”。《宋史·真宗本纪三》:“丙申,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说是此日降天书,难怪有这一天有晒书画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民国时期的《仁寿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六月六日,县人多曝晒衣服、书画于烈日中,云可避虫蚀。早稻成熟以之祀祖,曰‘荐新’。又俗称是日为镇江王神诞,楚人会馆皆演剧庆祝,凡舟楫贩商多攒金祭赛。按《帝王世纪》称,六月六日神禹生。《梦华录》亦云,镇江王生。殆即为今世祭祀之权舆。俗以是日为川主会,乡民皆热烈报赛。惟近因庙产提尽,耗无所耗也。”

      如是,吾邑大多乃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则保留的是荆楚的风俗。六月六,最初为祀祖,又有纪念镇江王,大禹,川主的说法。又说川主会由寺庙主持,没有庙产,也会举办不下去。这可能也是某些节日消失的原因。县志虽然有说晒衣服、书画,却没有一个传说的“依据”,无法说明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晒。

      有一年的六月初六,母亲到我居住的城市,我们谈到六月六的习俗。我说,城里居住,不具备晒衣服的条件,不如晒一晒书?母亲表示赞同,于是我把部分老旧线装书搬到小区宽阔的坝子里,垫上牛皮纸,将线装书摊开。微风吹过,偶尔书页翻动,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倒还不失为一种风景,引来不少人侧目。只是苦了老母亲,中午正是昏昏欲睡的时候,她执意让我上楼休息,她守着翻晒图书......

      晒书的场景估计很难见到了,古人中的藏书多,还要定时请人专门一页一页地翻晒,也有很多讲究,时间不可太长,不能暴晒,先晒书皮和书脊,再翻过去晒书页,目的就是防止书页粘连,特别是防止生蠹鱼,不知道这种很细小的书虫为何有个这么雅的名字?据说有人专门饲养过,甚至以人好读书而自称“书虫”。

      在我看来,书虫,犹如形容人喝墨水一样。我对蠹鱼却是厌恶,它们不仅在书里出现,还爬出书外,沾在人身上,咬得人浑身发痒。晒书兴许是雅事,主要目的是消灭这些损坏书的书虫。

      有本古书是这么说的,“曝晒衣裘、书画,免黴(霉),晒燥入厨,拌以芸香或樟脑,辟蠧鱼。”则说明这种蠹鱼并不只在书画中存在,衣服上长的也是它。

      比起晒书画的有理有性,翻晒衣被就没有那么淘神了。早上晾起,中午翻一下,到傍晚再乘热收回放入橱柜中。

      晒书画虽然比较麻烦,在阳光下翻晒,却是很风雅的事情,现在是很少见到了。今天,网络的兴起,随时随地,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晒的。晒美食,晒衣服,晒书画...... 各种各样的“晒”,只是多在网上的朋友圈里晒。就像书还是那书,却少了那么一点点民俗的韵味。

      谁还记得“六月六,晒衣服”?谁还在这一天晒衣服?

      ——写于癸卯年六月初六前六日

    【审核人:雨祺】

        标题:康君 | 家乡纪事:六月六,晒衣服 | 巴蜀之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7280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