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日记
文章内容页

散文||军旅忆趣

  • 作者:张敏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7-08 10:45:53
  • 被阅读0
  •   过去的事记得很清楚,眼前的事忘得很干净。有人说,这是老了;也有人说,这是记忆的种子发芽了。感觉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更富有哲理:老的果实,才能作为种子;老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有段时间,经常想起十八九岁时的部队生活,特别是那些有趣的、快乐的事,有时甚至会沾沾自喜、傻傻自笑,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一

      缝被子

      如今这年代,可以说,缝被子是一件很罕见的事了。我相信,大江南北,年轻人中,已经很少有人会缝被子这手艺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棉花被、蚕丝被、晴纶被等,基本上是半成品,只要套上一个现成的被套,就可以盖上身了,不用再缝了。简单方便,不知省下了多少繁文缛节,节约了多少宝贵时间。可是,部队发的被子,面料和里子都是棉制品,还要整齐划一地叠成“豆腐块”。如果被子不能缝得扎实挺刮,要叠成“豆腐块”,自然难上加难。因此,就不能缺缝被子这门手艺和功夫。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部队里学过这门手艺,也学会了这门手艺。

      洗被子似乎是一个“体力活”,相对比较简单,花多大力气就能洗多干净。洗衣机还不流行年代,洗衣粉一泡,手搓脚踩,太阳一晒,万事大吉。可缝被子却是一个一针一线、耐心细致的“技术活”,看看里子、被单、棉胎简单的“三件套”,如果没有一点缝的功夫,缝的经验,恐怕是无从下口、无处下手了。

      记得第一次缝被子,还是在老兵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个指导我们缝被子的老兵,有一个“老婆婆”的昵称。看到我们几个新兵手忙脚乱地在缝被子,有一位老班长信口来了一句:“叫‘老婆婆’来帮个忙吧!”于是乎,一位个头高挑、细皮嫩肉,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老兵被请了出来。“老婆婆”不但随手带来了几枚长长的缝被针、顶针等缝被子的“专用工具”,还带来了比一般线还要粗的缝被子专用线。先铺平里子,再压上棉胎,再盖上被面,然后折进边缝,拉直四角,横三行、纵两行……“老婆婆”一到,程序明了。于是乎,三下五除二,一床军用被子在他手里被缝得服服帖帖,百依百顺,有棱有角。果然,“老婆婆”指导下缝的被子,叠“豆腐块”方便多了。后来才知道,这位外号“老婆婆”的老兵,当过炊事班长、机电班长,缝补浆洗、烧炒炖煮、吹拉弹唱等都是一把好手。因为他工作耐心细致、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不厌其烦,所以官兵们送给他一个“老婆婆”的雅号。

      除了缝被子,部队生活还教会了我们补裤子、缝衣服、钉纽扣等简单的针线活。不要小看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且也使我们养成了自己动手、缝缝补补、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

      帮 厨

      当过兵的人,对帮厨并不陌生。帮厨,顾名思议,就是帮助炊事人员干厨房的活儿。大部分帮厨,无非是周末到伙房去洗洗菜、淘淘米而已,顺便让炊事员调休一下。可我的帮厨生涯有点长,整整帮了一年厨。其实,就是当了一年炊事员。

      记得当兵第二年,我被安排去帮厨。最初的帮厨,的确只能洗洗菜、淘淘米,冲冲地板、倒倒垃圾。久而久之,炊事班长看到我还挺勤快,就开始手把手地教我烧炒炖煮、发面醒面、起火压煤等厨房工作了。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一年的帮厨,一年的炊事班生活,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海军舰艇部队伙食费在每天1.85元。在工人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时候,每天1.85元的伙食费,自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部队有句俗话:好的伙食顶半个指导员。因此,部队领导往往狠抓两件事:一是部队训练,二是官兵伙食。除了要把这1.85元的伙食费全部吃到官兵的嘴里,还动员发动官兵种菜、养猪,大搞农副业生产,甚至开展海钓、赶海等业余活动,让官兵们吃饱吃好不想家。当时舰艇部队有个传统,就是午餐晚餐必须三菜一汤,周六晚餐必须有八到十个菜的一次会餐。三菜一汤不复杂,无非订个菜谱、炒一炒,不重样就行。每周一次的会餐,的确需要动足脑筋,下点功夫。记得分队有个逢餐必上的“招牌菜”——锅巴系列,不是虾仁锅巴、干脆锅巴、蟹黄锅巴,就是三鲜锅巴、响油锅巴、麻辣锅巴……这菜并不复杂,配料需要采购,这锅巴就靠我们炊事班一顿一顿地积攒下来。锅巴既要脆,又不能厚,更不能烧焦了。薄薄黄黄的,催人食欲。直到离开部队,“锅巴系列”还是我展示厨艺的拿手好菜,常常露一手。

      一年的炊事班工作,给我最大体会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专心致志。因我是南方人,烧个大锅饭、做个大锅菜,不在话下,但是做面食从未碰过,就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了。别看早餐最简单的刀切馒头,既要用心,更要用力,揉面必然满头大汗。不然,数百号人等着开饭,蒸了满满一锅黄黄的刀切馒头,会让你无地自容。因此,轮到我早上炊事班值班,早上三四点,我就被闹钟催醒了。除了前一天晚上发面,早上还要“对碱”,就是放入适量的小苏打,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揉面了。可以这么说,早上你揉面用了多大的力,使了多大的劲,花了多长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早餐面食松不松、香不香、甜不甜,好吃不好吃。在尚未使用揉面机的那个时代,早上揉面,夏天一身汗不消说,就是三九严寒的日子,也常常会湿透内衣。做一顿数百人的早餐,不亚于一场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每当看到战友们早餐吃了好几个刀切馒头,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有说不出的喜悦。

      三

      拉 歌

      没有穿军装前,根本不知道部队还有拉歌这样“好玩”的活动。自从新兵连参加了拉歌活动,每次部队集体活动,总期盼着再来一次“说唱就唱”、火药味十足的拉歌比赛。那场景,必定永生难忘。

      记得第一次拉歌是在岛上新兵连组织观看电影《地道战》前。灯光球场小马夹上,席地坐着几个新兵连的新兵,整整齐齐,浩浩荡荡。刚刚集合完毕,歌声就此起彼伏,一浪压过一浪地唱响了。有个新兵连刚唱完《团结就是力量》第一首歌,就被邻座的新兵连“唱得好呀唱得好”“来呀来呀来一个”的拉歌口号打断了。于是乎,上气不接下气的新兵们,又来了一首《打靶归来》。拉歌不但有口号,而且有规则,更有拉歌的常用歌曲。可以想象,那些情意绵绵的非军旅歌曲,当然不适合拉歌了。而那些短小精悍、铿锵有力的军旅歌曲,必然成为逢拉必唱的优秀歌曲。

      拉歌,既是相互邀歌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鼓舞士气、统一步调的一项集体活动,更是军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期以来,军旅歌曲占据了歌曲乐坛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旅歌曲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参军入伍,崇军尚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无私奉献,保家卫国。拉歌,把这种拳拳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卫国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达到高潮颠峰。即使你没有参与拉歌,只要你身在拉歌现场,都会被眼前熟悉动听的旋律,此起彼伏的歌声,有板有眼的节奏,声嘶力竭的呐喊,热血沸腾的氛围,深深地感染、打动,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拉歌的行列,随歌唱响,加油呐喊,助力助威。

      印象最深的一次拉歌,是在北京总参某部礼堂。记得那是一场八一期间慰问驻京部队的演出。三军部队穿着节日的盛装,早早地入场完毕。坐下不久,各部队的歌声就陆陆续续地响 了起来。陆海空三军一首又一首地唱起了《咱当兵的人》《人民海军向前进》《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代表着各军种的歌曲。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拉歌场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刚唱完你就唱,一股你不服气、我不服气的拉歌场面。无论是指挥拉歌的领队,还是参与拉歌的官兵,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这雄壮嘹亮的歌声仿佛已经飘出了礼堂,回荡在首都北京的上空。热闹的拉歌场面,也吸引了台上为官兵演出的演员,他们悄悄地从幕后伸出头来,反串当起了观众,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这轰轰烈烈的现场。陆军唱完海军唱,海军唱完空军唱,就像一场此起彼伏的唱歌接力赛。眼看着群情激昂、群情振奋,拉歌要“刹车”似乎有点难度,终于,现场乐队奏响了《歌唱祖国》的乐曲。于是乎,拉歌变成了大合唱。在《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中,结束了这场旷时已久的三军拉歌。

      2023年6月11日写于上海

    【审核人:雨祺】

        标题:散文||军旅忆趣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chengchangwenzhang/6673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