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王烨:回忆外婆

  • 作者:王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5-13 16:23:46
  • 被阅读0
  •   回忆外婆——我是在上海2013年3月外婆98岁仙逝的追悼会上才得知她老人家曾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做过排版工。在几代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那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地方。尽管只是排版工,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没有高小文化是承担不了。作为一个女孩子,有这样的文化程度该是多么稀罕。

      外婆是苏州人,20出头经父母做主嫁给了在上海建材公司(当时叫水门汀)学徒的外公。外公后来学徒师成自立门户开了建材行,逐渐在南京路有了自己两层的经营地点。后来外公的两个弟弟又分别去北平、南京开了分公司。从公司的发展轨迹来看除了外公的善于经营,外婆的辛勤持家,鼎力相助也是密不可分的。

      外婆一辈子养育了8个孩子。经历了上世纪2、3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孤岛黑暗,日寇铁蹄,内战纷乱;解放后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运动、文革浩劫,改革开放。她的命运与中国近现代史息息相连。跌宕起伏的经历造就了她坚韧、自立、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

      听大人们说起这样一段经历:1948年底外公曾去台湾拓展业务,由于战乱因素很长一段时间音信全无。当时外婆带着已出生的5个年幼的孩子独自打理上海的铺面,照顾一家老小的日子,对杳无音讯亲人的挂念,乱世之中无休止的惊扰,全家人前途命运的迷茫硬是没有摧垮她坚强的意志。用大姨的话说没见她哭过,只听得半夜卧室传来深深的叹息。全国解放后外婆去了上海一家小学做教员,从此在新时代她有了一个新的称呼_张老师。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后1975年她光荣退休了。记得退休那一天我刚好在她家,看到学校的工宣队员敲锣打鼓将《光荣退休证》送到家里,她双手接过证书时眼里竟然噙满了平时很少流的眼泪。从此这张证书被镶在镜框里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近40年,2013年老人家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它被仔细收藏在箱底。由此看出她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和自豪。

      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阅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外婆的性格显得格外的沉稳理智。几十年与邻里、同事,众多的儿女亲家,子孙后代的相处她都以大气睿智的态度方式赢得大家普遍的尊重和爱戴。记得她和我母亲聊天谈起:去儿女家呆呆要抱着做客的心理。他们小家的事少掺合。高兴的事多说说,不开心的事情不要乱议论,有的事没搞清楚前权当没听见。她的处事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外婆一辈子自立自强,能不麻烦别人的尽可能自己解决。自1976年外公去世后,尽管子女众多,但她坚持独自生活30年直到90岁才住进了一家敬老院(费用基本靠自己的退休金支付)。她的生活方式简单规律,每天天不亮去人民公园锻炼(后来我们调侃她您那么规律怎么不找个老伴);每天坚持吃一些杂粮(玉米、红薯等);晚上喝一杯子孙孝敬的葡萄酒。她的长寿绝对得益于她的生活方式。2013年去世时留下遗言:买墓地、丧葬费用一律从她的多年辛苦积蓄中出,亲朋好友的奠仪一概不收。有余额众子女平分。听到这个消息的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老太太千里挑一。尽管孙辈众多,但老人家从不厚此薄彼,对每个孩子都表达了深深的慈爱。

      我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外地,每当放寒暑假回上海住在她家,每天早晨醒来第一发现的就是她晨练带回的早点:生煎馒头、大饼油条、咸豆浆等等。中午、晚上老人家几乎都亲自下厨操持可口的饭菜。别的在上海的表兄妹提出“抗议”。她微微一笑说:他在外地和我呆得时间少,更要补偿些。每次和父母通信老人家都不忘喊着我的乳名问我的近况,要我好好学习,做个有出息的人。她的教诲伴随我小学、中学成绩优秀,大学入党、拿一等奖学金;走上工作岗位后努力工作,诚恳做人。写到这里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希望外婆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我这篇文章,已告慰我多年对她的思念和敬爱。

    【审核人:雨祺】

        标题:王烨:回忆外婆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ren/1852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