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散文||香樟海岸

  • 作者:文学之星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30 00:03:32
  • 被阅读0
  •   一

      密集的街道如毛细血管般纵横连通,流淌着一座艺术之岛漫长的历史与复杂交融的文化,并将过往的一切无声地藏在一栋栋斑驳沧桑的庭院里,等待如我这样的游人去寻找答案,最终找到那些精彩的故事。

      在鼓浪屿的日子里,我走过一条条大街小巷,走过台阶、坡路,走过街巷、港湾,从鸡山路到泉州路,从福建路到晃岩路,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些绿荫就伴随着我,我的脚步,最终停留在樟树密布的漳州路上。

      这条路,有太多的历史积淀,有太多的星光闪烁与人文感动。

      与漳州路咫尺之距的地方,有一处并不显眼的园林名为“毓园”,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林巧稚的纪念园。

      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故得名。毓园建于1984年5月,占地不大,布局简朴自然,石阶两侧是花坛,密布着洁净的星菊,缤纷的米兰、扶桑、大理和一串红,苍劲的樟树、榕树、紫檀和凤凰树分布在周围,围成一方简洁的院落。

      ,不远处,是"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也是简朴的平房,类似于普通人家的三间卧室,占地140平方米的展览馆里,展出了林巧稚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著作,百余幅社会活动和工作、生活照片,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林巧稚大夫的题字,各种证书和其他珍贵资料。

      一尊林巧稚的汉白玉雕像立在展览馆门前的平地上,黎明的阳光佛光般笼罩着这位慈祥的老人,苍凉中显露神圣,微笑中带着悲悯。两株南洋杉树迎风挺立,那是邓颖超同志当年亲手所植,如今亭亭玉立,随风摇曳,在历史的云烟里绽放着令人怀恋的惊鸿照影。

      毓园很小,坐落在鼓浪屿一处不显眼的山坡上,占地不及一个足球场,同这座名噪中外的海岛不同,它终日是静谧的。

      每天,人们急匆匆地经过这里的时候,会放慢脚步,神情变得肃然而凝重。

      二

      如果说鼓浪屿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毓园,只是一处摇曳着花影的角落,如果说鼓浪屿是一座流淌着琴声的宫殿,那么毓园就是一间静谧的林中小屋。

      在这座岛上,每一幢沐浴过花雨的别墅,都承受过游人太多的目光爱抚。而毓园,在人们匆匆的脚步中,或许暂时还来不及停留片刻。因为这里既没有豪华的宫墙,也缺乏精致的景观。它朴素得就像它所纪念的这位老人一样,一袭白衫,两袖风霜,像这尊雕像一样是如此低调,如这座展馆那样如此简朴。

      然而,我相信,眼前的素朴更适合人们表达对于一个杰出女性的缅怀与敬仰。画栋雕梁不属于她,豪华广场不属于她,还有巍峨的馆藏,璀璨的灯火,这些都不属于她,那些奢华,那些排场,会让本来想追寻人生与世界真谛的人们不知所措。人们每天不经意地从这里走过,只需驻足片刻,在这座汉白玉雕像前只需记住她的名字,仅此而已。

      林巧稚,一位最普通也最受人爱戴的妇产科医生,如今,她就站在我的面前,站在这座留下她童年足印的岛屿上,慈悲亲切地注视着大千世界,注视着故乡的海浪和人间烟火。

      或许,她离开这里已经太久太久了,她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如今鹭江的海风终日在她耳鬓厮磨,倾听她最后留给故乡的思念之语:“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这是一个鼓浪屿的平凡儿女,却是一个让协和医院引以为傲的学子。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一生未婚,孑然一身,却亲自迎接了5万多婴儿的诞生,被誉为“万婴之母”和“协和之光”,而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值班医生”。

      1921年,林巧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的时候由于天气酷热,一位学员晕倒在考场,林巧稚立即中断考试救治这位学员,等回到考桌,考试时间已经过去。

      林巧稚并不遗憾,早就立志从医的她决心来年再考,没想到不久之后却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协和医学院的考官发现林巧稚的各科总成绩并不差,更有大爱之心,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样品学兼具的学生正是协和医学院梦寐以求的。

      林巧稚立志从医的起因,据说是小时候有一次手工课,她的专心致志和心灵手巧让老师赞叹不已:“这小姑娘手很巧啊,当一个大夫倒挺合适。”一句话,陪伴了林巧稚的一生。

      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留校,1932年赴英国深造,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研学。

      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中国第一所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并于1959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同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在六十年多年的时光里,林巧稚把无私的爱洒遍人间。她不求闻达,不图富贵,只想做好一件最平凡的工作:迎接生命。

      多少次,她守候在产妇的床前,度过不眠之夜。她一生的生日,大部分是在产房度过的。她说,一个个小宝宝跟我同日降生,那哇哇地啼哭声分明是一曲生命之歌。这样的仪式,就是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她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财产,可是,她却成了千千万万孩子的母亲,她身后的财产,就是三千多封病人来信。

      她是鼓浪屿的孩子,如今,她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也许,她的一生太累了,故乡的人民才为她找到这样一处静谧的场地,一片远离尘世喧闹的地方,让她静静地休息。

      三

      毓园里没有豪华建筑,这片简朴的场地上,只有多情的樟树和遍地盛开的鲜花簇绕在这里。人们瞻仰这位妇产科大夫,不仅仅是表达敬慕之情,或许,还期待着她那双迎接过许多生命的慈爱之手,能为他们轻轻拂去心中的尘埃。让人间的天空里,永远那么清新,那么纯净,那么明亮。

      阳光有些刺眼,海风温热,花影摇曳。

      在毓园的周围,我能随时看到那些并不起眼的樟树,它们没有榕树那些气势奔放,旁逸斜出,也没有棕榈树那样挺拔俊秀,独领风骚,它们遍布于各个角落,或排列于海岸,或扎根于山岩,或默立于小巷,或守护于庭院,始终是籍籍无名的陪衬,一如温婉的女子,默默撑开状如绿伞的冠盖,覆盖着大街小巷,一缕暗香,柔情似水,隔绝了尘世,屏蔽了喧嚣,温柔地呵护着一方水土的日月晨昏。

      或许,这些树的使命,就是簇拥着一个高洁的灵魂,让她在这里静静安眠。或许,这些树是承载着使命的,它们坚韧顽强,幽香如缕,就是为了隔绝一切世俗的尘烟,让博爱的光辉不被蒙垢,从而化解红尘飞土中一切繁杂的纷扰。

      四

      巧合的是,从鼓浪屿走出的,还有一位中国妇产科著名专家何碧辉,被后人称为“永远的妈妈”。她是林巧稚的发小、闺蜜、师妹和同路人,从幼儿园到厦门女子师范,再到协和医学院,她与林巧稚读着同样的学校,走着同样的路,从事着同样的专业,也是一生未嫁,孑然一身,而身后,却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

      1924年夏天,何碧辉20岁。她向家人提出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一名大龄考生,家人劝她该考虑以后的婚姻大事,但她态度坚决。一番商量后,家人答应了她的请求。那一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天,追随学姐林巧稚的脚步,何碧辉走出了鼓浪屿,走向未知的远方……

      八年的协和医学院求学之路,何碧辉走得艰难而踏实

      1944年,何碧辉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深造,归来后任南京中央医院妇产科主任。解放后,南京中央医院改制为华东军区医院,1962年起,她升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一级教授。

      何碧辉还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

      “北林南何”,两个弱小的女人,共同撑起中国妇产科医学的一片绿荫。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她留下遗嘱:平生积蓄捐幼儿园、托儿所;骨灰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面上;

      1994年5月6日,何碧辉逝世于南京,享年91岁,弟子们翻遍她的箱子,也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深知她心思的弟子们,最后将一生相伴的白大褂穿在了她的身上。

      她们的魂灵,最终回到故乡,巧思善行,碧月清辉,如茵的绿草地,远处传来婴儿的啼哭,如同奏响永恒的生命乐章:

      “清晨,微风吹过山谷,拂动青草露珠,蒲公英随风翩翩起舞,等待下一次重生,宝贝,当你慢慢降生,是谁捧你在手中,微笑看着你第一次啼哭,放在妈妈怀中……”(《产科医生》片头曲《《天赐恩宠》》)

      黄昏时分,游人星散,夕阳返照,归巢的鸟儿啁啾长鸣。告别“毓园”,我向远处走去。回头望时,立于林间的那座塑像慈悲安详,如同我看到过的纪念园里的那些照片,永远是温暖亲切的模样。

      五

      在漳州路上,遗世独立的高墙深院随处可见,宅邸大门上方“光荣人家”“厚德载物”的匾额,传承着书香世家的流风遗韵。吊着铜环的大门终日紧闭,历史旧痕,时有可见。那漫墙的爬山虎、紫藤、三角梅和榕树气根,流苏一般地垂挂着,一如行人绵长的思绪。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鼓浪屿,就像是一个储量丰富的人才花园,枝繁叶茂,香樟如林。何止是文学之岛、艺术之岛,何止是“南何北林”,在这里,走出了太多的医学泰斗:林巧稚、何碧辉、陈氏家族、黄氏家族、寥氏家族……仅廖氏一家,就堪称是中国医学史上大书特书的奇迹。

      漳州路48号,两棵巨大的樟树巍然挺拔,一如绿色屏障,托起一方宁静天地,这里是鼓浪屿著名的廖家别墅。如今它藏起了荣耀,也深埋着光环,低调内敛地守候在这里,“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房子的主人是鼓浪屿首富廖悦发,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翻译家林语堂的岳父,所以,这里也是林语堂和他妻子廖翠凤的旧居。

      廖翠凤有一个侄女名廖月琴,是当时鼓浪屿的名媛,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廖月琴的亲姐姐廖素琴同样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创立之初即把目标定位世界一流,每年录取人数少之又少。从1924年到1943年的20年间,协和医学院总共只毕业了311人,平均每届15.5人,数量少得“可怜”,然而质量却高得“可怕”——从这里走出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医学翘楚。

      八年学制的精英教育,全程严格的英语教学,像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一样一丝不苟,而淘汰率则高达50%,每年毕业的学生只有5—10个,也让1949年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老毕业生”们享受着一种特殊待遇:毕业的同时即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协和护校毕业的“老护士”们也获得美国注册护士资格,全世界承认。

      廖月琴就是1931届8个毕业生中的一个。

      毕业后,廖月琴直接进入协和医院工作。由于表现出色,3年时间她就升为感染内科护士长兼协和医学院高护班教师。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护理专家,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1934年,23岁的廖月琴嫁给年长十岁同样来自厦门的钟世藩。钟世藩是协和毕业的高材生,同届40人中仅有8人获得学位,钟世藩是其中之一。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医院、长沙中央医院、湘雅医学院、广州中央医院的儿科主任或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国家一级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和病毒学专家。廖月琴和钟世藩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被世人誉为“国士无双”的我国著名呼吸科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的姨妈,也就是廖月琴的姐姐廖素琴在协和医学院毕业后,担任上海第一医院的营养室主任,她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专家、中国妇幼保健创始人之一,他们的儿子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戴尅戎。

      鼓浪屿漳州路的路口,正对着体育场的地方,绿茵环抱的大树下,有一栋两层小楼,那里是著名医学博士廖永廉的别墅,离廖家别墅一步之遥,如今人去楼空,书香犹在。

      廖永廉是廖月琴的弟弟、钟南山先生的亲舅舅。

      一条漳州路,飘过多少历史烟云,就有着多少辉煌与荣光。从复兴路到毓园,从毓园到廖家别墅,在那些亭亭如盖的香樟树下,无论是用文字为社会疗伤,还是用医学为世人治病,走完这段林荫下的小路,也读懂了鼓浪屿的前世与今生。

    【审核人:雨祺】

        标题:散文||香樟海岸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jingsanwen/9417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