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方斗山之恋

  • 作者:兰草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3-18 00:02:50
  • 被阅读0
  •   方斗山没有黄山的奇峰突起、险峻壮观,也没有泰山的云雾缭绕、高耸入云端。但方斗山是我一生的牵挂,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位于渝东长江以南的万州、石柱、丰都境内的方斗山,属巫山大娄山区,沿长江自东北向西南绵延起伏,像一条涌动的巨龙,全长约140公里。其主峰在石柱县境内,平均海拔1200多米,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古称“倚天峰”。

      我的老家就在石柱县境内的方斗山麓,背负方斗山,面朝小山,那里承载我思念的东西太多太多。有过我童年的回忆,有熟悉的田间泥泞小道、坑坑洼洼的马路,还有走向孤独的土房。它们在满目青山绿水之中,方斗山张开双臂,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天,雪融了,冰化了,一群阳雀飞来,叫醒了方斗山,叫醒了村庄。春风从山顶的树林野草中拨响峰峦,沿山脊线延伸出一条婉蜒的绿色长龙游走长江南岸,吐翠展姿,开始年复一年春的职能。

      绿色是方斗山的主角,松树、柏树、水杉,林下野花野草,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景象。一望无际的草地荡漾着绿波,像一块闪烁的绿宝石镶嵌在方斗山脉。雨后天晴,那些飘然如仙的雾比云更媚,从长江边飘然而来,又从方斗山悠然而去,浓淡梳理着山峰,山峰时隐时现,露出它的开阔地——千野草场。

      千野草场景区位于石柱县方斗山脉岩口至瓦屋沿线,离长江口岸西沱古镇34公里,可举目远眺长江,江面像一条绿玉带;回眸千野草场,地势宽广平坦,区域面积约6600公顷。置身于千野草场,往事历历在目。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还在县林业局那会,县上规划在方斗山鱼池镇瓦屋一线开发旅游业。县分管领导几次带领林业部门的人实地勘察,然后制定规划方案。这事定下后,当时有的职工说:“林业局喂鸡,旅游局捡蛋。”作为林业职工有情绪是正常的,站在林业部门角度,也是为林业担忧。可是,县里决定了,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组织原则。后来在开发这一片林地时,有的树木植被也未能逃出被毁这一劫。经过几年的规划开发,景区万亩草场、万亩火棘、万亩石芽、万亩森林在2006年已初具规模。每到夏天,重庆、忠县及长江边的人就到千野草场避暑,据说年均接待游客近十万人。

      时隔几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乡,听说千野草场已经开始接待游客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千野草场的模样,特邀约了几位朋友去观光千野草场旅游景点。我们到了千野草场的入口处——岩口,远眺森林景观,水杉像大地手中的画笔,它们俯身向方斗山脚东去的长江,饱蘸江水,再伸向山脊的轮廓线与天际相连,去索取那些让黑夜逐渐褪去的黑灰色,返身将这色彩涂抹到各个山岭,于是青草坡水杉林、人工林……一齐挥动画笔,让连绵起伏的方斗山,去迎接太阳的第一缕曙光。

      近观千野草场,开阔的草地上裸露出怪石嶙峋,千奇百怪的石芽、石笋、石林组成的十里石山,犹如波浪滔天。那一片茂密的森林,一片潮水般的岩石,一片绿色的草地,一群黄、白、黑相间的牛羊悠闲地啃着青草。我们漫步走进麻坪石芽景区,只见成片的石芽汇集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石芽丛景观,牧草景观、火棘景观。

      火棘景观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火棘是它的学名,当地老百姓喜欢叫它土名“红籽”“红军果”,每年的5—7月开白花,一眼望去,如雪压枝头,蝶来蜂往,让人顿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觉。花凋谢后一天天长出如绿豆大的绿色果实,远看就一个色调。9—10月,火棘果实成熟后,像玛瑙一般,漫山红遍,久缀枝头,一串一串的,绿叶托着小红灯笼,这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待到三冬积雪时,皑皑白雪覆盖方斗山,绵延起伏的山脉像一条银白色的长龙舞动,大雪覆盖在火棘上,露出少许的红和绿,点缀着白雪,严冬不凋,直达翌春。经历一场风霜雪雨后的火棘,如果你也能入乡随俗,摘一些品尝,那种淡淡的甜中带酸的滋味,深藏我心底,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忘记。

      那是我小时候,方斗山一带,火棘不是稀罕物,一出家门,伸手可触。当火棘红了的时候,我们背着小背篓,手里拿着一个小圆盖,选颗粒又红又大的火棘,左手托着圆盖,右手用小棍敲打一串一串的火棘,拿回家用大圆盖摊干,然后同干红薯丝一块用石磨磨成粉末,再用温热水搅拌,像做馒头一样,或蒸或煮,能解决活下去的大问题。据资料载,红军长征途中,也吃过火棘,所以又赋予它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果。”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方斗山之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jingsanwen/14733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