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张文庆:在桐子园以诗怀古

  • 作者:黄伟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8-17 02:03:33
  • 被阅读0
  •   我的家乡在金堂县县城边的桐子园村,地处广汉到金堂县的交通要冲。今翻阅清代金堂县志,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寻关于桐子园的信息。在里面找寻出来有普渡寺、观鱼池、龙洞沱、鹞子岩等地名。更有几首古诗,把个古时家乡描绘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胜过江南水乡。其中包括邑人陈顺理的两首古诗《游观鱼池》,《龙洞沱垂钓》和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自汉州之金堂过沈氏竹园小憩坐间微雨》。

      观鱼池与龙洞沱还有普渡寺为清代金堂县志记载的三处桐子园名胜。翻看清代县志,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那时候的景致,那时候的邑人生活仿佛又走到了面前。

      普渡寺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中学校,1981年涨大洪水,冲毁了,后来中学校搬迁到县城,庙宇就没有再恢复。观鱼池是一个放生地,在青白江边,我们当地人叫中河,古时立有碑刻,今已不存。县志记载:观鱼池古名放生池,在治东二十里桐子园上。《舆地碑目》载:太和二年,令狐纵糾撰《放生记誓文》,在中江岸上,即此。今碑已无存。邑人陈顺理的诗为:

      游观鱼池

      雨后空濛夕照昏,

      绿荫浓处认前村。

      渔翁钓罢归来晚,

      踏破苔矶第几痕。

      而龙洞沱刚好在我们院子边,属于沱江支流青白江,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游泳,嬉戏,钓鱼,散步,钓螃蟹,砍笆茅杆做射箭用,等等。记得小时候的龙洞沱,垂柳依依,笆茅丛丛,河边全是树木。如今的河边上,垂柳笆茅已经难觅踪迹,美好的景致已经永远的只存在于记忆深处了。龙洞沱岸边有一个山包,在我们河对面,从古至今都叫龙洞包,龙洞沱的得名也是源于在山包下的原因。记得小时候,我们不时过河,去爬龙洞包,包下有一个山洞,我们俗称为蛮子洞。进得洞去,里面不时还能够找到锈迹斑斑的铁器,刀具。在夏天的时候,里面清清凉凉的,宛如避暑圣地。夏天放暑假,父亲不时带着我去游泳,在河中间水最深的地方,父亲总是托着我,怕我沉下水底,那时候的父亲,年轻强壮,游泳是一把好手。在生活细节中培养的那种父子感情,连着龙洞沱,成为了一辈子的记忆。龙洞沱的水很深,说的有好几丈,传说此水从龙洞包下穿过,有一条暗河,通沱江的另外一条支流毗河。有打鱼人的鸬鹚,我们俗称鱼鹰,在此地失踪,后来在毗河上找到。在那时候的河边上,经常看到打鱼人赶着鱼鹰,唱着打渔歌,在河面上穿梭。前些年,长江禁渔,这些打鱼人也消失得无踪无影。邑人陈顺理的诗为:

      龙洞沱垂钓

      草长平湖柳絮飞,

      一篙新涨鲤鱼肥。

      碧蓑青笠春江畔,

      明月西斜犹未归。

      桐子园村两面环水,青白江,绵远河绕村而过。自古为广汉通金堂的水陆要冲。陆游在汉州做地方行政长官过金堂时,留诗一首《自汉州之金堂过沈氏竹园小憩坐间微雨》,大概率是在本村所做。那个景致与家乡的如今景致一模一样。沈氏竹园,经考证,地址不详。本村很多竹林盘,沈氏分布也很多,本村的农家乐就有两家是沈氏经营,一家沈氏河鲜,一家枇杷园农家乐。我想宋时的沈氏竹园也在这个地盘不远吧。陆游的诗为:

      修修万竹压康庄,碧玉椽围一尺强。

      雪节烟梢谁暇赏,马蹄车辙可怜忙。

      帽边忽堕吹香句,肘後旧传医俗方。

      更觉清游天所惜,坐来飞雨度横塘。

      如今的家乡,紧邻县城,交通四通八达,在青白江,绵远河上修建有桥梁,东通中江三台阆中,西达新都成都,北连广汉德阳绵阳,南下淮州简州泸州。河边都修建有绿道,方便了村民们运动,郊游。修葺一新的县人们医院也在村边,方便了村民求医问诊。古时景致依在,人们的生活却日新月异,生活在这块被先辈们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岂不快哉。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文庆:在桐子园以诗怀古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8880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