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抒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作者:夏虹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3-06 00:21:32
  • 被阅读0
  •   最早认识阳关是从王维写的那首有名的边塞诗开始的。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这首诗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很早以前,读了王维的这首深情送友人的边塞诗之后,我对诗中所说的阳关顿时有了浓厚的兴趣。一种想要探索阳关、揭开阳关神秘面纱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心头。未曾想到的是,当我和女儿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竟然和女儿一拍即合,原来女儿也有边塞诗情结。她说:“从小就读了许多边塞诗,对诗人笔下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就非常好奇,特别是阳关和玉门关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太令人向往了。早就想去河西走廊看看 ,体验体验边塞诗描写的意境。”于是,在今年春节正月初三(新历2月12日),我和老伴与女儿一家三口一行五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河西走廊之旅。

      我们一行是2月14日的傍晚从鸣沙山直接赶往敦煌的,到达敦煌时已经很晚了,等吃完了晚饭就是夜里10点了。于是,回到酒店二话不说,赶紧洗漱就休息了。第二天大伙儿起得很早,而女儿在敦煌当地租的7座小车已经在酒店门口等候了。司机是一个中年女性,挺精干,也挺漂亮,是敦煌当地人。我们在敦煌一天的交通就由她负责。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敦煌当地雇一辆车是非常明智的,不但可以让我们非常方便惬意,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时间,而不会把时间用在不必要的等待上。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我们一行早上8点就从敦煌出发,40分钟后到达了仿阳关关城和阳关博物馆 。正要往前走,却看见正对仿阳关关城大门的就是诗人王维的雕像,雕像边上的石头上镌刻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时间原因,我们没有细看这一切。而是穿过阳关关城和阳关博物馆,乘坐电瓶车去阳关遗址。因为游客少,我们5个人乘坐一辆十几座的电瓶车,宽宽松松,如同专车。到达阳关遗址时我们几乎是第一批的游客,遗址上游人寥寥,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冷清,却更利于思索。下车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准备参观,可是在现场一看有些傻眼了,只见绵延起伏的戈壁滩一望无际,小山丘比比皆是,靠我们这两条腿一天也走不完啊!还是女儿有主见,她说:“阳关遗址的景点不少,而我们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都参观完。”于是大家决定只参观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阳关遗址和阳关烽燧。

      为什么会留下阳关遗址,阳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资料中显示:阳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世纪,即西汉时期。当时,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个郡,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这两座关口。历史上称为“列四郡,设两关”。阳关和玉门关作为中国最早的海关,其历史可长达两千多年。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的门户,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阳关遗址在一座小山坡上,四周是广袤无垠的戈壁滩。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爬上处于高处的阳关遗址,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后人立的写着阳关遗址四个大字的椭圆形石碑。阳关烽燧则孤零零地矗立在阳关遗址石碑对面的小山坡上,处于阳关遗址的最高处,想必是为了传递情报燃放烽烟时可以一目了然。留下的烽燧不大,由黄土夯成,只有四面墙而没有顶盖。我站在2000多年的阳关烽燧面前,远远地仰视着烽燧(烽燧四周围了栅栏,为了保护烽燧,游客只能远距离观看。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燃放烟火,以报警。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由于游客少,四周寂静无声,我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又仿佛看见穿着盔甲的士兵在坚守烽燧。我想 ,烽燧的传递情报应该有些像奥运的圣火传递,一个接一个地接力传送到最后的目的地。试想在当年发现敌情后,第一墩首先燃起烟火,第二墩接着燃烟,第三墩、第四部墩……这样传递到兰州再传递到长安是多么地壮观。只是,2000多年了,它当年的风采已经不再,但是,它的雄风还在,它的精神还在,它的灵魂还在,它的传承还在。它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汉武大帝的神勇;见证了凯旋归来的霍去病、卫青等大将军;见证了保卫边关呐喊厮杀的场面;见证了驼铃声声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帮;见证了出入国门的官员和商人在这里取得的关照(现在的护照);也见证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顺利归来入关回国。

      仰视着烽燧,环顾四周茫茫的戈壁滩,发现阳关遗址石碑的山脚下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周围有围起来的栅栏 ,应该是不让游客进入才围起来的。我想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古董滩了。听说古董滩里有很多文物,汉唐陶片、铁砖、钱币、农具,还有黄土夯筑的城桓地基遗迹,以及墓葬群等等。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古董滩看来确实有很多古董,也很有研究价值,所以围起来,不让游客进入,以免遭受破坏。

      仰视着阳关烽燧,我想如果没有亲自体验西部走廊的遥远和荒漠;如果没有亲自来到阳关遗址聆听历史的回音;如果没有亲自站在阳关烽燧面前与它近距离接触;又怎能触摸到它的脉搏,倾听它的呻吟,领略它的风采呢?这样一个远离中原的荒漠中的阳关,怎能不让诗人王维生出万种感慨呢?他在辞别友人的酒宴上劝告友人,喝了这杯践行酒吧,你马上就要离开家乡渭城(位于现今陕西省咸阳市),一路向西决然而去。此去千里迢迢,沿途人烟稀少,土地荒凉,一派凄凉的景象。你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故人了。王维很伤感,对好朋友元二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在诗中。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直到现在,面对阳关孤零零的烽燧,我才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我仰视着烽燧,除了惊讶和好奇,更多的是一种思索。面对2000多年厚重的历史,我不禁思绪万千。当年汉武帝(公元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张骞被匈奴人扣押10年,途中历尽波折后又耽搁了3年,前后共13年。13年后受尽苦难的张骞终于回到了汉朝。表面上看起来张骞并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但却让汉武帝了解了西域,为后来征服西域打下了基础,更是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正因为有了对西域的了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信心百倍,决心一改以往对游牧民族匈奴以和亲求和为主的外交政策,在公元前123年,派出卫青大将军带领霍去病率领大军对匈奴发起主动进攻。其中年仅18岁的骠姚校尉霍去病是第一次跟着卫青去打仗的。智勇双全的霍去病在开战之后,直接带着麾下的八百精锐,绕过了匈奴主力,奔袭匈奴后方,找到了匈奴的一处指挥中心,趁匈奴人没有反应过来,斩杀和俘虏了超过两千匈奴人。

      此后,霍去病越战越勇,百战百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那是汉武帝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远征。21岁的霍去病受命和卫青各率5万骑兵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他们歼灭七万余名敌人,俘虏将领数十名,左贤王部的精锐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匈奴军队仓皇大败而逃跑,霍去病则乘胜追击,一直追赶到了狼居胥山。此战大败匈奴, 霍去病为此在被匈奴视为神圣的狼居胥山上举行了祭祀,这一举动给了匈奴狠狠一击,自此匈奴彻底崩溃,只好远遁,再也不敢轻易进犯中原了。

      值此,在汉武帝时的中国,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民众免受涂炭,得到了休养生息。霍去病将军的剑指大漠,所向披靡,斩杀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真是痛快淋漓,长我志气,灭敌威风。我不禁感慨:“茫茫戈壁无穷尽,滚滚黄沙波浪长。昔日将军拔剑地,如今遗址创辉煌。”也许现在王维的诗应该改口了,不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荒凉之地;不再是狼烟四起、金戈铁马的战场;不再是剑拔弩张的边关;而是让人流连、反思的2000多年前的古阳关遗址和旅游胜地了。

      2024.2.28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huqingsanwen/14556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