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节日散文
文章内容页

徐瑞成:拜 年

  • 作者:哈鱼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1-22 18:39:02
  • 被阅读0
  •   小时候盼过年,那是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年到了,拜年也就热闹了。那春联红,那鞭炮声,那饺子味,都赶不过拜年这件美事。

      淮河两岸,皖北大地,春节拜年这种习俗由来久矣。据说,可追至秦汉,而民国以后尤盛。新年期间,亲友相互往来,彼此登门道贺,谓之“拜年”。在我们家乡,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走亲访友的,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仍走亲访友的,则被称为“拜晚年”。故民间又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拜年是新年的开篇大作,年味最浓。最为难忘的是除夕之夜的拜年,那种情景,既像朝觐之隆重,又似赶趟之热烈,让人觉得无上喜庆。孩子们很看重拜年,父母们也很讲究。大家早早吃罢年夜饭,在远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开启了渴盼已久的拜年大事。孩子们神气得很,身穿赶制的新衣,手执火红的灯笼,挨家挨户去拜年,或三五结伴,一路喧嚷;或独自挑灯,径直道贺;或父母携娃,欣欣如也。记得那时最流行的一句贺语,“拜年,拜年,不给花生就给钱”。我们每至一户,年长的主人总会笑呵呵地问询,你是谁家的娃,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啦。随后便把花生、瓜籽、米花、糖果等五花八门的东西慷慨拿出,按次序逐个分赏。从徐家到李家,从赵家到王家,半个时辰后,大伙儿腰包隆起,满载而归,兴奋至深夜而无困意。那种乐趣,比上学,比听书,比看戏,比远游,都要有味得多。

      次日凌晨,鸡鸣而起。长幼端正衣冠,精神饱满,拜年依然是头等大事。我们家乡有个多年不变的规矩,大年初一,先是祭拜已故高祖,然后依次拜望宗亲。家族里推荐出一位威望颇高的老者,只见他大手一挥,简短数语,即可召集百十人排着雍长的队伍去祭祖,锣鼓喧天,煞有阵势。在高祖坟前,老者极其庄重地介绍高祖遗德余烈,颂其泽被乡里。介绍毕,鸣炮,磕头。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只晓得跟着大人身后磕头,再磕头,三磕头。

      那时天气格外冷,过年期间多是大雪封地,天寒地冻,房檐下常常挂着很长的冰锥,人们拜年的热情丝毫不减。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姑舅,初三拜岳家。看吧,大人带着小孩,穿戴一新,满面喜色。特别是拜见年高德勋的长者,小辈必备些礼品的,向老人家问候生活安好,祝贺新年顺遂,更有甚者会跪拜施礼。长辈受拜以后,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钱不在多少,有之则乐焉。其余诸如礼节性拜访啊,串门式拜访啊,感谢性拜访啊,悉在日程安排之内。这类拜访,当地主人多以茶果招待,受拜之后,亦会择日回访。凡一年来所欠别人恩惠者,则借拜年之机,常带些家乡特产以示谢枕。倘是家族亲朋里遇有新近结婚的人,还要在正月里郑重其事地请新娘来家吃饭,此举谓之“待新亲”。

      冬天的暖阳冉冉升起,空气中散发着暖暖的祝福。乡村里过年的气氛真的同城市大不一样,除了能听到震天响的爆竹声外,相互拜年则成为最暖心的风景。用老辈人的话说,最美的年味,莫过于亲朋好友之间互道拜年的温暖。无论大路上,还是小巷内,或是屋角处,大家一见面,彼此抱拳:“新年快乐”,顿时,脸上生起无限灿烂。

      春意满面,和气致祥。整个村子在拜年的气氛中沸腾好多天。

    【审核人:雨祺】

        标题:徐瑞成:拜 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eri/5404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