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再读《远东 朝鲜战争》

  • 作者:弱三千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11 12:11:22
  • 被阅读0
  •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之战,是华夏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战,那很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一战——那一代伟大的领袖,那一代百战成神的将帅,那一代舍生忘死的战士,那一场武器装备比对悬殊的对抗——也许人类历史上仅仅就出现了这么一次。

      华夏文明的现代涅槃好像也只有这么一次。

      历史的困境并不遥远。华夏生存方式曾经几经遭遇劫掠杀戮,崖山之后,忠臣良将尽失,华夏文明的承载主体几乎被杀绝,人世间几无华夏立世。谁能想到:华夏文明的精神伟业居然在现代复兴,居然在抗美援朝中一战登顶。

      最近以来,各个电视台都在陆续播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一遍接一遍地看了之后,便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看过的那本书《远东 朝鲜战争》。

      目睹荧屏上当年新中国那个蛮横对手的钢铁炮火魔幻,再比对一下他们现世的蛮横嘴脸,一晃七十余年,在蒙太奇一般的交互叠现中,如今再一次倾心捧读《远东 朝鲜战争》,却是不看则已,再一读更加感觉惊人,剧中书里,拼杀呐喊,战火交织,硝烟弥漫,文字与影像互为表里,过去与现在竟然迤逦着交响轰鸣浮现。

      中国新文化丛正是在《远东 朝鲜战争》中一战成名。

      屡屡震惊之下,频现虚幻,我恍惚觉得自己曾经好像读过这本书,又好像没有读过,好像时过境迁,又好像当年激战如在眼前——

      天道言是,独战——这一场世间独战何等威武辉煌。

      潸然泪目中,只觉得《远东 朝鲜战争》犹如史无前例的丰碑耸入云天。

      我又一次又捧起了王树增同志这本《远东 朝鲜战争》,沐浴焚香,正襟危坐,拜读追寻礼赞。

      一、独自承担道义

      这是一个混账的世界,这天下还有道义吗?

      有。当年有。今天也有。只要中国在就有。

      你看,当战火烧到鸭绿江两岸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独自赴朝参战了。

      敌方是“联合国军”。而前苏联没有参战,前社会主义阵营中也没有国家赴朝参战。

      还真是“正邪自古同冰炭”。

      独战——那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持正独战。

      独战——那是一场曾经在极度严寒中的热血独战。

      独战——那须要弥漫天际的侠肝义胆,以及登峰造极的现代巅峰步战。

      独战——那当然是与对手的群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独战——可以想象同盟者的怯懦与对手的凶残。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对于当年抗美援朝的决策之难给与了详实的再现——想象中的艰难与画面中的展现飘忽莫辨。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国之独唱刚刚在1949年10月1日唱响,谁能想到,仅仅在一年之后,便成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又一次面临的严峻现实考验。“起来”的呼唤是国歌,是誓言也是决战,是前进更是一往无前。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远古长城,从来都是烽火举兵,勇敢迎战,拒止掠夺,而绝非仅仅是遮拦怯战。往事越千年,几番进退兵燹,几番生存之坎,谁能想到,“轻生死,重承诺,义薄云天”的那一派汉唐气魄,竟然在现代国门外的三千里江山辉煌重现,在冰天雪地中悍然超越,一扫那崖山之后的历史颓唐碎片。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犹可见沧海桑田,通体之变,这一次重振华夏文明的主体与古代不同,是现代生存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56个民族的人民。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那是上苍赋予这个农耕民族的现代生存的启示部交响呈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是来自于上苍迢遥的寄语箴言。

      当然,抗美援朝那一战乃是华夏文明的通体正名之战。

      于今看来,这一部《远东 朝鲜战争》真是非同寻常,甚至是一部功追《史记》的现代巨著。是铁一般的史实存记,是惊人的一览历史进程的现代文字记叙蝶变,更是从容不迫的细语宏篇。

      《远东 朝鲜战争》更是官兵一致的凯歌,是兵民一致的凯歌,是举国一致的凯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刚刚起步的现代尚同保卫战。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恰是那一战威震世间,立国立威立胆立言。

      如今已经红旗飘飘七十四年,恰恰是那一战正史铸魂。当近些年来一些人或明或暗的丢弃理想信念时,不知他们是否想过:没有怀揣革命理想拼死苦战的革命前辈,哪来的新中国独立?没有爱国的理想信念,哪里有支撑起抗美援朝的脊梁?没有富国强兵的信念,哪会有新中国十年完成基础工业化的辉煌?

      现代如斯透明,分明是恰独战者方有资格谋篇仗剑。

      二、独有曲折认知

      可以想象,《远东 朝鲜战争》的作者面对那些朝鲜战争史料堆叠时的茫然与震撼。

      现代史料如山,却又如何抽丝剥茧?

      在那一战半个世纪之后,面对浩瀚的史籍,面对各个国家阐述“朝鲜战争”的论文、教科书、作战记录、回忆录、战史、影像实录以及浩如烟海的参战者的私人信件,面对志愿军那些已经高龄的将校官兵的倾情对话当年之战,面对那五次战役的作战地图,面对那些在朝鲜战场缴获的无数敌方兵器,面对那些当年留下的影像,面对当年弹痕累累的战场——作者的联想与构思曾经是怎样的恣肆汪洋?

      从阅读《远东 朝鲜战争》这部书中可能会不止仅仅拥有只鳞片爪的些许想象。

      是的,那还真是一览无余。这部《远东 朝鲜战争》也是一个全新的写作体裁,实际上集政治、军事、历史、文学、采访为一体叙述,真实、专业、客观、生动地记叙下了那一段近三年的现代大战史实,这个创作似绝无仅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远东 朝鲜战争》是一部超越一般的辉煌巨著。

      史书有鉴:战神与文胆的倾情对话非常难得,非常少见。

      战后七十多年来,对于那场战争的是非曲直,国内也经历了如同过山车一般的各种评说。那些或明或暗的间谍们处于职业习惯使然,一直在鼓噪说谎,而志愿军那些当年的军事对手却比较实事求是,仍然在那里郑重其事地认真研究当年的战例,据说至今还没有什么比较突破式的研究结果。

      倒是反观我们自己,对于我们英雄的前辈创造的那些史无前例的辉煌战果,却好像也并不那么经意。前些年,国家的学校教材中居然删去了抗美援朝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那些英雄篇章,那明明是后来人走向化界的璀璨真经,却又被某些人士不断地排斥隔膜。

      现代资讯发达,当我们不经意地回头望去时,猛然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的胜利是世间最为伟大的胜利,没有之一。远说且不论,二战中有很多著名的胜利,但那是在装备均衡条件下的胜利。

      一个刚刚建立的一穷二白的中国,一个只有轻步兵的劳师远征,居然摧枯拉朽般把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一战打回了三八线,造成了美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撤退。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辉煌的大胜,却被中国那些汉奸编辑们在教材中删掉了。试问:如果没有岳飞,如果没有“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我们的教材中还有什么?

      然而,恰恰是中国的那些汉奸编者,恰恰在教材中删去了岳飞,删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有鉴于那些铁一般的事实,强烈建议给那些在教材中删去岳飞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公知们塑成铁像,然后把他们丑陋的铁像与岳飞墓前的秦桧之流的铁像麇集在一起,一起接受正义的审判与人民的唾弃。

      也就是为了那么几块“美刀”,那些公知们居然争先恐后地出卖灵魂,把出资供养他们完成学业的人民共和国视为毋有。

      上下几千年,那些公知们可比秦桧坏多了。

      回头望去,那一番英勇的独战竟然也曾经遭遇訾议甚多。

      直到今天,那一场英勇的独战才历史性的归位。

      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对手要撺掇着中国公知们删掉“谁是最可爱的人”。

      如果从当年八十年代那个“蓝色的西方文化鼓噪”算起,那些中国公知们已经鼓噪了四十余年。好险,那真是好一番文化认知的是非曲折的跌宕起伏。

      七十多年来,几番争论迭起迭落,几番颠倒说辞妖雾弥漫,也终于有几番真相浮现。直到现在,荧屏上终于出现了现实主义版本的“跨过鸭绿江”。难道这也是人世间一种自然而然的正道归宿?

      我们看到,抗美援朝英雄的史诗终于在国家的媒体上郑重地映现。

      “谁是最可爱的人”终于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校教材。

      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人民共和国给与归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以最尊崇的国家安葬礼仪。

      是的,那是志愿军英烈们应得的崇高礼遇。

      虽然回音悠然,过程曲折,但是,我相信《远东 朝鲜战争》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巨著,是一门显学,是战史学更是文化学,迟早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研读。

      是的,一晃经年,当现代科技把这个世界扒光了呈现给世人看时,仿佛石光电闪,人们终于发现了事实中的珍宝——却原来《远东 朝鲜战争》正是现代经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代经典。

      只是,在岳飞墓前的秦桧们的铁像系列中,尚缺少在中国课本中删除岳飞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那些公知们的铁像。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三、独战立国正史

      二十多年前,当年读过王树增同志这本《远东 朝鲜战争》后,当时只觉得大开眼界,振聋发聩,赶紧把这部书推介给了周围的同志。

      如今再读《远东 朝鲜战争》,现在的时代背景则与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毁誉而今判伪真”,东西走向已然分明,烛照微光变成了光天化日,现代科技客观上帮实事求是者更加靠近了真相——毕竟还是事实如铁。

      对于华夏文明来说,抗美援朝一战越千年,真正堪称立国正史之战。

      从该书中看到,朝鲜战争一开始,朝鲜军队就以泰山压顶之势碾压了对手。朝鲜人民军(两个主力师原出自四野)以少打多,也向南推进得颇为强悍。

      那原本是朝鲜的内战,北朝鲜使用苏式装备强行突击,兵力虽然不多,却已经一路横扫,打到了釜山,已经快把对手推下海了。

      朝鲜战争从头至尾,据美国人的说法就是韩国军队不堪一击,除了撒丫子就逃跑,几无战绩。美国佬在各种叙述中表现出的那种对于韩军的轻蔑,甚至让阅读者都不忍卒读。也许韩国当年已经被打得失魂落魄,也许他们本性就是那么怂,所以到现在都得紧紧依附着其主子?即使太平无事,那也总得要有根棍子在手里提留着——好像这也许正是至今韩美联盟的核心节点所在。

      美军那个在长津湖与志愿军对峙的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说:“南朝鲜军队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他们看成了天兵天将,当中国军队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时,许多南朝鲜士兵头也不回地飞快地逃命!”

      其实,这个阿尔蒙德将军自己也并不光彩,他所指挥的美第十军被宋时轮兵团重创,险些被撤职。

      同为一族,为什么当年那一战,朝鲜南北两方的强弱如此分明?这些年来,在电视上看到体育比赛中的韩国选手表现得非常顽强,为什么当年的韩军那么怂?当年他们确实是色厉内荏?还是现在有所改变?为什么在当年那一战中居然是被美军说得那样猥琐不堪?

      书中还直陈:美军二十四师,曾以在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逐岛登陆作战英勇而闻名,可首战大田便被朝鲜人民军打残。

      朝鲜战争的拐点是众所周知的仁川登陆,那是在不宜登陆的地点打出的出奇制胜,也是麦克阿瑟军事生涯的高光顶点。据书中披露,朝鲜在仁川守军只有区区一千余人,在抗登陆作战中全部战死。据现在的史料披露,我方曾经提示他们防备美军在仁川的战役遮断,当年他们也许主要是因为倾全力于主要突击方向,只求速胜,而兵力又不足以布防侧后,才导致无法拒止对手的战役腰斩?

      战后,与志愿军交过手的美军柯罗姆贝茨上校说:“伤亡巨大的中国军队好像越打越多,中国士兵的忍耐力和对死亡的承受力是惊人的。”

      请问:还有哪个国家像志愿军那样——拥有无数舍生忘死的战士?

      美军的战史中对中国军队打阻击战的评价是:“非常坚决,异常顽强。”

      美军战史记载道:“中国士兵的身影浮现在照明弹青白色的光亮下,如此顽强的进攻从来没有见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鲜明的胜负态势,却时不时冒出个朝鲜战争是打了个“平手”之说,读完《远东 朝鲜战争》之后才发现,“平手”之说是一个无视事实的谎言。

      明明是胜负分明,为什么说是“平手”?

      “平手”之说的主体隐性价值取向已经一览无余。

      试看——

      战争的起点:联合国军已经打到了鸭绿江边——“美军第二十四师已经到达大馆洞,距离中朝边境35公里,南朝鲜第六师的七团竟然已经占领了距离中朝边境仅仅5公里的楚山,并且开始炮击中国的领土。”(《远东 朝鲜战争》183页)

      在第二次战役后段,“麦克阿瑟不得不命令他的部队全面撤退,而且是美军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撤退。其中的一部美军以在一个星期之内撤退250公里而举世闻名。”——据美军自己说,这个败退记录至今还没有被打破。

      对于第二次战役,有日本军事史学家认为,“中国士兵创造了战史上罕见的纪录。”

      到第三次战役,志愿军一战推过了三八线,推过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

      战争的终点:抗美援朝战争终结于三八线。三八线是南、北朝鲜刚刚被国际上认同的理论分界线。

      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过了三八线,对峙于三八线,志愿军横扫千军如卷席,这难道是平手?

      自二战之后,将近百年以来,美国佬欺凌霸弱,打了几十场霸凌之战,有哪一次是被打回了原点——朝鲜战争是唯一。

      那“平手”之说又从何而来?

      现代资讯洞若观火,那些大咖们关于“平手”的谎言,在事实面前无所遁形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一场大胜。

      四、独有英雄挥戈

      当战火烧到鸭绿江两岸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堪忍受霸凌,断然仗剑。

      中国人民志愿军当然是师出有名。

      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五次战役更是气壮山河。

      第一次战役首战云山,就是志愿军在已经失去战略突然性的情况下,打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首战之胜。指挥靠前,迂回包抄,勇猛突击的战术特点在那一战中威风八面,至今仍被某西式强国收入其军事院校的《作战理论入门》一书,被称为世界陆战经典。尤为可笑的是,联合国军俘虏背囊中那些几乎人人都窃取的朝鲜铜碗——被他们误当作金碗,正说明了他们的贪婪与不义,也说明了他们对于黄金与朝鲜都是庶几茫然。

      第二次战役是定盘之战。那一战充分发挥了我军善打山地运动战的特长,自然条件抑制了对手的机械化优势,把快要推进到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打回了清川江以南。在西部战场上,志愿军的诱敌深入与“撤退示形”都非常讲究,非常逼真,释放战俘更是一个妙招。尤其是当年那一句“三十八军万岁”的赞叹,正是由将士们创造的一系列的“世间不可能”的英雄战绩所铸就。

      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场上,志愿军在严寒中的伏击感天动地。而美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坚持修建下碣隅里临时机场,以及水门桥的三炸三修,反映出他们指挥员的战役谋划素养,彰显出他们的工业能力是何等强悍,否则美陆战一师必将全军覆灭。尽管双方都不愿提及那一战,但那是非常典型的军事现代化与革命化的首次正面对决,是战略清楚与战略模糊的一次对决,是对于“可能”与“不可能”的一次现代军事战力的错位超越。

      美国佬自己评述第二次战役的战役退却——“那是美国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败退。”

      第三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拐点之战,是第二次战役开花之后所结下的胜利果实。美军换将之后,虽然他们开始转为战略清晰,战法得当,但是由于前两次被暴打的阴影很重,却也只能避实击虚。而放弃汉城,正是狡猾的李奇微典型的以退为进。

      第四次战役是美军发起的一次攻击战,虽然美军在开战后每战必溃,却在此役第一次守住了砥平里,以至于李奇微慨叹“终于守住了一次。”虽然重建了信心,却也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从此进入相持阶段。五十军与三十八军的汉江阻击战打得可歌可泣,亦足可彪炳史册。

      第五次战役,李奇微让范弗利特使用机械化部队穿插进攻,打机械化的穿插迂回,虽然功败垂成,却也形成了对我志愿军的一次最大的战役威胁。那一战胜负的关键是铁原阻击战,正是我63军极其悲壮的一场撒豆成兵式的节节消耗阻击战,才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铁原阻击战之可歌可泣,足可媲美我“万岁军”那一场大胜。在此战之后的会议上,彭总曾率领全体将军向63军致以军礼,足可见尊崇之至。

      上甘岭战役是美国佬使出了浑身解数的疯狂一战,就其渐起的规模与影响而言,完全可以称之为“第六次战役”。正是志愿军那一场艰苦卓绝的“坑道战”对垒,让美国佬明白了自己没有再占便宜的可能,是让美国佬在心理上“歇菜”的一战,其影响力堪比那五次战役。

      八十年代,我军一个军事代表团访美时,他们在某军事学院看到了“597·9与537·7高地”模型,对方并不讳言,说是作为一个无解的课题一直在研讨追问,据说还颇为认真执着。我清楚地记得,我军事代表团那位成员的感慨:“我一下子明白了我们受到如此尊敬礼遇的原因——那是我们的前辈在朝鲜战场打出来的威风。”

      五、独有对手慨叹

      从《远东 朝鲜战争》中看到了对于敌我交战的客观实写,这来自于亲历者的回忆叙述与记叙者的灵魂呼应,这样一种战神与文胆的偶然交融,正是此书独一无二的特点。

      历史从来都是记叙者笔下的历史。

      只有叙述者与记叙者的灵魂共鸣,才能留下如此这番的文字记叙。

      美军从李奇微接手指挥后,发现了我军由于后勤供应不上导致的“星期攻势”,从而总是一面狂轰滥炸志愿军的运输线,一面先退后攻。那个李奇微还真是着着算中,却又被彭大将军一一看穿化解。那真是高手对决,各有神机妙算各有应对拆解。

      范弗利特是率领机械化部队穿插到铁原的美军将领,是志愿军真正的劲敌,却也并不被他们的当局待见,得不到升迁且不说,甚至还因为“范弗利特弹药量”吃了官司。

      总之,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正是李奇微和范弗利特。否则,美国佬被赶下海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

      在“朝鲜战争”所有参战对手的战史、教材、作战日志和回忆录中,全部都是对志愿军的赞叹与惊呼,不是多数而是全部。如果不是铁一般的事实,如果不是无可奈何的服膺,又有谁愿意赞美自己的敌人呢?

      参战的美国军方对于韩军的评价则一概惨不忍睹,说他们一触即溃,只知道逃跑。

      从麦克阿瑟到李奇微,他们对于志愿军的评价非常之高到令人吃惊,以至于麦克阿瑟说“只有动用核武器才行”。

      李奇微致信陆军参谋长:“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业已失去信心。”

      远在汉城的李奇微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陆军参谋长曾反复慨叹的一句话:“伙计,对于现在的战争局势来讲,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李奇微是整个朝鲜战争的转折点,他承认联合国军糟糕的现实,他发现了志愿军后勤供应不上的死穴,总是先退后攻。他主动发起了第四次战役,让我军吃了大亏。

      当李奇微走上朝鲜战场时,他对友人说到:“我将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学校学过的、和我所经历的战事不大一样。这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性质的基本不同。”

      李奇微看到了志愿军与所有军队的不同。

      知己知彼者明。

      六、独有气势如虹

      志愿军打得最有气魄的是第三次战役中的乘胜追击之战。

      志愿军在突破临津江后,在打过汉江后的追击战中,那真是气势如虹,五名志愿军战士就敢对韩军一个营(约400余人)发动攻击,最后的战果是击毙韩军70余人,俘虏50余人,击溃其余人。

      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四十军118师352团——那个“大个子战士于水林一连炸毁两辆敌坦克,右臂连中数弹后,他用左手举着手榴弹还抓到了八个美国大兵。”他的营长翟文清目睹了他的英勇战绩,给他记了一等功,却一直找不到他。战后,翟文清一番苦寻,在归国后三年,终于在内蒙一个穷苦的乡村找到了失去右臂的于水林,当时他孤身一人住在生产队的马棚里。翟文清副师长郑重地为于水林授勋,与地方政府一起为他盖了房子,成了家,每年请回原部队作客,并且亲自为于水林料理了后事。翟文清副师长与老兵于水林的故事说明了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

      在第五次战役中,六十三军187师战士刘光子抱着一挺缴获的机枪,“再次截住了一大群英军士兵。他站在英国人面前大喊:谁再跑就打死谁!为首的一个个子很高手提机枪的英军士兵首先放下了枪,举起了手。其他的英军士兵也把枪扔在了地上。”刘光子一个人就抓了63个英军俘虏——“这是朝鲜战争中一名中国士兵一次俘虏敌军士兵的最高纪录。刘光子被记一等功。”

      如今信息通畅,霞光普照,尽扫迷离,可以分明地看到:“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非同寻常的精神高地,一面高高飘扬的胜利战旗,一座无法估计的亟待开掘的精神宝藏。

      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在涉及朝鲜战争的话题时,那些财阀控制的记者实在找不到发难攻击点,就说我们是“人海战术”。事实上,在敌我装备比对那样悬殊的情况下,我们有那么多勇往直前的战士,不正是说明了我们的强大与视死如归吗?那些财阀控制的记者除了替资本张目之外,完全不理解华夏文明古已有之的价值取向:无论是“轻生死,重承诺”,还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据说,志愿军的某些学养深厚的对手也曾有过议论,说他们好像模模糊糊地从骁勇善战的志愿军身上,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汉唐气魄”。

      2013年五月底,据某媒体报道:美国最新公布了一个据说是准确的数字——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共伤亡了240余万人。这个可能比较准确的数字,远远高于他们在当年战后所公布的伤亡数字。

      这个数字令人吃惊,说明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美国佬在当年与现在所发布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伤亡数字居然如此悬殊,谁能想到,他们连伤亡数字也是满嘴瞎话,这也是近些年才发现的事实。

      再读此书,忽而想到,抗美援朝战争可能是我军的一个巅峰,过去没有过如此耸入云端的英雄业绩,今后恐怕也已经很难超越了。

      惊叹之余,伏案沉思——这一战的精神皈依与文化渊源又在哪里呢?

      七、独战古今鳌头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经由“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阶段,最终过度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这个目标有多么迢遥,无论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曲折,现实与最终的取向都是渐次发展趋向的“尚同”。

      “尚同”分为过程的“尚同”与终极的“尚同”。前者是文化渊源与现实方略,后者是终极理想与理论展望。

      “尚同”是对于“霸凌”的扬戟,是东西方至今的终极价值取向的分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文化渊源传承。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仅那么宣示了,也那么实践了,古今圣贤俨然。

      所以,这一战的文化渊源正在“尚同”的远近呼应:

      新生的中国正是为了尚同毅然出兵独战。如果面临当年的战火,即使在今天也难以想象,即使在今天也仍然难以决断独自一战。面对那个曾经横扫太平洋和欧洲西部战场的对手,面对那一众打着“联合国旗号”的仆从,中国敢于出兵独战对峙就是惊天之举,更何况还果然把对手打回了三八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独战连自己的同盟者都一直疑虑,直到已经胜负分明之时才敢于全力支撑支援。

      正是为尚同敢拼敢胜。前三次战役,志愿军把我军善打运动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朝鲜北部的山地战场打出了“万岁军”的威风。其后,50军的汉江阻击战,再现了当年抗击日寇的英勇风采。63军的铁原阻击战可歌可泣,一举粉碎了李奇微刻意仿效我军的“机械化穿插运动战”。

      在三八线对峙中,李奇微还曾经效仿志愿军的袭击战出击,他特意组建了一个精锐的加强营袭击华川水库志愿军的一个连,结果“战斗的残酷和中国士兵的顽强令美军万分震惊”。一年以后谈判时,美军将领仍执意要见见那个华川水库对手的指挥官,并且仍然不相信对手只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一个极其普通的连队。

      正是为尚同官兵一致。在朝鲜战场残酷的战斗中,志愿军各级指挥员永远靠前指挥,永远是军官冲在前面,永远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永远是与阵地共存亡。当美军的坦克已经冲到眼前时,“炮兵连长华银贵命令弹药手装填炮弹,在几十米甚至几米的距离上,操炮向美军坦克平射,炮弹迎面撞上美军的铁甲,阵地上山摇地动,美军为之震惊。“

      正是为了“尚同”举国成营。在刚刚成立一年的共和国大地上,在刚刚经历过国民党的金圆券劫掠之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毁家纾难,捐飞机捐大炮,满城炒面做军粮,艺术家们冒着轰炸炮火到前线慰问。尤其是由东北翻身农民组成的担架队,仅辽宁就出动了15万担架队员,他们舍生忘死在火线抢救伤员,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中朝边境城市丹东,满城支援抗美援朝战事,被彭老总称赞为“英雄之城”。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了一年,那正是华夏文化的古老底蕴应和着新中国的新文化丛奠基。

      八、独战威武激扬

      在《远东 朝鲜战争》中,外方对于交战的各方都有不同的描绘,对于背后的一系列“为什么”,却至今研究阙如——没有给出多少答案。

      也许研究那个“为什么”是一个过于深邃沉重的话题——所以现在依然无解。

      也许那个答案触及了根本——摒弃那惘然的欲望需要信仰、自律与追寻,以及历史文化根基的时代时势的牵引铺垫。

      西方正任性地挥霍着本能,视少干活多拿钱为天经地义。

      西方的资本大佬们正在全世界布局“研究所”,制造着针对特定人群的新冠病毒,然后消灭特定的人群,以获取超额利润。

      然而,天道非常雍容地略示终极:谁没有人文主义情怀谁就一无所有,谁没有信仰谁就最终走向茫然

      谁没有信仰谁就是自欺欺人。

      也许那个答案涉及了人类的终极追寻——至今仍在激烈纷争的生存走向。

      也许那个答案越来越模糊——那是因为整个世界的现实价值取向,距离那个天道暗示的真正的答案越来越遥远。

      世间真相只有一个。

      从这一系列“也许”中,是否已经存在着一个“文化危机”的重重魅影?

      一直到现在,当代某些时尚的走向与当年志愿军的英雄追寻好像也并不那么相同,而且还有些南辕北辙。

      一直到现在,当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现代社会发展旗鼓相当时,人们好像终于渐渐发现了其中的肯綮,发现了那两种文明对于本体欲望的不同回应:是无限释放还是适度制约导引——这个话题太沉重了,也许东西方都不忍直视。

      朝鲜战争不仅是战力的现代对垒,更是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冲突的现代对垒。

      再读《远东 朝鲜战争》,不禁要郑重地致敬作者——王树增同志留下了一门显学。那是一个历史的节点,一个生命的节点,一个文化的节点,一个文明的节点,一个历史建树的节点——节点的叙述与开篇至关重要,失却了这个叙述将无法弥补,失却了开篇将一切都无从谈起。因为到此书出版的那个世纪末,那些仅存的朝鲜战场当年的志愿军战神们,也已经面临现世生存的自然临界点——那失去了的主体承载将永无此世再现。

      历史节点的特殊影响力无可估量。

      历史节点的惯性飘忽是历史记载的负面属性。

      《远东 朝鲜战争》有着无限的探微知著的空间,有着取之不尽的胜战方略,有着尚待追寻的极其宝贵的文化源泉。

      《远东 朝鲜战争》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强悍的文化形态,什么才是真正悠久的华夏文明根脉的正道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上有岳飞、文天祥、于谦、谭嗣同那样视死如归的士人,当一脉传承的文化形态,涅槃嬗变到朝鲜战争时,在惊天动地的战场上竟然出现了无数视死如归的现代士人——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惊世的壮烈群威群胆,感天动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那些革命前辈们前仆后继,那些革命先烈视死如归——中国的现代士人在抗美援朝中的规模崛起,是中华文明蝶变的惊世嚆矢。

      我们这一代人,亲眼目睹了那些志愿军当年的风采,亲身经历了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一系列评说,那真是翻云覆雨,曲折蜿蜒,也是直到近些年才一览无余,天高云淡。

      是的,也许还真是造化弄人,也弄不清为什么,目之所及,那些历史叙述总是吞吞吐吐的欲言又止。

      难道实事求是就那么困难?

      也许《远东 朝鲜战争》这样的显学将另当别论?

      还是吁请上苍把真相还给人间,把喧嚣逐出荧屏。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神们已经化作金星在天际闪耀,尚不知有几多顶礼,几多记忆,几多研读,几多礼赞。

      是的,存在即本真的寄语。众生如何看待本真是众生自己的生存抉择而已。

      像王树增同志这样伟大的作家可能还会再有出现,但是,像《远东 朝鲜战争》这样叙述抗美援朝的雄文却可能不会再有了——因为谁也无法再与那些当年朝鲜战场上的中国战神们对话。

      战神与文胆依稀还在对话,

      谨向《远东 朝鲜战争》致以郑重的军礼。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再读《远东 朝鲜战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1136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