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致辞讲话
文章内容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随笔)

  • 作者:秋水翁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9-21 12:16:17
  • 被阅读0
  •   一

      从尤二之死的冷清淒苦之中转入到此一回的春回大地,生命似乎更换了另一种形态。此时大观园里正是鸟语花香,桃花飘落,逐水而走……一切的生命在春天里充满着活力。

      但是看林黛玉的桃花诗,似乎在悼念刚刚死去的尤二,又似乎在悲叹青春的易逝。从飘落的桃花,到柳絮乱飞,最后风筝随风而走,三种物相,却写一种情态:轻。轻是一种重量的描写,却又是一种生命的特质,心的多变多感,正是年轻的表现。

      生命之中有许多事,看似轻如鸿羽,却难以让人承受。从整本小说的思想里看,表面上主人公不是死去,就是归入佛道,好似什么都放下了,然而作者这样呕沥心血,增删五次地写这本大书,难道不是对生命经历过的事情恋恋不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草稿,也没有预演,那些看似很轻的事,当过去之后,因为回忆的痛苦,所以就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也许人生所经历过的每一件小事,对生命的惟一性而言,都是重要的,都不堪回首……

      二

      小说这里讲尤二死了,贾母在王熙凤的挑唆下,不准贾琏把她送入家庙中——在贾府的发展过程中,尤二的生命就是飘浮的,像一片云——风过去,就散了。人世间有许多的人和事,就这样轻飘飘地过去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只会留在情深者的脑海里,不管岁月如何淘洗,拭开上面的尘沙,露出来的依然闪着洁净的光。

      所以在尤二死去后的又一年春天,对贾宝玉来说,想起尤三之死,柳湘莲的遁迹空门,尤二吞金而亡,柳五儿的病重:“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的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仲之病。”

      生命要么消失,要么归入空门,要么生病,从本质上看,这些人,这些事与贾宝玉并没有多大关系,而他却感怀失魂,对比前面王熙凤的政治手腕和阴狠,更突显了贾宝玉的温暖,也更具有人情味;另一方面,人的多情多感,正是一种性纯的表现,人心的善良,就会因情而伤感。所以看贾宝玉的表现,不免引起读者对社会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就如多年前听过的一首歌:“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这世间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一个美好的世界,必定人人充满着关爱,人人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

      所以人类的和谐,需要人心的修炼,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像怡红院里,一群孩子打闹的场面,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对人世间的一种理想的期盼:

      “这日清晨方醒,只听得外间屋内咭咭呱呱,笑声不断。袭人因笑说:“你快出去拉拉罢,晴雯和麝月两人按住芳官那里隔肢呢。”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长袄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着葱绿杭绸小袄,红绸子小衣儿,披着头发,骑在芳官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芳官的肋肢,芳官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宝玉忙笑说:“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来挠你们。”说着也上床来隔肢晴雯。晴雯触痒,笑的忙丢下芳官,来合宝玉对抓,芳官趁势将晴雯按倒。”

      快乐的打闹场景——挠痒痒。我记得自己的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在冬天老是赖在床上不愿意起来,我就用冰凉的手伸进被窝里挠孩子的痒痒,孩子一下子被我逗笑了,乖乖地起床。其实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良好形式,既看到生命的活力,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在怡红院里,这个春天开启了一种热闹的气氛,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所以林黛玉的桃花诗里,便引出了一场新的诗会——生命如诗,在适当的季节里,自然会引发多情人的诗意。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一首诗表现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总体情感基调是悲戚的、孤寂的。帘外的桃花与帘内的人相对比:人的生命如桃花一样,是否可以在春天开放?然而桃花在帘外,人在帘内,桃花的开放与飘落是自由的,人却不能这样随心所欲。

      生命在春天也应该寻求一种艳丽的色彩,但青春易逝,那仲春之后,花谢花飞消失在夕阳下的杜鹃声里。春去了,人留下了一堆孤独的感伤。那桃花飘飞而去,就像林黛玉的眼泪,花落尽去,她的眼泪也将流尽,生命也许就在孤独中走到了尽头。

      也许生命本来是孤独的,不管你有家,还是有孩子,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是和自己相处。自由就是一个人孤独的站立,不依恋、不惧怕,有些事情,别人根本帮不到你,只有你自己自救。当自己对一些问题发出思考的时候去请教那些你认为特别有学问的人,突然发现他们一点也帮不了你,因为你必须自己悟到才能懂得——在孤独中享受孤独,也许才是人真正的自我领悟。

      只是林黛玉还算幸运,她遇见了一个懂她,知她的人。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忙自己拭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的稿子了。”

      知林黛玉的人,莫若贾宝玉。他从诗里看到了林黛玉的感伤和孤独,自然也会想到她的《葬花词》,感叹花落春去,既而悲叹生命之瞬息。那消失的生命也如花瓣一样,轻轻地随风飘落。很多时候读这本小说,总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林黛玉似乎仅仅代表了一个青春的印象,或者是人的青春的某些特质,所以她在青春结束后,就香魂归天——青春是林黛玉那样的吗?

      记得有一次与几位中学生交流这本小说,他们大部分都认同林黛玉的气质,后来我笑一笑:在现实世界里,如果遇到这样的女朋友,会让人气得吐血,谁受得了呢?除非你们都是贾宝玉。同学们一阵大笑。

      生命如花的年纪,虽是艳丽多姿,却是短暂的。既已短暂,所以也脆弱,也轻盈。

      有时候读到这桃花诗,想到青春之短,生命之轻,总会无端地对着那些年轻的人感叹:请好好珍惜这样的光阴吧!不能像落花一样,任年华随水流去!

      三

      当然更不能像柳絮一样,更轻,更不能自主。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词,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柳絮开的时候,我故乡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那时候柳叶已经全面伸展,叶片的阳面呈青绿色,阴面灰白,所以阳光下远看柳树,似乎笼着一阵烟雾。湘云的这首《如梦令》虽有叹春归之意,然而整体风格还算明快,看那杜鹃啼、燕子舞,似乎也有一种春天里热闹的场景。且住,且住,远远地闻得一阵杜鹃啼鸣,声声呼唤着生命留下。

      看湘云这首《如梦令》便想起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只不过,李清照那时更有少女的青春气质,那是一种更为欢乐的场面,迎面而来的是一阵欢笑。史湘云的命运与李清照的命运似乎很是契合,从青春的喜悦,到中年和老年的流离——冷冷清清里,看容颜凋零,比黄花更憔悴;而另一位呢,湘江水逝处,云彩散尽乐中悲。

      在这阵欢笑里,大观园里的诗社又开始了。只不过此一回以“柳絮”为题目,形式是填词。

      看到“柳絮”,便想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从绿色的柳枝上脱离,只因风来,便随风而走,风到哪里,它便无根无助地乱飞。也不管风大风小,风主宰了它的方向,柳絮之轻,让人几乎无法触及。

      所以林黛玉的词里:“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那柳絮也感叹春去之愁,从青白的颜色里,白了头,恰似青春的消失,谁能留住这样的美好时光呢?所以只好随着春风,让它四处漂流去吧!

      一个人的生命气质,往往体现在她的文字上,林黛玉的所有诗词中,很难得见到没有悲戚的地方。她的生命,从进贾府开始,就是一种漂泊的形态,所以柳絮更像她的生命特征。时光的流水如此悠悠,生命又是如此轻盈无助,怎能把握得住呢?

      然而薛宝钗却显得与众不同: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诗词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来看,薛宝钗这首词,应算众人词中之魁。那“均匀”二字,已经表明一种态度,如中庸之道——平均而和谐,中正平和。儒家思想里的一种豁达和智慧,既然生命可以这样随风而起,何不趁这样的好风,找一个更高的去处呢?从词面的意思看,这首词有一种乐观态度,薛宝钗很会审时度势,就像一个睿智的政治家一样,把一种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智慧和理性。

      但从诗词的意境看,却少了真实的情感。也许真正的诗人都是抑郁型的,感性的,若处处流露出豪放和理性,似乎就少了人性的真实。人应该受情感左右,没有情感,人类社会要么走向理性和法制,要么走向野蛮与暴戾,因为情感,人与人相处才显得温暖和融洽。

      四

      正当大家谈论着诗词起劲时,突然窗外竹子一声响动,众人倒吓了一跳。原来一只蝴蝶风筝挂在了竹子上。为什么是一只蝴蝶的风筝,而不是其它形状的呢?

      大观院里的女孩子,穿着五颜六色的服饰,欢声笑语里的青春活力,不正像那迎风而开的花朵么!想起曾读过的一句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那蝴蝶的风筝,像开启了这场诗会的高潮。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贾宝玉的美人,探春的凤凰,也许正是他们各自心里所期待和盼望的东西。那趁东风而起的风筝,似乎正迎合了宝钗的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然而在这里,风筝象征着一种霉运,凭借的东风,只不过是短时间的依靠,风息线断,最终坠地,留下的也许是一阵怅然。

      想起小时候的小学课本里关于风筝有一首小诗:“竹做的骨头,纸做的背。春风把它们送上天。它们在天上越飞越高,我们在地上边走边笑。”那时候放飞的似乎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追求自由的向往。

      而在大观院里,放风筝的过程,也许意味着离与散——这一群少男少女以后的生命,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各奔东西。然而贾宝玉的美人,却怎么也放不上云。在他的心里,大观院里这一群年轻的女孩子,像风筝一样,他与她们之间,有一根线相连着,即使那风筝放回天空,手里的线也许会拽得越紧。

      五

      从桃花飘落,到柳絮纷飞,再写到断了线的风筝,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感叹花开花落,正是生命纯洁与孤独的外在表现;吟咏柳絮,却是在纤弱轻盈的生命里,有一种握不住、停不下、不能自主的伤感;有人轻轻地放飞了那一个风筝,有人却紧紧地拽着那根手中的线,怎么也放飞不了,风筝是轻飘飘的,心却是沉重。

      回忆起春天经历的美好,无论是赏花斗草,写诗谈笑,在生命的长河里,似乎都算不得重要的大事,然而人生经历过的所有岁月,都是由这样的小事组成的,生命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有许多不能放下的东西,值得眷恋和回想。也许这正是人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除此之外,还会有什么呢?

      2022年9月20日于金犀庭苑

    【审核人:站长】

        标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ganrenaiqing/3389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