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西冯恩启(保持好迎接强者的心态,才是初心)作者/山西冯恩启【一】位于汾城东十五里康宁堡一带的隋炀帝“汾水行宫”,以其河湖至盛,宫殿巍峨的美景,注入汾阳历史文化的血脉中,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赞叹!明 朱知熑(1562一1569写《汾水行宫》诗道:炀帝奢华四海空,銮舆幸处建行宫。雕梁画栋今何在?汾水滔滔依旧东。是啊!当年隋炀帝奢侈无度,不以民为本,最后被天下人抛弃,大隋王朝也被李唐取代。他在汾河水畔建筑的“行宫”也随着王朝的覆灭而逐步荒废。曾经的“雕梁画栋”也湮没无影了,只有这永恒的汾河,依旧滔滔东流而去,无不让人感叹!天地物事无常,人生如河逝水,胜景难再的无限惆怅与伤感隐隐的萦绕在庆成王朱知熑.....
作者/山西冯恩启
【一】
位于汾城东十五里康宁堡一带的隋炀帝“汾水行宫”,以其河湖至盛,宫殿巍峨的美景,注入汾阳历史文化的血脉中,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赞叹!明 朱知熑(1562一1569写《汾水行宫》诗道:炀帝奢华四海空,銮舆幸处建行宫。雕梁画栋今何在?汾水滔滔依旧东。
是啊!当年隋炀帝奢侈无度,不以民为本,最后被天下人抛弃,大隋王朝也被李唐取代。他在汾河水畔建筑的“行宫”也随着王朝的覆灭而逐步荒废。曾经的“雕梁画栋”也湮没无影了,只有这永恒的汾河,依旧滔滔东流而去,无不让人感叹!
天地物事无常,人生如河逝水,胜景难再的无限惆怅与伤感隐隐的萦绕在庆成王朱知熑的心头:闲过离宫日当舞,玉楼金屋成泥土。曲房音节窅笙歌,隔树声和有鹦鹉。碧草瑶阶浮晓光,青娥白发哀残苦,如今杖竹倚长门,犹忆当年羽衣舞。
同代的明朝大名府魏县人,名宦郑国仕(1542一1599)在《汾阳怀古》诗中写道:君不见汾阳宫,清宵千骑恣游宴。隋家王业已成尘灰,遗踪故址无觅处。昔时殿阁连碧空,富贵繁华熟比隆。河畔离宫俱草莱,但见年年塞雁哀。
水经注成书时间,大约在524年。汾水行宫修建时间在604一618年隋炀帝在位时间。前后不到100年。汾阳文湖东西宽十五里,南北长三十里。到金大定(1161一1189)年间。几百年的时间里,文湖缩小了一半。【金】同知汾阳军节都使雷志在《文湖神庙碑》写道:大定癸卯十一月。阅视图经,城之东十里有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八里。
文湖面积快速减少,据历史记载:主要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晚唐、北宋、金之时,气候变冷,草木早凋、水土保持变差;二、唐宋之时,大量砍伐树木,修建长安、洛阳、开封等都城。从而使吕梁中东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加重。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泥沙一层又一层积淀在文湖中,湖底抬高,湖水变浅。三、北宋时,人口快速增长,挖渠退水,开垦水泽,增加耕地,是北宋国策。在文湖周围修筑堤坝,挖渠退水,开荒种地,加大了文湖的快速减少。直到金、元、明,继续退成草地、农田。
【金】雷志写道:“(曾经)升则致云,降则致雨,菰蒲藏舟,莲茭映水,汪洋浩渺,气象郁葱,陂汇泽流若江湖然,实一方之胜观也”的文湖水乡,被滨湖居民,利其耕垦之饶,遂相浚渠,引入于汾。(湖)遂涸。(只见)平畴麦浪,绿野云屯,农家田父一趣具也,向所谓江湖之景,一无存焉。
【二】
从到明到清,汾河与文峪河逐渐分离。夏秋雨大时,波浪翻滚,互夺河道,闯路击流,冬春旱季时,在康宁堡村东西几里范围内随意漫流。康宁堡村人说:在康宁堡村周围有九条汾河大河漕。在20世纪,被平整土地摊平了。但依然能看出河漕的低洼卑势。
由王开发主编的《康宁堡村杨氏家谱》在村东“八人坑”的传说文章中写道:1954年六月后,连降大雨53天,汾阳东乡平地起水。汾河漕上至青堆村、玉兰村、康宁堡、西堡障、安头村、北庄后的整个河槽,形成一片汪洋。传说中的“八人坑”是汾河漕最深的地方。平时杂草丛生,低洼处常年积水,财狼野兔出没,很少有人光顾。传说是汾河发大水冲留下的大坑地。
知汾州府孙和相在“治汾说”文中描写到:汾河为宁武、静乐、阳曲、寿阳、榆次、太原、太谷、徐沟、清源、交城、祁县、永宁州众水汇归之处。汾河而外,尚有文峪、瓦窑、磁窑、蒿泊、五马等河,亦俱流入。文邑籍汾泄水,夏秋汾水泛涨,其势汹涌,迁徙无定,自古及今,从无地埝。又称,汾河迁徙靡常,国朝(清朝)数十年来,已不知几经更易。耆老目击者,犹能历历言之。凡遇异涨,夺溜改道之时,奔腾浩瀚,顷刻另自成漕。
无堤,固难禁其泛滥,有堤,也不能保其归漕。建议:废弃筑堤防水,听其漫滩,民力也免疲敝。孙公结合古人治理山川河流的经验教训。提出:文湖、坞城泊改为民田、聚为村落,“遂忘其本泽地”的危害。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湖泽湮没,河川转徙,造成洪水泛滥,雨涝不能蓄水,旱土不能灌溉。
时有无名氏《汾水叹》写出了汾阳东部河水淹没家园,泛滥成灾的凄惨景象:“ 数逢阳九晋汾川,东望洋洋百里连。远岸树底随没叶,遥空涛拍骤浮烟。庐舍尽为蛟蟒窟,农氓半作鳖鱼颜。女哭儿啼空有泪,夫耕妇馌竟无田。”周超在《文湖怀古》中也写到秋霖雨,东乡村庄被淹,蒿目时艰,慨然而作:“秋霖淹没郊之东,嗷嗷中泽鸣哀鸿。蹇骑村行十里许,百倾一碧腾空蒙...徘徊薮泽追遗风,马头卷浪悲秋风”的长篇诗。
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保护好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无疑具有高远的战略眼光与精深的治国思想。
【三】
西河、汾州、汾阳的名称由来,无不与汾河有关。汾阳地处汾河西、北之阳,故名汾阳。汾阳城叫四阳城。汾阳以“左带汾河,右阻金锁(关),背倚汤泉(子夏山),山川峭拔,山河之固”,一直成为州、府所在地,也成了山西控北扼南的军事要地。
康宁堡作为汾阳东部最重要交通的汾河渡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商道上的水陆码头,沿河上太原,顺河下晋南。东眺太行、西抱吕梁。官铺、驿站、茶房,酒店、旅店、军营曾汇聚于此。昼夜人来人往,摆渡船子激流阻浪,驼队马帮卸物揽缰。艄公号子此起彼伏,叮咛嘱托不绝于耳。
《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上的一句:“康宁堡渡,在城东二十里,即济汾河也”。不知蕴含着多少金戈铁马的传奇,悲离别散的故事,风云变幻的阴晴冷暖啊!对不发达的古代交通来说,山河往往,成为生离死别的分界线。只要你济(渡)过汾河,一片新的天地,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明成化版《襄陵县志》纂修者,范晟,路过汾河康宁堡渡口时,被夕阳辉映的美景所陶醉。于是,吟诵《晚渡汾河》道:长流滚滚鸭头新,路隔东西据要津,红蓼缀滩霞散锦,白苹触岸浪翻银。夕阳林杪催行急,水鸟沙头唤渡频。闲听棹歌声欸乃,沧浪一曲濯尘缨。
清,汾阳太平村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曹学闵(1720一1788)《渡汾水》一诗云:棹歌处处放晴川,风物依稀见昔年。歌向中流传汉帝,渡经万里感唐贤。当时行殿蒿莱没,几顷文湖荇藻连。便欲携琴弹一曲,试看雁影落遥天。
康宁堡汾河渡口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但它从唐、宋到金、元、明以来,一直是汾州连接平遥、介休的交通古渡。明万历三十九年,汾河向东迁徙。康宁堡汾河渡口逐步荒废。繁华景象,古渡光芒逐渐暗淡,消失在历史的深空。
清朝末年、民国中期修建的汾平汽路,汾平铁路,迎着时代的发展,穿越晋中盆地,横亘在坚固的土基,高架的大桥上。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022一3一12
附:
一、 汾河: 乾隆版《汾州府志》记载:考汾水,旧由文水县东北五十里北安都,,屈西至县西南二十五里河南都,入汾阳境。汾水与文水,在汾阳境内合流,汇入文湖泽地。明万历三十九年东徙,由县东南四十里齐南都,入平遥境。水之东岸,经郝庄、赵坦村、安固村、乐村、羌城(县西四十里)。西岸由文水永乐村,入汾阳境,经尹家社、狄家社、阎家社、裴家会、郭家庄、东社村、李家庄、九枝社、演武镇、辛爱村、师家庄、董家庄。其平遥县羌城之下,接入汾阳县,经韩家桥、西河堡、大王村、北小堡下入孝义县。国朝顺治十一年秋,西徙二十里,西距县治二十五里。两年后徙东。乾隆三十二年,(汾河)又徙而东,不入汾阳县境。
光绪版《汾阳县志》续编:
汾水 自乾隆三十二年东徙,久不至汾。文水徙而西,夏秋间雨潦。从百金堡决口,屡涨溢为患。道光十五年,汾水从文水县南安村西转,与文水合,横入汾境。自百金堡至西雷家堡,为马跑河堤所阻,东西三十余里成泽国。久之,堤决水奔,从宣柴堡跨潴城,南北四十余里,亦成泽国。南至董家庄东,西河堡西,迤西入孝义境。及冬仍归故道,与文水分流,水患乃息。二十一年,汾水再溢入县境,患如前二十三年,水患愈甚。七月晦,陡从文水县麻浦徙而东,四野漫流,无由种艺。汾州知府牛镇谕照,道光十八年,西雷家堡放水,例向南开渠疏导。夫南北均系民田,南则占地无多,且有旧渠易浚,北则淹没民田,不下数千百顷,其利害固不待辨矣。文水经水患后,文水县武都至汾阳百金堡,公筑堰以遏其势焉。
二、 文水: “《水经》‘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水经注》文水迳大陵县故城东,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谷。又南,右会隐泉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又东,迳中阳县古城东。又东南流,与胜水合。又东南,入于汾。 清光绪版《汾阳县志》:文峪水,汾阳县东北五十里接境。以下经百金堡(县东北四十五里)、南堡村(县东北三十里)、康家堡(县东少北二十里)之东,迤西转南,径雷家堡、潴城村、申家堡之东(并县东十里),迤东经北庄村(县东南十五里),乾河村之东(县东南十八里)转南经师家庄之西(县东南二十里)、董家庄之东(县东南十五里)、西河堡之西(县东南三十五里)、迤西接孝义县南船头村之西(县东北十八里)、新庄之东(县东北十三里)、转南移,东注汾水。昔时,汾阳县既与汾会,自乾隆三十二年,汾徙而东,文水徙而西,孝义县始有文水。
, 保持好迎接强者的心态,才是初心,保持好迎接强者的心态,才是初心.....村(县东南十五里),乾河村之东(县东南十八里)转南经师家庄之西(县东南二十里)、董家庄之东(县东南十五里)、西河堡之西(县东南三十五里)、迤西接孝义县南船头村之西(县东北十八里)、新庄之东(县东北十三...